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产品不缺市场,缺的是产能。
最近也是因为小鹏G6卖的很好,但是产能跟不上。一些下单的网友开始在微博下催生产,催何小鹏在生产线上拧螺丝。这是个玩笑。结果谁想到何小鹏真的亲自下场拧螺丝?在这背后,其实也透露了国内新势力的一些无奈,那就是产能的无奈。
一个产品的爆炸是一件好事,但当产能跟不上时,就有点尴尬了。对于小鹏和蔚来、理想等同时期的新力量品牌来说也是如此。目前,只有比亚迪、特斯拉等龙头企业才能使用新能源品牌中产阶级。当产品爆炸时,产能也可以跟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产能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形成对比的是传统燃油汽车巨头的产能过剩,以至于停止生产线生产和销售生产工厂随处可见。在燃油汽车时代切换新能源的时代,有多少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厂将被出售?这仍然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趋势。
至少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事,新的撕裂已经开始在时代的转变之际。
新能源产能真的不过剩
根据7月初的一项数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2000万辆。一旦这些数据出来,一些人就认为中国的新能源产能过剩,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但事实上,这些数据是中国从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3年的累计产量。
这样,就不算过剩了。
例如,理想汽车的每周产能约为8000辆,李翔本人也表示,目前的产能存在差距,无法快速满足订单需求。现在等北京的新工厂开始生产,填补产能空缺。此外,正如一开始所说,小鹏的产能也严重不足,G6MAX版的交付期约为12周。这款车上市之初,店面反馈要等2-4个月,任何版本都是;而且销售人员还说这款车的订单已经超出预期,估计产能会有一段时间攀升。
产能问题是新势力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不缺热门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他们缺少的是与销售直接相关的产能提升。订单往往堆积如山,但交货量不尽如人意。理想汽车只有在2023年底才能实现年产能50万辆;小鹏汽车四大生产厂的总产量只有40-50万辆/年。
根据乘联发布的数据,2022年国内广义乘用车产量为236.7万辆,全国乘用车行业产能为4289万辆,总产能利用率为54.48%。说明整个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但有的汽车企业利用率90%,有的只有10%以上,分化非常严重。随着新能源汽车数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比亚迪、特斯拉和理想品牌的利用率超过90%。
除小鹏、蔚来、长城外,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至少占60%,平均达到69.4%(今年1月至4月的数据)。随着下半年新车的发布和热门产品的推出,产能利用率超过60%是非常有希望的。蔚来汽车从1月到4月是45.6%、1-4月,长城汽车为52.5%。
目前,汽车行业过剩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合资汽车为主的燃油汽车市场。一些传统燃油汽车的低产能利用率约为11.8%,可以超过合资品牌产能利用率的55%。国产品牌的产能利用率优于合资品牌。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汽车产能利用率差异严重。这表明,生产和销售的时代已经过去,然后将是产能调整的时期。落后、不符合《纽约时报》需要的产能将逐渐被淘汰,过剩的产能可能会被新能源企业利用。
生产能力困扰汽车企业,销售工厂规范化?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燃料汽车生产能力的影响不仅限于几家企业,而且对燃料汽车行业的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有影响。在燃料汽车时代,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各汽车企业急于抢占市场,创造了多家年产能100万的企业。
然而,在新能源时代之后,他们开始担心生产能力。这种焦虑不同于新生力量缺乏生产能力的焦虑。传统汽车企业的焦虑是,在燃油切割新能源的背景下,闲置燃油汽车的生产能力已成为一种“负担”。
根据乘联2022年的一份数据,产能前20的汽车公司去年共生产了3500多万辆汽车,占全年总产量的9%0%左右。但总体平均产能利用率远低于50%;而且只有4家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上,分别是比亚迪、特斯拉、长安和奇瑞。
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其他产能前20的汽车公司大部分都在燃油车上。
即使像丰田和本田这样的日本企业在产能扩张方面保守,以前的产能利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但现在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其中,一汽丰田的利用率接近60%;广汽丰田的产能利用率接近70%。当然,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合资品牌,国内品牌也是如此。例如,吉利、长城等仍以燃油车为重点的企业的利用率也有所下降。据统计,去年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的产能利用率约为30%。
不可否认,燃料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上升,这个问题将再次被放大。随后,主要汽车企业的产能过剩导致资本周转放缓,资本回报率下降,进而增加债务风险。
之后,也有可能,如果汽车公司保持当前的发展步伐(不区分国内、合资品牌),燃料汽车产能结构不变,未来几年,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份额风险,新能源渗透率越高,市场份额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2023年上半年的市场上几乎得到了验证。众所周知,今年1月至4月,中国市场主流合资汽车企业销量迅速下滑。目前,市场销售基本上正在转移到新能源市场的龙头企业。例如,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接近90%,特斯拉的产能利用率超过90%,未来的销售将越来越集中在这些龙头企业。
事实证明,在许多传统汽车公司面前,只有一个问题,开发了一款销售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但现在,当第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时,我们应该开始考虑整个生产能力的问题。汽车公司面前的两种选择,尽快完成生产能力转型,或销售过剩的生产工厂。
即使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产能带来的风险,闲置工厂的转型也不容易。原来为百万年产量铺设的工厂转让?停产?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不容易。
总的来说,国内汽车的产能确实在增长,但绝不是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而是传统燃料汽车的明显产能过剩。但这些生产线永远不会被浪费,许多新力量的新工厂是收购原有传统燃料汽车的生产厂,以后进行改造。
耐心等待,肯定会有燃油车企业陆续卖工厂的那一天。
作者路咖汽车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91711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