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从网友调侃理想车的三大部件“冰箱、沙发、大彩电”,到友商直言“增程式是落后技术”。作为新势力第一梯队的理想汽车,似乎可以借用郭敬明的那句话,“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错了吗?”当然,如果这些都太多了“感性”,那么资本市场对理想汽车的刹车无疑是来自的“理性”的判断。更有意思的是,上周理想汽车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的下跌仍然是在第二季度(2023年)财务报告发布后“反馈”。假设股市看中了潜力。那么理想的汽车已经抢占了聚光灯C的位置,到底呢?“做错”了什么?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所谓潜力,也是从实力的角度来说的。无论是销售业绩还是盈利水平,理想汽车都可以说是当前汽车制造新力量的焦点。仅从交付情况来看,它也被称为“蔚小理”在新生力量的第一梯队中,只有理想汽车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六位数的成绩单,交付量接近14万辆。蔚来、小鹏即使加在一起,也未能触及10万辆交付大关。虽然蔚来ES6和小鹏G6的上市和产能都在攀升,但在上半年末对两家汽车公司有了很大的帮助。但就体积而言,更不用说逆风翻盘了。即使周期延长,也很难说能否赶上理想汽车的节奏。

销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考虑到理想汽车专注于30万元以上的汽车市场,其盈利潜力至少可以放在第一梯队的阵营中。这不是主观猜测,而是数据支持。根据上周理想汽车披露的今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信息,理想季度汽车销售收入、总收入、毛利润等数据均同比增长200%以上。与去年同期亏损6.41亿元的情况相比,净利润为23.1亿元,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至于毛利率,继续推高到21.8%,即使和行业领袖特斯拉相比,也更好。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除了已经实现的基本面外,在可预见的规划中还有许多理想的汽车“大饼”。例如,在产能方面,根据理想汽车的最新预期,它可以在第四季度满足每月4万辆的交付需求。在产品线方面,理想的L6价格相对较低,理想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已经箭在弦上。就技术而言,目前流行的炸鸡800V超充等关键词已经开始加持这款尚未上市的产品。总之,这一系列的理想操作,甚至让人想起2020年特斯拉的意气风发。所以,我们还是把那个问题拿出来,理想到底“做错”什么,从而“得罪”资本市场呢?

所有的细分市场都是给你的,没有多少故事可讲

此前,当我们探索销售数据、交付时间和终端折扣等理想车型时,我们已经获得了上述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实际性能“差异化”问题。但今天我不打算炒现饭,而是基于已知的理想汽车披露“宏伟蓝图”,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理想车卖给谁。就客户单价而言,理想汽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基本上将战斗在30万元以上,或最多徘徊在30万元左右的市场上。一方面,李翔本人在社交媒体上还没有“出生”的L6、L5设定了坚持20-30万元价格区间的基调。其次,在理想的L7取下空气悬架后,仍保持在30万元以上的姿态。恐怕指望理想的L6,甚至理想的L5姿态有多低都不现实。此外,随着车型定位水平的降低。在与竞争产品的竞争中,理想汽车的产品线也会逐渐转移出自己的护城河。也就是说,家庭属性。或者更直观地说,就是空间优势。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虽然理想汽车的产品线逐渐丰富,但其目标群体、潜在受众,甚至比其价格定位更单一。只要把理想的产品翻过来就清楚了,说是的“俄罗斯套娃”应该算得上贴切。结合其主要增程驱动技术路线和“冰箱、沙发、大彩电”了解核心技术。与其说理想的汽车是在与新动力汽车公司甚至新能源汽车公司竞争。与30万元的传统燃油车竞争。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这不是脑洞大开的说法。如果扩大范围,我们会发现在25-45万元的价格范围内。针对性“爆破”新能源SUV产品具有家庭属性,几乎可以说相当于“没有”。在这个价格范围内,流行的特斯拉和比亚迪对实用性的倾向不够“纯粹”。在品牌力、里程焦虑等问题上,产品风格相对接近,或多或少“败下阵”来。但当我们将目标转化为传统能源(包括48V轻混、HEV等)时,瞬间就会有更多的选项。比如同级“钉子户”丰田汉兰达,终端足够强大的二线豪华品牌凯迪拉克XT6,或合适的“牺牲”梅赛德斯-奔驰GLC等一线豪华体验的实用性。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在这里铺路,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从30万元左右的价格范围来看,再加上极其清晰的家居属性,理想汽车的上限非常清晰有限。根据中国汽车协会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数据。今年1月至6月,在传统能源乘用车中,30-40万元的产品销量超过70万辆。即使极其粗放,这个股票也是汽车和SUV一半估计的,全年能留给SUV市场的空间只有70万左右。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讲,这种库存蛋糕不仅要与传统能源车型分享,还要面对新能源板块纯电动产品的瓜分。即使在微观上,价格在30-40万元范围内的SUV产品消费者也未必像理想汽车的用户肖像那样“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这样,理想的文章一年能留下多少股票?在那里,理想的产能算盘几乎达到了40万/年的水平。虽然李翔本人驳斥了今年销售40万辆汽车的谣言,但这也给未来留下了继续讲故事的空间。显然,这个空间并没有那么吸引人。因为蛋糕太大了。

