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前,在中国汽车协会的倡议下,16家汽车公司签署了“承诺”。不到两天,中国汽车协会删除了“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承诺条款,鼓励汽车公司“独立定价、公平竞争”。
自6月以来,威来全系列车型价格下调3万元,免费换电不再是基本权益。大众ID.、凯迪拉克、特斯拉、小鹏等品牌纷纷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跟进降价。价格战又卷土重来了。
一方面是行业倡导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是价格战的不断升级。此前,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每一场价格战都是一个淘汰和清算的过程。现在没有汽车公司被淘汰,这表明它将继续战斗。
▍需求下降,生活空间被挤压
从今年年初开始的价格战开始,汽车公司将价格战推向了各个细分市场。今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降价浪潮。30多个品牌宣布降价100多款车型,降价幅度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有的甚至不计成本降价,努力成为“卷王”。
但在整体增长放缓、需求疲软的环境下,汽车公司“烧钱”的降价并没有换来相应的销售。
在政策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1620万辆,占总汽车数量的4.9%。其中,纯电动汽车数量为1259.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数的77.8%。
然而,统计数据中似乎增长的汽车总量仍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一季度汽车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8万亿元,同比下降2.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的同比增长相差甚远。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售额为22409亿元,同比增长6.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8%,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
2023年第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819.4亿元,同比下降24.2%;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3.8%、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4%。
这背后是对销售的竞争。今年上半年,在发布销售目标的汽车公司中,没有一家实现半年目标。只有理想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等几家汽车公司的年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40%。
▍卷土重来,价格战可能会继续
自6月以来,威来全系列车型价格下调3万元,免费换电不再是基本权益。大众ID.、凯迪拉克、特斯拉、小鹏等品牌纷纷跟进,直接或间接降价,价格战再次卷土重来。
以北京为例,汽车市场咨询了许多传统和新力量的4S商店。一些4S商店总是说,许多消费者进入商店的第一件事是先询问价格,而不是咨询相关的性能、配置和其他问题。”只有当价格达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时,才会有随后的沟通,价格已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核心考虑因素。”
图片来源:车市瑞见
据汽车市场瑞建介绍,除了官方降价外,一些汽车企业还有很多“隐形折扣”,如返回购物卡、加油卡等,并赠送了许多周边地区。与以往相比,折扣范围大大加强。即使是直营店,消费者也可以在没有官方降价的情况下获得相对满意的折扣。
“虽然新能源车还是卖一辆亏一辆,但是卖得更高效至少可以少亏一些”。一家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汽车市场瑞建。
中国汽车政治研究发现,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成本竞争和替代优势。传统汽车企业自行车损失1万-3万元,新力量企业损失约4万-12万元。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的成本约为同级燃油汽车的20%-30%。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仍略高于燃油汽车。
那么这场价格战还会持续多久呢?
一些汽车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汽车公司正在“烧钱”,价格战持续多久取决于汽车公司想要“烧钱”烧多久。目前,比亚迪和特斯拉是业内唯一两家能够实现长期利润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其信心相对足够。
二是背靠传统汽车企业的品牌,有背后集团的支持,也可以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力量”。最危险的是新的汽车公司,特别是在需求疲软、损失压力和销售压力下,可能会加速淘汰。”销售不盈利”很容易带来企业透支生存能力和市场透支消费能力的“怪圈”。
对于今天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将迎来一场更残酷的“生死攸关”淘汰赛。降价不再是杀手锏,而是以正常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在此基础上,滚动设计、滚动成本和滚动产品实力可能是在淘汰赛中幸存下来的正确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车市睿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02110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