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张思铭
编辑/万天南
新一期的财务报告再次拉响了小鹏汽车的业绩警报。本季度,小鹏汽车收入40.3亿元,同比下降45.9%。
收入减少,但损失正在扩大。
作为一家年轻的汽车公司,小鹏的软件优势遇到了瓶颈,硬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然而,对于小鹏的未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似乎颇有信心,在财务报告中发表声明,“相信G6会成为人民币2万元到人民币的中国价格 新能源SUV市场最受关注的热门款式之一,3万元。”
以智能驾驶而闻名的小鹏汽车,曾经在新的汽车制造力量中,首先跨越了10万辆年交付的大规模生产,但现在却掉头向下,其性能远不如扭亏为赢、实现良性运行的理想汽车。
特斯拉年初发起的价格战导致外部竞争环境恶化,加剧了小鹏的困境,陷入了当前的困境。
在压力下,小鹏也开始了自我修正的道路。
红灯的毛利率
5月24日,小鹏汽车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当季净亏损高达23.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7亿元多了6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毛利率也在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1.7%,去年同期为12.2%,即使在2022年第四季度,小鹏毛利率也为8.7%。
作为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理想今年一季度毛利率达到20%,比亚迪17.86%,特斯拉19.34%。
小鹏汽车新一财季利润率创-2.5%新低,真正“卖一辆,赔一辆”。去年同期为10.4%,即使在2022年第四季度,也有5.7%。
小鹏汽车在财务报告中解释了本季度利润率新低的原因:“由于销售促销增加和上述新能源汽车补贴届满,公司利润率逐年和季度下降。”
今年年初,已经亏损的小鹏被迫加入特斯拉发起的价格战。今年1月,公司P7折扣后降价3.5万元,P5和G3i降价2万元以上。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财经故事汇》说:“生产毛利率低,说明小鹏运营成本很高,没有降价抢市场的能力和实力。生产结构和成本结构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参与价格战会加剧损失。”
即使基本面下行趋势明显,何小鹏在财务报告中仍表示,“我有信心在未来几个季度创造产品销售、团队士气、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声誉的积极循环”。财务报告还规定了小鹏名誉副董事长顾宏地为公司设定的主要目标,“快速扩大销量和市场份额”。
财务报告显示,何小鹏和顾宏希望的新产品是小鹏新车G6,将于6月上市。这款车是SUV,采用小鹏最新的SEPA2.0架构,售价在20万到30万之间。
利润率是红灯,但也希望通过推新车走出泥潭,对于小鹏的这种做法,沈萌不置可否。
他建议:“小鹏应急重组供应链,降低成本,优先生存。继续推新车只是短期操作,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活力。”
本季度,现金流也在减少,账上现金只剩下341.2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417.1亿元, 与2022年12月31日相比,382.5亿也有所下降。
现金流余额是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考虑因素。一般来说,在价格战中,只有现金流余额高的企业才有信心打价格战,支持价格战“艰难时光”。
许多指标亮红灯,小鹏汽车也被宿敌马斯克开玩笑“将破产”。
马斯克于5月17日在特斯拉2023年股东大会上发言“有些公司逃不过破产的命运”,并将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列入PPT,毛利率低、现金流紧张的小鹏汽车赫然列出。
当然,考虑到特斯拉和小鹏的专利恩怨,以及马斯克一贯的大嘴属性,马斯克的上述断言可能并不完全客观。
然而,马斯克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他说,汽车公司很容易想出一个想法,制作样品也不难。然而,在那之后,真的很难提高产能,实现攀爬和大规模制造。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正现金流尤为困难。
运营成本高
被迫跟进的价格战并没有让小鹏以价换量。根据最新财务报告,小鹏汽车今年第一季度仅销售1.8万辆,同比下降约47.4%,环比下降约17.9%。
同期,蔚来销量同比增长13%,理想增长66%,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体增长26%。
销售和毛利率可以说是相互的因果关系,销售较少的企业将保持较低的产量水平,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导致成本的持续压缩。由于生产规模不足,采购价格和制造成本将相对较高,毛利率将降低,利润将降低,进而抑制其扩大生产。
相比之下,小鹏的朋友和商人的理想,他的最新财务报告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同样,今年第一季度,理想利润为9.2亿元。此外,后者的毛利率也达到了20%,远高于小鹏同期的18.3%。与电动汽车龙头特斯拉相比,小鹏同期的毛利率差距也达到了17.6%。
毛利率远高于小鹏的理想,实现了毛利率和销量的积极循环。今年第一季度,理想共交付5.26万辆车,几乎是小鹏同期的三倍。理想销量的增加改变了汽车制造新力量第一阵营的座位,从过去开始“蔚小理”变为“理蔚小”。
产品线太多,也增加了小鹏的运营成本。自2019年推出第一款G3以来,小鹏推出了5款车型,售价范围为15.69万至46.99万。
2019年至2022年6月,理想旗下只有一款理想one车型。2022年6月,理想L系列首款L9上市,L8上市、L7和L9的外观几乎没有区别,但车身长度和内部空间不同。同时,L系列的内饰风格也相似,因此被戏称为“套娃车”。
