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车企偏爱欧洲(欧洲电动汽车的概念停留在1.0时代)

如果蔚来对于欧洲的“实地观察无误”,那接下来中国车企对于“如何能够打开欧洲市场”的理解也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蔚来的一场欧洲发布会让国内车市好不热闹,媒体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对这次热点事件进行夸赞或是捧杀,甚至抛出了“蔚来进军欧洲,至此再无蔚小理”等夸张言论。

如果蔚来对欧洲的实地观察是正确的,那么中国汽车公司对如何欧洲市场的理解也将有质的飞跃。

威来的欧洲新闻发布会让国内汽车市场非常活跃,媒体不遗余力地赞扬或杀死这一热点事件,甚至抛出了夸张的言论,如威来进入欧洲,没有威小理。

但在短暂的欢呼之后,自我high之后,蔚来欧洲之行还是要顺从落地到销量、市场、用户反馈、李斌反复强调的不是租赁,而是订阅模式下的利润。

也许李斌从来没有想过这是海外市场的常规布局,但却引发了如此深入的分析。一夜之间,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蔚来和蔚来,并熟悉了它背后巨大的商业逻辑。

但为什么蔚来在欧洲的消息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呢?

首先,欧洲汽车公司对新能源转型过于保守和谨慎。

这辆车的诞生地显然背负着太多的名声。他们需要时刻摆姿势,站在高处微微挥手;我们需要微笑着回报那些一直支持我们的盟友。这种描述听起来更像是伊丽莎白二世在世期间经常对外界做的事情。在保持形象的同时,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廉颇老,但欧洲的壁垒已经悄然打破。

早在今年3月公布的年度欧洲年度汽车评选中,大家都发现这是欧洲人连续两年投票的年度最佳车型,来自欧洲以外的汽车品牌。起亚、现代和雷诺等在中国市场没有太大改善的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欧洲市场上最好的。

这件事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不仅欧洲市场开始放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重申了欧盟严格的2030年新车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低55%,2035年实质性禁止销售任何内燃机新车……

欧洲人不喜欢欧洲车,喜欢亚洲车,这可能偏离了我们过去所知道的强大的欧洲化。

但这进一步证明了当电气化席卷全球市场时,欧洲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欧洲不再是汽车世界的领导者时,我们手中的品牌就更强大了。

就在蔚来欧洲新闻发布会后的采访阶段,秦丽洪抛出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我们看到欧洲每月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数据时,我们会认为欧洲市场上有很多电动汽车,但经过这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多少纯电动汽车,路上的纯电动汽车仍然很少,这也增加了蔚来汽车的筹码和信心,为我们的新品牌进入欧洲市场,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欧洲人了解智能和中国电动汽车。

显然,这样的机会不仅仅是威来,更是所有中国汽车公司。如果威来对欧洲的实地观察正确,中国汽车公司对如何打开欧洲市场的理解也将有质的飞跃。

有趣的是,即使全球新能源电气化的趋势如此激进,欧洲传统巨头在面对电气化声波时过于冷静也令人怀疑,但欧盟的排放标准和禁燃目标已经被列入议程。为什么他们能如此匆忙,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为什么中国车企偏爱欧洲(欧洲电动汽车的概念停留在1.0时代)

虽然欧洲汽车公司都在电气化转型的道路上工作,但他们几乎一直在测试市场,等待一些机会,而不是积极的中国市场。一些媒体甚至猜测,也许欧洲汽车公司已经开发了更先进的技术,只等待最后一刻。

在这些尽管如此之间,大众到2040年将在主要市场推出的所有新车都将是电动的;到2030年,宝马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电动汽车

但他们仍然不愿放弃过去内燃机时代的骄傲,也许他们仍然沉浸在世界第一的梦想中,宝马甚至强调,电动汽车仍然主要在发达国家销售,电动汽车的资源集中在一些国家。

这里的某些国家是指中国吗?

然而,国内汽车市场对外的渴望是非常真实的。

为什么中国车企偏爱欧洲(欧洲电动汽车的概念停留在1.0时代)

最近,比亚迪与德国汽车租赁巨头合作Sixt签署合作协议。据报道,在合作的第一阶段,Sixt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订购数千辆纯电动汽车Sixt客户交付,覆盖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市场。未来六年,双方同意,Sixt至少1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从比亚迪购买。

也将意味着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除了纯电动汽车的另一种形式,虽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个人销售渠道汽车,但租赁模式,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无疑不是推动其纯电动汽车推广的一种方式,当前威莱自我订阅模式在初始阶段也有类似的竞争关系。

中国汽车公司频频出手,欧洲媒体难免会吐槽Sixt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耳光;一些欧洲人甚至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逐步侵蚀欧洲本土工业……

虽然我们只能相信一半,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感受到,欧洲实体行业目前正在遇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

在国内市场,虽然疫情在各个地区反复发生,但汽车制造业仍然存在。数据显示,今年9月,自主品牌零售89万辆,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5%。在批发方面,自主品牌占批发市场份额的50.4%。这也是近十年来为数不多的上升到50%的阶段之一。

让我们来看看出口数据。1-8月,中国出口汽车191万辆,同比增长47.5%,仅次于日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1-8月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成为新项目。9月创新高,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88%;1-9月乘用车出口159万辆,增长60%。

欧洲媒体的担忧似乎确实有来源。虽然欧洲出口市场的比例仍然很小,但从独立品牌的产品和质量优势来看,特别是在智能汽车机器和内舱的整体感觉上,远远超过欧洲汽车公司的产品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稳定出口,我们在欧洲市场的地位也将显著提高,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在过去,欧洲市场一直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堡垒。亚洲和欧洲大陆相互依存,但由于环境和政治影响,它们打破了唯一的相似性;过去,美国汽车试图进入欧洲市场,但肌肉和高排量的车型显然不受精致欧洲人的喜爱。在他们叛逆而保守的骨头里,他们需要像法国汽车一样的小情绪,这很难掌握。

中国品牌已经尝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对于欧洲大陆来说,我们一直在外面盘旋,而不是本质。如果全球电气化的声音可以改变欧洲人对中国品牌的看法,我们将率先开始这场比赛。

尤其是在中国各种新能源汽车卷的时代,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概念似乎还停留在1.0时代。

所以BC我同意李斌的观点,欧洲汽车公司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把握和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服务网络和供应链系统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积累。然而,要成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是不够的,必须参与国际化。

俗话说,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无论是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国内品牌布局欧洲市场,其深层含义都是一样的。

根据IHS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783万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38.6%;欧洲是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为27.2%。接下来,中国汽车公司显然准备好了如何赢得更多的市场。

-END-

原创文章,作者:BusinessCar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1720751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