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蓓
制作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随着新能源汽车内卷越来越严重,背后的充电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英大证券研究报告统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费市场估计约为141.3亿元,服务费市场估计约为17亿元至34亿元。如果电价变化不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扩大3倍,到2030年,光电费将扩大3倍 预计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毫无疑问,充电桩市场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所以尽管行业混乱,但仍有无数玩家愿意进入。
其中,有一家企业已经悄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那就是能链。
2022年6月,能链智电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股充电服务”。
能源链虽然成立才七年,但已经拥有团油、能源链智能电力、能源技术、中能链、能源链企业服务等多项业务。是一家优秀的能源数字企业,积极布局全球市场。
但能链集团也有负面消息,如其团油业务不省钱,被工信部点名侵犯用户权益等。
那么, 一路飙升的能链真的能撑起它的野心吗?
1、踩准风口的能链
自古以来,能源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产业也面临着结构性变革的历史机遇。
能源链创始人戴震大学的化工专业曾在化工厂实习。虽然他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能源行业,但他一直梦想着这个行业。
在他看来,“能源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底层。能源革命驱动社会变革,带来生产力迭代。”
同时,戴震在“互联网 实业”也有丰富的经验,敏锐意识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正在被互联网改造,所以能源必然会因为互联网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汽车工业一直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巨大。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在双碳目标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刚性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对加油和充电等能源的需求将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
戴震于2016年5月成立了以汽车能源消费为目标的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命名为能源链,主要提供加油和充电能源的数字解决方案。
在创业初期,为了改变场景和用户的飞轮效应,可以选择服务刚性需求和高频率的商用车能源消费市场,完成线下场景和线上流量的飞轮效应,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能源服务网络,并通过技术手段向商用车平台提供,形成高频率的商用车能源消费市场“汽车能源 互联网”高门槛的领域。
长春能源链试点后,数字业务迅速在长春20多个加油站推广。短短三个月,单城盈利模式的跑道实现,为能源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链集团迅速腾飞,因为它抓住了旅游能源市场轨道数字化的机会。
2018年初,能链完成业务模型验证和技术储备一年多后,开始快速复制模式并推广。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能源链完成了能源供需之间的数字连接,创建了覆盖全国400个城市的新型旅游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根据能源链官方网站,今天的能源链集团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约占中国能源零售份额的3%。其控股子公司分别为能源链智能电力、能源企业技术、能源程技术和中国能源链。其中,能源链智能电力公司于2022年6月13日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第一家充电服务公司。
由于能源链的快速发展势头,深受资本青睐。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十多轮融资。招商银行、华润资本等具有国有资产背景的大型企业不乏投资者。
2、激进背后的另一面
张爱玲曾说:“生活是一件华丽的长袍,但里面覆盖着虱子”。
光鲜亮丽的能链,其实也充斥着各种负面消息。
自2020年初以来,能源链运营商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集团油APP在主要平台上进行广告,邀请主要明星代言,并声称车主使用其产品一年,可节省1000元至1万元。
然而,在使用团油APP后,许多用户发现实际消费的折扣和加油返还现金与宣传不一致。
据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报道,使用团油APP后存在“无法解释的私人扣除、虚假宣传、优惠券被盗、诱导消费者、油站价差较大”等问题。
虽然消费者投诉后团油APP客服反馈及时,但解决虚假诱导和价差的问题还是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团油APP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点名通知,称其涉及的问题包括APP非法强制收集个人信息和过度索取权限,涉嫌侵犯用户权益。
此外,团油APP运营主体车主邦多次受到行政处罚。
2021年11月29日,车主邦的团油APP因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被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文件,车主邦的团油APP于2021年5月至2021年9月分别开展“9.9抢一盒油,超值券包”、“ 新客专享满 100 返 100 元加油金”等待活动,但用户的实际消费明显不符合宣传。
此外,团油APP还发布了 “92#汽油回到2元时代”“ 今明两天油价下跌至3元”等待广告口号。但根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6月11日至8月9日发布的最高零售价,89#汽油批发价为6.13元/升,明显高于团油APP的推广价格,团油APP根本无法证明广告内容的真实性。
最后,基于上述事实,车主邦作为APP运营商被罚款20万元。但由于积极配合,及时停止发布非法广告,最终给予较轻处罚。
此外,许多合作伙伴还起诉了能源链,并在起诉前申请了财产保全措施。
根据企业调查,2021年6月,能源链创始人戴震在车主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能源链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被冻结,冻结的股权金额分别为946.4211万元和73.8209万元。
但冻结已分别于2021年6月23日和2021年6月30日解除。
2021年底,其团油APP的部分合作伙伴将车主邦告上法庭,仍要求冻结被申请人的银行存款。但2022年1月,几家上诉方已向法院撤回诉讼,并获得批准。
但作为能链集团的主营业务,团油APP的一系列负面新闻,难免让人质疑能链的口碑。
3、积极布局出海,寻求新突破
对于能链的未来,戴震希望能“致敬”美团。
戴震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团可以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解决汽车吃饭的问题。”
但在业务布局上,能链存在短板,与美团存在明显差距。
能源链的集团油生态场景有限,只有石油采购业务,但与汽车维修、保险、汽车用品等领域密切相关,用户粘性明显不高。
相比之下,美团业务基本上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所有范围。基本上,一个应用程序解决了用户的日常需求,大大提高了用户利用率。
除了单一的需求侧场景外,能源链在供给侧没有与两桶石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导致市场份额有限,因此集团石油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能链旗下的能联智电在充电服务领域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充电服务行业,能链一直只想成为中间商。能链智能电气首席执行官王阳说:“作为一个行业的连接器,我们连接行业的上下游,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
但充电服务业仍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制约了能链的发展。
一是充电桩成本过高。
根据光大证券的计算,单个充电桩的平均投资为7万元。根据10年的使用寿命,加上运维成本和税费,每个充电桩的年运行成本约为1.58万元。
能链智电CEO王阳曾公开表示,“单个充电桩行业的平均成本约为10万元。一个标准站约有10个充电桩和20个充电枪,建站成本约为100万元。”
这样,充电桩的成本并不低。虽然有政府补贴等因素,但运营商仍难以摆脱利润困难、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以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为例。2014年成立后,其充电桩数量多年来一直处于国内市场的前列。但到目前为止,特来电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特瑞德财务报告数据,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2022年亏损2600万元,较去年亏损5132.08万元大幅缩小。
二是充电桩利用率过低。
中国汽车协会秘书长助理、技术部部长王耀曾公开表示,“充电桩整体利用率较低,行业平均利用率约为3%-5%。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上海是一个充电设施齐全、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大的城市。但根据上海市充电换电设施公共服务市级平台的数据,2020年11月上海市直流充电桩利用率仅为6.82%,每天使用1.6小时,运营商仍未达到整体盈利状态。
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能源链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一方面,能源链智能电力与海博思创合作,共同发展储能业务;另一方面,能源链智能电力发布了虚拟电厂产品,独立开发了自动充电机器人、各种充电桩、光存储、充电一体化等创新产品,希望借助国际资本实现海外业务扩张。
然而,尽管能链雄心勃勃,但要想撑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
原创文章,作者:牛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8229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