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超过一半,氢市再次掀起热潮。美国、欧洲、中东等地相继增加氢能。
7月17日,日本和印度将开始政策对话,寻求促进半导体、氢燃料和其他先进领域的合作,并计划帮助印度开发基础设施。
7 月 7 蒂森克虏伯氢业务板块蒂森克虏伯新时代公司成功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高级市场)上市,成为今年以来欧洲最高的融资 IPO;
“欧洲绿色协议”专门将氢能列为欧盟能源转型的“关键投资领域”。欧盟认为,与非洲形成“绿色联盟”可以为实现绿氢目标提供更多便利,因为非洲有巨大的风景资源需要开发。近日,德国、埃及、阿联酋、毛里塔尼亚签署了氢能合作谅解备忘录,价值高达340亿美元。美国发布了其第一个国家氢能发展战略——美国国家清洁氢战略和路线图;
2023年6月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及路线图》,包括到2030年每年生产1000万吨清洁氢的目标,预计到2040年达到2000万吨,到2050年达到5000万吨;
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中东等地投资1.3万亿美元发展氢能;
……
而中国政府在氢能布局上也如火如荼。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发布了300多项氢能政策。2022年,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川渝、湖北等地的主要非示范城市群发布了中长期推广计划。
同时,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中央企业一直是发展氢能的“急先锋”。早在2018年,嗅觉敏锐的中央企业就联合成立了中国氢能战略联盟,来自能源生产、设备制造、运输、冶金材料等领域的50多家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入。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央企参与了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在陆续跟进。
氢能产业链长,技术难度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利润前的成本不是单个民营企业能够承受的。中央企业可以整合优势技术,通过强联合合作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在中央企业的领导下,一方面,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各方积极进入氢能轨道;另一方面,各种技术路线盛开,产业商业化逐渐形成。
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央企业在氢产业链上布局发展,涵盖煤炭、电力、油气、核能等领域。中石化布局最早,口号最响亮。
01排兵布阵
中石化押注氢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年前。2018年,中石化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与国家能源集团、长城汽车、潍柴合作Re-Fire重塑技术已成为氢能委员会的五名中国成员。
目前,中石化氢能布局涵盖上游制氢端(含绿氢)、储运端、加氢端、中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下游燃料电池应用。
根据中石化2022年的财务报告,在制氢设备方面,第一套30标立/时 PEM(质子交换膜)制氢示范装置和兆瓦级(200) 标立/时)PEM 燕山石化采用制氢装置,标志着我国石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截至 2022 年底,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已在9家企业建成,燃料电池提供高纯度氢气,能力达到1.9万标准/时(折合约1.65万吨/年)。
在加氢站方面,中石化不愧为“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截至目前 2022 年底,中石化已建成98个加氢站,总加氢能力约45吨/天,是世界上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同时,在储运端,中石化拥有工业应用基础。根据2022年财务报告,中石化组织开展了超高强度高压储氢材料及设备、大型双壳真空保温液氢球罐工程技术研究,具有储罐扩展试验和工业应用的基础。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方面,中石化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增加下游应用的筹码,有很多布局。
目前,各大央企在氢能排兵方面并不逊色。无论是绿氢相关项目,电解槽产能扩张、商业扩张还是产品线创建都有布局。
中国石油管道局规划了京津冀氢能管网、西部氢能管网等国内氢能管网的开放平台;国家电网投入中国第一个氢电耦合中压直流微网;南方电网首次利用光伏发电制造固态氢能,并成功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国华电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氢能产业链研究项目;中国华能线下商业示范最大的碱性电解罐;大唐集团投资3.88亿元,全年产后产氢量7059万Nm3;燃料电池和PEM制氢两大产品线的国家电力投资布局;国家能源集团通过绿氢业务实现自身转型…
氢能产业线的布局已经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氢能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
02终极能源?
氢能,又称“终极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但氢的能源属性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一、绿氢降本问题。氢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氢是未来最清洁、最主流的,但生产成本极高;二是氢燃料电池膜电极技术尚未突破。目前,膜电极材料的一些开发环节仍被国外技术垄断;氢的运输过程非常危险,其扩散速度是汽油扩散的12倍,明火直接爆炸。因此,氢能汽车的油箱需要特殊处理的金属,对外壁的厚度也有很高的要求。
氢能的发展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上游制氢方面,在风电充足的地方,如鄂尔多斯,光伏制氢降至0.14元,风电制氢降至0.11元。三年前,中国的氢燃料电池从600元降至2000元或3000元。
尽管如此,氢能降本技术还没有产业化,“卡脖子”技术还没有突破,储运过程中爆炸仍然很多,氢能成为“终极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双碳”战略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性变化,氢能因其原材料和能源的双重属性而成为深度脱碳的重要支柱。万亿美元的市场正在酝酿之中。氢能的终极性会远吗?
原创文章,作者:能源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00010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