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设备产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的通知》,组织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隐患排查。
主要信息涉及五点,现整理如下:
–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企业应对动力电池系统、关键电子控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人机 / 调查车辆交互)和极端天气和特殊工况的质量安全;
–运行监控安全调查,企业应调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状态,特别是卡车、在线叫车等使用强度较高的运营车辆;
–对售后服务进行安全调查,企业不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调查,还要对供应商的管理、服务和协作以及用户反馈的集中性进行调查;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同一车型发生3起以上火灾事故的,企业应当制定相关车型安全隐患排查计划,落实处置措施;
–自查安全体系建设情况,汽车企业必须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接入企业监控平台和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进行调查“应接尽接”,及时调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状态。同时,要及时报告新能源汽车火灾燃烧事故的调查“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平台”,主动开展事故调查。其中提到,火灾燃烧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在24小时内完成事故基本信息报告(如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社会影响,应在12小时内),5天内完成事故详细信息报告,15天内上传事故综合分析技术报告。
此外,通知要求汽车企业在8月31日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调查,填写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调查统计表,形成书面报告,如实提交安全风险调查组织、实施、运营主体合作、风险和问题处理。
相关措施层出不穷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公布了类似的规定。2015年和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调查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调查的通知》。大致内容是对新能源车型自燃火灾事故要求的详细调查报告。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督,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细节上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来说,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超出了相关部门的预期。此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事实上,根据2022年1月至11月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7.4%,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前三年达到25%。
可以认为,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了超出预期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爆发。我们应该看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也在逐步完善。
因此,我们将看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多年来一直在发布通知,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总是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及相关部门发布了各种产品“红线”,威马、天际、恒驰、爱驰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一直处于舆论的焦点,因为他们陷入了各自产品的负面风暴,企业的经营也非常惨淡,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也提醒了其他品牌,产品红线问题无法触及。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调查的通知》将是对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另一轮梳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应该给相关部门一些耐心。
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78.6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8.3%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所有权的增加,质量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涉及121.2万辆,年召回总数的27.0%,同比增长31.5%。从缺陷线索来看,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收到消费者提供的4300份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反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的41.9%。
到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型累计召回超过122万辆,远远超过去年同期31万辆,占总汽车召回量的近50%。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召回了111万辆,占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召回的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召回大户。
百姓评车
汽车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要工作。正因为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将被反复提及。通过相关部门的大力干预,可以加快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适者生存,消除那些无能的企业,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保护。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30010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