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主要在中欧、美国三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567.4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中国市场占52%。
2023年1月至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增长42.8%,势头比去年还猛。
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602431辆,同比增长14.5%,占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28%。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为92万辆,同比增长72%。
在其他国家,印度和尼西亚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两倍多,泰国的销量翻了一番。目前的情况是,主要经济体的政策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
然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世界各地,我们会发现其他国家还没有准备好迎接电动汽车。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大多数国家的充电问题和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解决。燃料汽车(相当一部分是二手车)仍然是这些地区用户的首选。
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电动汽车
对于消费者来说,主要的传统汽车公司品牌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上都有自己的调整逻辑和定位,给人们完全不同的驾驶体验。即使是同一品牌的高、中、低价格的不同车型也有所不同。例如,100公里加速、变速箱换档平稳、底盘调整、转向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驾驶乐趣,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本质。
但在电动汽车上,这些所谓的“精髓”它似乎减少了很多。各种产品在工具使用属性方面越来越同质化。
至于智能体验,每个品牌之间肯定会有所不同,但这是未来的事情。目前,每个产品都是相似的,大屏幕连接屏幕、大座椅、大冰箱,再加上功能实现不令人满意的智能互动体验,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各品牌电动车型之间的体验不能打开太大的差异,
以上是从消费者体验来看的。
在使用条件方面,即使中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如此之高,也面临着假日充电高峰期疯狂排队的局面,三、四级城市的充电设备不够受欢迎。更重要的是,现在充电成本很低。当电动汽车的所有权达到一定水平时,当时的电价永远不会是当前的价格,也许高于油价尚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充电问题和相关的支持措施难以解决,燃料汽车仍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选择。
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想买电动汽车。在技术发展、环保要求和国家意志的共同作用下,虽然电动汽车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但电动汽车绝对不是唯一的路线,如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型和其他燃料车型也必须有一席之地。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得到了验证。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为148.5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远高于同期纯电动车型(83.4%)。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展速度远高于纯电动车型,这表明了消费者的选择。此外,2023年以来理想汽车的市场表现也表明,消费者更关心体验需求。
国际大厂进展缓慢,只是因为中国同行太快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国际汽车制造商品牌对新能源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大众汽车在电动汽车方面最积极,投资也很大。从生产平台到软件,通用汽车、奔驰等巨头也开始推广全面的电气化战略。
丰田和保时捷一直坚持不放弃燃油车。丰田作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汽车公司,销往世界各地。正如上述许多国家所说,电力设施并不完善,甚至不能保证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基本使用,使用电动汽车已成为一种幻想。因此,我们将看到丰田高层电气化的不积极表现。事实上,丰田很聪明。它的问题是电动化速度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平的。现在,丰田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丰田表示,将在2030年底前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514亿元,并计划在2024年3月前销售20.2万辆电动汽车。
保时捷专注于燃料汽车,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消费群体一直是利基群体,品牌意识高,人群范围非常固定。作为小而美丽的代表,保时捷没有动力在电动汽车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宝马一直致力于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是宝马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目前,宝马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主要集中在其上“i”在系列电动汽车上。
与其他电动汽车不同,氢燃料电池车辆的里程不受充电时间和电池容量的限制,因为氢储存的能量密度远高于电池。氢燃料车辆只排放水,没有污染物,对环境更友好。/p>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发展太快,这让大型制造商措手不及。
从产业层面来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主管部门频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技术上讲,特斯拉进入中国,实现了鲶鱼效应,加快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引进特斯拉,主管部门还打破了外国汽车公司以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惯例,可以说创造了先例。正是通过这种努力和决心,中国改写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模式,实现了弯道超车。
百姓评车
无论是坚持燃油车,体验纯电车,还是插混车型妥协,氢能车型更环保,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逻辑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独尊只会让市场死气沉沉,让消费者抱怨。无论技术路线有多好,都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开放和宽容。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29118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