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7

6月26日,李高(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高新能”)IPO申请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

中国最大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7

图片来源:深交所官网:

中国最大的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了7.3亿元

力高新能前身是力高(山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2月,2022年9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李高新能作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BMS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储能两个业务板块,集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产品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BMS 主要产品、储能等汽车电子产品为辅。

根据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李高新能首次公开发行拟筹集7.3479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研发和智能制造中心项目2.58亿元,技术研发中心升级项目2.77亿元。 ,补充营运资金项目2亿元。

中国最大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7

图片来源:力高新能招股说明书

自主研发BMS芯片,打破“卡脖子”问题

维科网络储能指出,在力高新能筹资投资的三个项目中,“技术研发中心升级项目”计划在力高新能现有BMS产品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用于能源互联储BMS/EMS、固体电池BMS、研发“端-云互联”BMS及下一代BMS芯片等相关前沿技术方向。

芯片等半导体材料是BMS产品的重要原料。李高科技主要从国外先进制造商那里购买,形成了以国际先进品牌和国内品牌为辅的供应模式。

ADI、TI、英飞凌、恩智浦等国外先进厂商技术水平高,终端客户认可度高,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如果国际贸易经济形势发生极端变化,相关国际供应商所在国的贸易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供应商自身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对高科技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产生不利影响,包括采购周期延长、价格波动剧烈甚至采购中断。

因此,李高科技可以存在芯片等半导体材料依赖进口的风险。独立开发下一代BMS芯片将有助于公司降低风险,打破BMS芯片被外国“卡住”的困境。

以BMS为基础,切入户储、工商储

近年来,利高新能够开发储能产品,设立储能子公司,进入家庭储能和工商储能。

在家庭储能方面,力高新能源于2023年成功开发并投放市场的COMO系列家庭储能产品具有安全性高、模块轻(可单人快速安装)的特点。储能容量覆盖5kWh至15kWh,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选择。

中国最大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7

图片来源:力高新能官网

在工商储能方面,目前力高新能EMS综合能源管理系统(适用于大型储能、工商储能和家庭储能系统)和1500~2000V高压平台国家定位储能电池管理系统(适用于高压平台、多应用场景、大规模部署储能BMS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

在竞争对手方面,国内外企业都有高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外国企业包括特斯拉、德国博世和日本电气设备;主要国内企业包括比亚迪(弗迪电池)、宁德时代,华霆动力,上汽捷能,联合电子,科列技术,经纬恒润,华塑科技。

“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研发与智能制造中心项目”,计划通过新的现代生产车间及相关配套建筑设施,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储能BMS研发和智能制造中心,规划将实现年产 80 生产万片BMS产品的能力。

力高新能储能之路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力高新能储能业务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021-2022年,力高新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逐步拓展储能BMS产品,成立国内储能子公司深圳力高。

深圳李高成立于2022年9月,是李高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其主营业务和在李高科技业务领域的定位是:家用储能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由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爆发,2020-2022年,利高新能分别实现了767.86万元、2.00亿元、5.59亿元的收入,分别实现了-2、967.61万元、1、527.18万元和9、048.13万元的净利润。

中国最大第三方BMS提供商筹集7

图片来源:力高新能招股说明书

第二阶段,2023年以后,力高新能依托BMS、EMSR&D投资基础,成功R&D家用储能产品(堆叠式家用储能产品COMO),投放市场,在储能领域开拓新客户,在荷兰设立全资孙公司Ligoo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B.V,进入欧洲市场。

COMO系列家庭储能产品,针对家庭储能场景设计,具有安全性高、模块轻(可单人快速安装)等特点。储能容量覆盖5kWh至15kWh,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选择。

Ligoo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B.V是深圳立高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其主营业务和定位是负责欧洲市场家用储能产品的销售。

加快户储商业化进程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未来的业务发展过程中,李高科技将瞄准全球快速增长的储能市场,依托公司现有的研发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经验,从两个方面培养公司的硬实力。

一方面,不断加强现有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家庭储能产品各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测试能力,提高为客户提供综合储能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核心技术转型效率,加快储能产品在全球家庭用户、工商用户等场景下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不断优化主营业务产品体系,帮助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储能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8229741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