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汽车已经飞进了普通人的家,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汽车仍然是真正的大宗消费品。因此,每个人对其质量表现的要求都比其他消费品要求更高。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最近买的新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产品。那又是怎么回事?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汽车企业的内卷底线也越来越低,对质量问题也不那么在意?
新车质量差,新能源车不背锅
这个结论是基于J.D. Power发布的《2023年新车质量研究报告》。这一汽车研究结构起源于北美市场,在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中,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就像它的发源地一样,这份报告也有很强的美式风味。因此,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其参考价值可以与IIHS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除了市场区域的差异外,该报告还主要围绕新车展开。也就是说,新车落地90天内就会发生“质量问题”。这也不同于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产品长期质量的追求。并且,所谓“质量问题”,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对相应的新车车主进行采样汇总。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基于大量主观意见的总结“客观”参考。
当然,让我们先放下上面提到的差异。根据这份2023年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消费者拿出真金白银购买的新车真的比以前差吗?从报告中提到的行业平均水平来看,确实如此。与去年相比,每100辆车的问题数量增加了12个点,累计到去年(2022年),相当于说这个值已经比2021年增加了30个点。以此为基础,不仅今年新车质量在下降,而且近年来新车整体质量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说现在买的新车,是37年来质量最差的一批,似乎不算委屈。造成这种现象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涌入吗?
乍一看,确实如此,特斯拉、Polestar极星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名单中排名倒数。然而,这两家汽车公司的排名并不符合标准。与其他品牌的采样数据相比,其数据源存在缺陷,因为制造商不允许调查其车主。我们在网上看到,沃尔沃、大众、奥迪、英菲尼迪等品牌是排名靠后的熟客。尽管大多数品牌在电气化路线上采取了相对激进的行动,但它们毕竟是传统汽车企业,因此很难将所谓的有轨电车和油车贴上标签。
更有意思的是,一向有光环属性的传统车企大佬也纷纷栽跟头。例如丰田、福特、奔驰,这些都低于榜单的平均水平。丰田品牌,尤其是质量,看起来更引人注目。而以丰田的“陨落”例如,事实上,许多传统的大型汽车公司都可以推敲出来“通病”。例如,丰田在前年宣布质量“从供应商那里使用磨损或有缺陷的零件”。在配置部分,通用汽车此前也取消了座椅加热等热销车型的功能。当然,这些很多都是当时传统汽车公司的通行方式。他们的矛头指向当时的矛头“缺芯”,以及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压力。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很难不考虑与一系列供应链问题相结合的新车质量持续下降趋势。而且,大型传统汽车企业所遭受的反噬,似乎还要大一些。
用户“太懂车”,但“试卷”变了
简单来说,奢入俭难。环境越紧张,消费者在传统认知的指导下,对“优等生”容忍度较低。反而体积小,或者曾经口碑一般。“差生”,能够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比如道奇,阿尔法·罗密欧这些品牌,竟然一跃成为领先榜单的角色。消除客观因素,在主观部分,消费者思维固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也影响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价。
因为这种“固化”它不仅存在于品牌和以往的基本功能领域。以旧答案作为新试卷也存在于新时代的汽车产品中,甚至更为严重。面对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影响,事实上,即使在同类市场领先世界的中国,国内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和功能的认知也并不广泛和完整建地。对美国消费者来说,这种矛盾更加激烈。一方面,在中、欧、美三大汽车市场中,美国汽车市场本身的新能源步伐相对落后。其次,在汽车使用领域,美国的汽车文化、所有权等,注定是当地消费者更多“懂车”的存在。这种“落后”与“懂车”自然,激烈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在之前对榜单评估的规则介绍中,其实核心是两个方面:消费者的主观性,以及新车的范围。用户的主观性几乎是前面提到的,新车的身份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未建立的认知和适应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即使在燃油车领域,近年来在驾驶辅助系统、高度集成的智能驾驶舱等技术和智能部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简单来说,车企给的太多,消费者似乎有点消化不了。从而形成一种“做得越多,犯的错误就越多”的状态。
然而,这并不是说反话。消费者不能完全承担汽车整体质量下降的趋势。汽车公司给什么,消费者吃什么。汽车公司会为消费者创造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自然矛盾。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汽车公司对消费者甚至教育的引导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车主的不满。即使是汽车公司自己的做法,也有时会被逆转。例如,特斯拉驾驶辅助系统和冰淇淋筒“长恨歌”,大众首席执行官亲自对自己的汽车系统和触摸按钮设计感到愤怒“拉胯”等等。对于花钱买车的消费者来说,遇到这些情况,说你质量差也不是冤枉。
简而言之,三大部件、方向盘、座椅、空调等,几乎包括了大多数消费者对传统汽车的需求和认知。然而,在新时代,动力性能逐渐发展“廉价”,底盘调整的潜力增加,挫折感不复存在。以及高度集成的智能驾驶舱,比驾驶员更能驾驶的驾驶辅助系统等。当他们迎合一些消费者时,他们必然会让另一部分感到不舒服,甚至不满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呆在车里只能听收音机的时代。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3189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