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华为也很难帮助问世界,“华为汽车制造”或“问世界汽车”的道路在哪里,人们仍然看不到方向。中国的高科技或互联网公司,如华为、百度、小米等,真的只有一条路可走吗?
赛力斯7月15日( 601127年发布预亏公告,预计2023年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9000 万元到-125,000 万元。
赛力斯解释了损失的原因:
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推广导致用户观望,用户对汽车行业的推广 M5 智能驾驶版预计将在第二季度发布,这将对现有车型的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上半年的销量没有达到预期。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保持高研发投资,继续引进研发和技术人才,研发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
那么,赛力斯的预亏公告该怎么看呢?
销量下滑 新车上市后没有改进
根据公开信息,问界品牌目前正在销售两款车型,即问界M5和M7,2023年1-6月销量仅为25761辆,1-6月分别为4475辆、3505辆、3679辆、4585辆、5629辆和5668辆,均不超过6000辆。虽然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9.37%,但去年上半年只有一款车型在售,今年是两款;其次,19.37%的增长水平远低于龙头企业。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总销量为318.3万辆,同比增长58.8%,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5%,高于去年同期的7.9个百分点。
根据赛力斯的解释,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没有达到预期,因为消费者在第一季度观望降价,以及赛力斯的产品切换。这两种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龙头企业平均同比增长58.8%。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华为的认可,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第一季度的价格战。然而,这些品牌的消费者并没有选择观望,而是疯狂地下订单。因此,难怪“降价”问题低于预期。
第二,关于产品切换的问题,即问界M5智能驾驶版于今年4月上市,主要变化是配备了华为ADS 2.0系统。从销量来看,今年5-6个月确实有所上升,但5月份环比只增长了20%,6月份环比只增长了0.6%,第二个月增速大大放缓。
但问题是,去年同期只有一款车型在售,也就是M5,今年扩展到两款:M5和M7。M5是新车,但M7也是上市仅半年的新车。它的销量在哪里?
根据公开资料,问界M7 自2022年7月上市以来,仅一年,累计销量仅为25215辆,月平均销量仅为2000辆。理想L7被认为是M7的竞争产品,今年6月销量为13107辆,2023年累计销量为42414辆。有华为背书的问业远不如自我成长的理想,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那么,问界品牌销量低迷的原因是什么?
谁到底是问界?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回到一个核心点:品牌定位。
与蔚来、理想、小鹏等“独立”企业不同,问界严重依赖华为。
在问界新车新闻发布会上,主角从来不是问界的人,而是华为执行董事、华为终端BG CEO、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即使是赛力斯母公司金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基本上也会陪衬余承东,在与余承东的演讲中非常不对称。在日常舆论领域,人们每次听到问界的信息,基本上都来自于承东,而不是问界本身。
在产品方面,问界M5、M7除了配备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是一个亮点外,人们不认为它们是核心动力电池和三电技术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此外,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在行业内没有压倒性优势。特斯拉、小鹏、威莱等系统相似,甚至在技术上领先于华为智能驾驶系统。
长期以来,问世界在2022年迅速崛起的原因都在于华为的参与。核心原因可能是华为“代表中国”受到了西方的制裁。国内消费者开始疯狂购买华为产品,以表达他们对华为的支持和他们自己的国家的支持。“购买华为”和“支持华为”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趋势。
据媒体报道,2021年问界AITO首次发布时,有传言称问界R&D团队都是华为人,产品是按照华为的要求来做的。而问界这个品牌本身就是为华为设计的。对于金康集团来说,它已经与华为合作,如果不是为了华为的“汽车制造”,就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新品牌。因此,一时间,“为华为买问界”成了许多消费者无法解释的选择。
但显然,从正常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为华为购买问世界”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更具普遍价值的市场,问世界必须澄清你的身份:它是金康赛力斯还是华为?
今年3月,一直“不明不白”的问界品牌准备指明方向,打“华为”牌。当时出售问界汽车的华为门店都张贴了带有“HUAWEI问界”字样的LOGO。但这种行为最终被紧急叫停。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31日,华为任正非再次发表内部信件,重申华为“不造车”。第二天,“HUAWEI问界”的品牌字样从华为门店下架。这一事件已成为问界品牌发展的转折点。
实际上,与华为智驾合作的品牌远不止一个问界,但对华为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基本上只有一个问界。
问界这种严重的“依恋”一开始看起来很美,但时间长了,人们终于意识到问界品牌的“依恋”现状,本能地拒绝了。最突出的“反击”案例来自上汽集团的“灵魂论”。
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红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被问及是否会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时表示:这相当于给别人灵魂,只有躯干,上汽不会这样做。
陈红的描述显然不是针对华为与问世界的合作,但这种形象的描述最终帮助许多消费者认识到他们的盲目购买行为,认识到华为与问世界合作的“本质”,“为华为购买问世界”的盲目行为戛然而止。
写在最后:
恐怕问界的“难”才刚刚开始。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品牌在几乎100%依赖他人的情况下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品牌。即使汽车制造能力像麦格纳集团一样强大,也不敢亲自成为自己的品牌。
华为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也是麦格纳的合资伙伴——北汽极狐,现在面临着同样的品牌困境:麦格纳制造的“灵魂”在华为,极狐是谁?
同样,问界也面临着同样的“定位”问题。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问界本身,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问界很难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记录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11610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