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国际大厂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国汽车市场似乎正在上演新一轮的合资剧,但这一次中外角色发生了变化。

中国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国际大厂远水解不了近渴

7月11日,雷诺集团正式宣布签署合资协议,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在运营初期,新公司将通过两个运营中心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雷诺集团运营中心位于马德里,吉利运营中心位于杭州湾。

根据该计划,雷诺集团和吉利将将相关知识产权转移到各自的运营中心,使新公司能够完全独立开发未来的动力系统技术,以满足各种市场需求。新公司拥有互补的产品组合和全球业务布局,可覆盖全球80家%燃油动力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应用需求。

新公司正式运营后,将为雷诺、吉利、沃尔沃、宝腾、日产、三菱、PUNCH等多个品牌提供服务 Torino动力系统公司。未来,新公司将为更多第三方汽车品牌提供全系列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并将继续欢迎合作伙伴加入我们,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

与此同时,据德国媒体报道,奥迪正试图寻求外部帮助来缩短其车型开发时间,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从其中国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现成的纯电力平台。

奥迪中国表示:“奥迪在中国35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秉持‘在中国,为中国’四环品牌在中国坚定履行承诺,促进互利共赢本土化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时期,奥迪将与各方携手制定战略方针,共创成功未来。”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公开表示,奥迪品牌落后于竞争对手,尤其是电动汽车,主要原因是软件问题。他还强调,奥迪集团的业务高度依赖中国,但纯电动汽车产品线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

目前有传言称,比亚迪或上汽智己可能是合作伙伴。

这也说明,随着汽车市场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转型,中国本土企业在新能源的某些方面取得了国际汽车制造商的技术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汽车制造商在某些领域没有取得突破,不得不向中国汽车制造商迈进“取经”合作无疑可以加快新能源转型进程,取得跨越式进步。

这似乎是当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市场换技术”以前国际大厂处于有利地位,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占据了优势。

中国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的突然崛起,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领先力量,不仅获得了大部分流量和关注,而且重构了消费者和行业对汽车的认知。

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的实力,广汽埃安的持续高光表现,理想的持续高光表现,零跑、哪吒、极氪等品牌,甚至蔚来和小鹏雄心勃勃的宏伟目标,都让合资品牌——国家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代理商不知所措。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价格和销量上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

2023年,比亚迪发布了油电同价大招,秦PLUS DM-i 2023年冠军版的起价降至10万以内,其他传统品牌或新能源品牌也推出了相关产品。目前,独立品牌新能源车型的价格已降至10万-20万。这个范围只是传统的合资燃料汽车“腹地”。

中国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国际大厂远水解不了近渴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前6个月,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数据同比下降,比亚迪、长安、吉利均实现同比增长,三家独立汽车公司在排名中排名第一,比亚迪排名第一,长安、吉利排名第三、第四,独立品牌对合资品牌的反击正在进行中。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

让我们来看看比亚迪、长安和吉利。不用说,比亚迪在2022年4月停止燃油车型生产后,市场销量突飞猛进,年销量超过180万辆,成为年度销量冠军。

长安和吉利也有新能源品牌。长安汽车孵化了阿维塔和深蓝的新能源品牌,iDD 混合动力技术涵盖UNI、欧尚,CS75系列,长安品牌几乎所有主流车型都将配备混合动力系统;吉利极氪汽车已成为传统独立汽车企业孵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基准,销售和声誉获得双重收获,雷神电动混合8848已在吉利银河L7配备,未来两年将推出银河系列7款中高端新能源车型,2025年新能源销售占50%以上,雷神电混8848将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石。

2023年5月11日,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SM(NVIS)显示,在中国汽车市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自主品牌,新力量品牌的购买意向继续增加: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增强,自主品牌的意向购买率连续两年超过50%;传统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能源品牌意向购买率显著提高,消费者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这足以说明,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国际大厂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方面,同比销售数据普遍下降的合资品牌背后的国际大厂商,要么是出于其他技术路线,要么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傲慢,要么是出于对商业模式调整的更大阻力,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后知后觉,效果不佳。

大众推出的ID系列,丰田半推半就推出了BZ4x纯电动车型,日产ARIYA艾瑞雅和本田e:NS1,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大众ID是最好的,但与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等国内顶级品牌相比,还不够。

根据大众官方网站的数据,2022年在中国市场,ID.全年家族车型总交付量达到14.31万辆。根据乘客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5月,南北大众(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为1.75万辆;截至2023年7月,广汽丰田BZ4X 2023年累计销量为4132辆,一汽丰田bZ4X累计销量5041辆,bZ3累计销量8222辆,半年共17395辆;2023年前6个月,东风日产艾瑞雅累计销量仅1354辆;截至2023年7月,广汽本田e:NP1 极湃1 2023年累计销量为3364辆,东风本田e:NS1 2023年累计销量为2882辆,共6246辆。

与中国同行相比,大众日系确实有一些距离。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合资企业背后的国际大厂商实际上并不小。6月27日,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大众投资者报告会上披露,最新纯电动平台SSP将于2026年推出;佐藤恒治担任丰田总裁后,2026年发布了新的电动战略,达到150万辆;日产和本田也发布了自己的长期计划,前者将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7款电动驱动车型,2030年,中国市场电驱化车型占80%。后者表示,中国将在2035年实现100%的纯电动汽车销售。

也许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最现实的考虑之一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宏伟的前景规划,也无法缓解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带来的巨大压力。

因此,雷诺与吉利合作,奥迪想购买国内电动汽车平台,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些国际工厂厌倦了应对新能源转型,与国内汽车公司合作是摆脱现状的捷径。

百姓评车

汽车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几年前,增程式也被视为“最糟糕的解决方案”,谁能想到它现在已经成为汽车市场的热门风格。只能让人们叹息世界变化太快了。

新能源转型不仅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还需要具体的短期调整,抓住机遇,加快转型进程。汽车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竞争形式。现在更重要的是留在牌桌上。只有这样,未来才有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31010149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