问题不是怎么走量,而是走量可能没有效果

既然股票角度的天花板相对清晰,理想的汽车可以转向增量吗?答案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没有必要的。首先,为什么要做增量?原因只不过是增加总利润。如果产品的数量,但却拖累了当前阶段的利润结构,收益大于损失吗?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定居在理想的汽车上。一方面,娃娃产品结构极大地稀释了整车的开发和制造成本。在销量逐渐上升的阶段,边际效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在自行车成本方面,更明确的是增程器、动力电池、底盘等维度。现阶段理想的产品线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点。而这种平衡,就是在“牺牲”在理想ONE的情况下,自下而上获得。所以不太具备“开倒车”重新测试市场潜力。在动态平衡的大宗原材料供应链体系下,理想汽车从自己的产品线上寻求成本控制的空间并不大。

除了省钱,理想车无论是体积还是自行车利润都基本呈现在可视范围内“天花板”。在花钱方面,理想的汽车也呈现出很多趋势。原因是增量坑太多。最典型的例子是800V超级充电平台,以及底盘电池集成、集成压铸等与纯电动领域相关的一系列硬件领域“补课”。即使是充电桩的施工成本也不容忽视。毕竟纯电市场开发后,为了让自己的车主和朋友的车主之间,为了“别人家”如果充电桩发生争执,就更不体面了。而且在全新产品线的边际效应发挥之前,这一揽子硬件投资,无疑只是一个烧钱板块。此外,这还没有提到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的成就。烧钱的软件,也就是另一个话题。

新势力没有三巨头,理想一枝独秀?

这样,理想汽车在光明财务报告背后却不受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似乎就更清楚了。理想的情况让我想起了同级别另一个霸主的故事。丰田汉兰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堪称同级车型的常青树。如果说丰田汉兰达是在2015年换代之前“老天赏饭”。事实上,福特锐界在某种意义上把汉兰达拉下了马。但在来势汹汹的锐界月销突破五位数的情况下,汉兰达仍在那里温水煮青蛙,月销8000左右。就这样,丰田还得卡住那台备受赞誉的2.0T分配量,可不能亏待自己的皇冠和雷克萨斯。

现在想想,丰田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力打败锐界的新竞争对手吗?其实现在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所以丰田真正的算盘无疑是没有必要吃掉一个细分市场。因为汉兰达所面临的裂缝并不比现在的理想宽敞。简单来说,就是下面有CR。-V,有BBA。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自行车利润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方法。只能说,从产品技术的角度来看,追求极致当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精神。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过度追求某一板块的极致,恐怕也很容易带来老鼠掉进米缸的效果。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151411355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