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魏小理仍在生死线上挣扎。特斯拉的本地化进程仍处于产能攀升困难阶段,比亚迪尚未牺牲DM-i这个行业总是充斥着刀片电池的两把尖刀。
造电车,大众,BBA、以丰田为首的外资车企,只要一下力气,所有后来者都会显得不堪一击。
许多人相信这一点。
当时,在他们固有的认知中,在燃油汽车时代,整个行业的规则最初是由这些外国汽车公司制定的,想要革命无疑是困难的。
但几年来,电气化转型浪潮的汹涌程度无疑远远超出了每个人的想象。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完全改变了。无论是魏小理还是特斯拉和比亚迪,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是新板块的领导者。
作为旁观者,回顾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总觉得像是讽刺的笑话。当然,读者肯定会反驳,觉得类似的观点有点过于武断和极端。
然后,我想用以下真实的例子来回应。
首先,关注公众。不可否认,自去年以来,ID.自从系列大举进入中国以来,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支德国老强队的决心,几款产品的售价也有一定的诚意。
但仅从乘联发布的终端数据来看,1-10月一汽大众新能源零售累计销量仅为81、451辆,上汽大众仅为72、393辆。参照两者庞大密集的经销商网络,这种表现只能说不尽如人意。
更可怕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与许多平躺的外国汽车公司相比,南北大众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实际行动,但当看似重要的石头,投资于海洋,没有引起太多的水花。
相比之下,梅赛德斯-奔驰发生了第二个例子。周末,在微博上,我突然看到一段感人的视频。
一般内容是,一位消费者在当地商场遇到了一辆刚刚上市的车EQE试驾,但想进入车内体验车机系统,却被告知因启动电池馈电无法启动。
更有趣的是,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了解到这辆车在这个时候EQE动力电池仍处于电源状态,但由于无法与启动电池连接,导致了如此尴尬的局面。作为参考,许多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已经解决了类似的问题。
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发生在EQE这样一位肩负着奔驰电气化希望的主力球员,不禁感叹,有时候造车思路的固化,可能是阻碍巨头转型的最大顽疾。
就像一直无法理解一样,既然它已经是所谓的智能电动汽车,为什么它仍然需要一个非常多余的启动按钮?不仅限于梅赛德斯-奔驰,为什么没有传统的汽车公司能够使用汽车UI真正意义上的操作逻辑好用?
巧合的是,也许是因为9月和10月的终端销量没有突破1000,所以EQE经过最新调整,进行了新一轮的官降EQE与自己的燃油E级齐平。
但新的痛点也变得越来越尖锐:如果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善,那么将如何处理呢?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巨大红利也诱使其继续增加投资。
众所周知,北京时间11月11日,宝马新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在沈阳举行。根据协议,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将大规模扩大动力电池生产。新动力电池项目由华晨宝马投资,总投资约100亿元。
据悉,这也是继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之后的另一项重大投资。
公平地说,就上述一系列措施而言,这位德国巨头显然对自己在新轨道上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但目前的情况是,宝马整个i系列产品的终端音量绝对不突出。
甚至以iX例如,自降低价格以来,已低于同级燃油X3.但是订单水平还是无法改善。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宝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至于最后要提的例子,集中在丰田、本田和日产。不可否认的是,随着e:NS1、ARIYA、bZ4X日本三强连续上市公布售价,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第一次出牌。
在经历了三款车型的产品实力后,我只能说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必须知道的是,购买智能电动汽车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下定决心的基本要素,竞争是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换句话说,每个维度都需要没有太大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e:NS1、ARIYA、bZ4X即使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红海,也尝不到任何甜头。同时,与德国相比,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个日本电气化转型节奏的拖延和缓慢。
造电车,外资车企不灵。
在这里,我见证了几个燃油车时代霸主集体的水土不服,突然想用以上句子作为最恰当的总结。顺势而为,也成了今天文章的标题。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印象中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也许,我们也可以找到外国汽车公司不再强大的原因。
首先,就市场规模而言,今年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和渗透率分别超过600万辆和30%,这基本上是肯定的。
明年,只要没有太大的意外,增长将继续下去,很可能达到800万辆和40%。毫无疑问,这个巨大的蛋糕仍然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没有汽车公司能够抵制和拒绝。
其次,由于魏小理和特斯拉和比亚迪规则制定者的存在,我们已经在许多细分市场,包括纯电动和插入式混合板块。经过多年的迭代和更新,我们布局了相对成熟的产品,甚至产生了许多热门风格。
在终端消费者心中,他们也逐渐树立了不可逾越的硬门槛。
此外,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潜客的购车心理与大众相似BBA、丰田外资车企的品牌崇拜正在减弱,但更愿意接受一些充满科技感和时尚感的新贵品牌。
最后,民族自信的兴起和家国情怀的泛滥无疑占了一定的比重。很多时候,强行崇洋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如果造电车讲究时间、地点、人和,外资车企似乎每一部分都遇到了很多障碍,越来越不可避免的不再强势。
当然,如果我们再次放大视角,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所有新能源市场中最内卷的存在。
在这里不能适应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细分板块也很难销售。
因此,造电车,外资车企不灵要加个范围框……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16171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