易车研究院院长周丽君认为,理想L系列可以看作是同一辆车,也就是说,自2019年以来,理想只推出了两辆车。
即使是全球造车新势力的鼻祖特斯拉,进入中国近五年,也只在中国生产Model 三、Model Y两款车。
在销量相同的情况下,两家汽车公司需要配备生产线数量和采购过程中对接的供应商数量。在营销成本投入和消费者获取方面,成本也将被迫上升。
毫无疑问,产品型号少、自行车销量高的厂商具有更多的成本优势,这也是大多数初创企业在成立之初关注少数产品的原因。
对此,沈萌说:“汽车公司生产的模型越多,资源就越分散,成本就越难以控制。减少产品数量是汽车公司重组供应链的有效途径。如果产品较少,供应商数量就会减少,单个供应商的采购也会增加,后者对汽车公司的报价也会更加优惠。”
摊饼受挫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出身于互联网背景的小鹏,在车辆硬件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山露水。
小鹏P7车主曾抱怨小鹏P7存在“续航虚标”问题,续航能力将近打半折。
也有车主反馈,当行驶里程超过3万公里时,小鹏P7电机在低温环境下出现过多异响。
汽车信息公司so car创始人张晓亮也购买了G3和P7。他透露,G3和P7都有产品细节,使用一段时间后内部会松动。此外,高能耗也影响了小鹏的汽车体验。他开了P7,里程为586公里,但实际里程不到300公里。
小鹏开始改善续航里程缩水的问题。即将上市的G6SPEA 2.0架构,采用X-HP智能热管理系统,配备热泵、电机余热等技术装置,可增加空调开启状态的续航里程,冬季续航里程增加15%。
早期的硬件不成熟影响了声誉,小鹏想要创造的软件优势现在也遇到了挫折。自上市以来,小鹏汽车一直以智能驾驶舱和自动驾驶技术为主要卖点。如今,自动驾驶技术整体面临瓶颈。
今年3月29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后向投资者坦言,无人驾驶是骗人的。高级辅助驾驶在资本的胁迫下被神化,市场将慢慢回归理性。
王传福之所以炮轰自动驾驶技术,是因为新势力普遍配备的L2级自动驾驶仍然需要驾驶员握住方向盘,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很少。市场上很多年没有企业成功开发L3级自动驾驶技术。
L3驾驶技术尚未成功推出,受到技术和法规的双重限制。目前,大多数汽车公司没有足够的自动驾驶技术储备,甚至使用整套配件购买武装产品,无法达到L3的技术高度。L2及以下车辆的责任明确由驾驶员承担,但L3及以上车辆的责任在现行法律下存在争议。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曾指出,小鹏在核心技术上遇到了瓶颈。
自动驾驶技术的光环不再存在,小鹏的产品变得正常,很难与其他品牌形成差异化,导致销售增长放缓。
虽然汽车制造需要技术沉淀,但后来进入行业的汽车公司可以找到市场细分,目标群体清晰,也可以创造差异化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小鹏汽车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经济学家任泽平写道,“在小鹏销量下滑的背后,其品牌定位跨度过大,使得用户粘性难以形成,其G3、P7、G9、P5目标市场人群跨越各价格区间,细分车型较多,产品分类多样,导致品牌定位不明确。”
汽车公司专注于同一品牌的高端或低端市场,通常有明确的定位,一个品牌的产品价格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一个定位于低端市场的品牌通常在推出高端车型后设立另一个高端品牌,如丰田创立雷克萨斯和吉利创立灵科。
张晓亮说,小鹏的品牌定位相对模糊。起价15万G3以失败者为主,后来上市P7演变成轿跑,P5回归失败者。去年推出的G9提升了品牌。在上下起伏之间,小鹏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也没有明确定义每个模型的使命。
细分市场精耕细作,规划用户与实际用户精确一致,是小鹏对手理想近年来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
自成立以来,理想的产品都是中大型SUV,并将推出“奶爸车”“家庭用车”打造业内知名的标签,大多数实际受众也是其规划受众——互联网公司的中产阶级用户。另一方面,小鹏汽车的产品横跨汽车和SUV,光是SUV就有紧凑型和中大型。
在分析理想的报告中,易车研究所提出,在许多车型获胜后,汽车公司的重点不是集约化培育,而是快速扩张,理想汽车的战略思维具有蓝图。
在周丽君看来,中国的汽车市场不仅大而且统一,而且有广阔的用户细分空间。即使你彻底了解了汽车市场的细分,也足以实现一家优秀的汽车公司。也许,学会关注是小鹏汽车的下一个必修课之一。
成本控制错误,品牌定位模糊,车型规划模糊,唯一强大的软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在汽车分析师看来,小鹏出现上述问题并非偶然。
幸运的是,小鹏现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了“降本增效”措施。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的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为13.9亿元,比2022年同期减少15.5%,比2022年第四季度减少21.0%。
在推新车保持声量的同时,小鹏也在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制造成本的武器是SPEA 在2.0架构下,新车零部件的通用率将达到80%,制造成本将降低30%至50%。
奇瑞和吉利分别坐过国内自主品牌的第一兄弟,也走过了“多生孩子”两家公司后来纠正了前期的错误。奇瑞出售观致、凯翼等品牌,吉利回归“一个吉利”战略。
年轻的小鹏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到错误及时纠正,也许下一个表现有望提高。
原创文章,作者:财经故事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29118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