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是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两年,市场出现了“拥硅为王”供需紧张导致硅价格持续上涨至近十年来的新高。为了熨平成本,中下游布局向上,光伏一体化成为行业趋势。
然而,成也硅材料也失去了硅材料。去年供需不匹配,上游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硅材料企业正处于大幅扩张周期。2023年,多晶硅产能比2022年增长近两倍。今年需求不足的趋势已经打破,硅材料价格继续下跌。此时,光伏一体化布局的企业达到了什么程度?在上游成本爆炸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进行一体化布局?
01
硅价格跌破100元///KG
目前,硅材料价格不断接近全成本水平,并不断接近利润平衡。
6月9日,SMM报价显示,多晶硅复投料均价93.5元/kg,周环比下降22.08%;多晶硅致密料均价88.5元//kg,周环比下降24.03%;多晶硅菜花平均价格83.5元//kg,周环比下降25.11%;颗粒硅的平均价格为78.5元//kg,周环比下降25.24%;多晶硅 N型材均价94.5元//kg,周环比下降25.24%。硅价已跌破百元大关。
在过去的几年里,硅材料价格的暴涨源于供需不匹配,现在悬崖式的暴跌也是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在需求方面,由于硅片价格持续下跌,大多数企业改变了签约模式,减少了安全库存,大大降低了对硅片的需求。在供应方面,产能扩张集中在第三季度。东丽、景诺、宝丰、上机等企业将陆续投产。大多数企业在产能攀升周期内面临亏损风险,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推迟投产。
因此,上下游博弈的加剧使得近期出货不容乐观,企业库存的积累使得降价和抛售库存普遍发生。在悲观预期下,企业抛售库存加速了硅材料价格的下跌。
回顾过去,硅分公司预计6月份硅产量约为12.5万吨,短期内硅供过于求的趋势没有改善。吉邦新能源网表示,硅供应继续增加,叠加市场需求减弱,供过于求加剧,整体价格继续下跌。
这一轮硅料“价格战”其中,产能先进的龙头企业利润将大幅减少;大多数没有竞争力的产能将被淘汰,甚至许多新产能将被迫停滞,行业重组的风险将加剧。
02
硅材料降价或影响一体化企业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硅的下降是一件好事,这对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好事。通过产业链之间价格的持续传递,将大大促进新光伏电站需求的改善,提高中下游环节的利润水平,改变上游利润的现状。
然而,对于正在布局硅端的中下游企业来说,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上游硅材料公司来说,如果已经正式进入量产阶段,硅材料降价只是暴利时代的正式结束,转而进入盈利平均化。即使从之前的25万元/吨降到现在的10万元/吨,硅材料厂仍然处于正常的利润范围。
但对于尚未投产硅材料向上布局的一体化公司来说,必然会经历阵痛。
事实上,“整合提高盈利能力”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硅降价中下游释放利润率”有其逻辑存在,但仍需分析具体情况。这也是因为市场对一体化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硅片、电池、部件等中下游(伪)一体化企业的布局,即使自己的产品也会有价格传递,但确实受益于硅降价;但对于硅、硅、电池、部件行业(真实)一体化企业的布局,价格传递机制将更加复杂。
硅环节资产重,施工周期长,周期属性强。当硅材料迅速下降时,长链一体化的公司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与高周转率的专业公司相比,一体化公司将面临更多的库存价格下跌损失,并在一段时间内对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此,如果处于硅材料上涨周期,从购买硅材料到销售部件,产业链环节越长,综合制造商库存升值溢价空间越大;但在价格下跌周期中,产业链越长,购买硅材料后,综合制造商需要承担的库存贬值时间或其他不确定性风险越大。这也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综合制造商暴露其劣势的明显原因。
总的来说,这一轮硅料降价只会受益“伪”一体化企业(硅片-电池-组件),而不是一体化新进入者。
03
光伏一体化布局是双刃剑
事实上,光伏一体化布局一直是一把双刃剑。吹捧一体化模式并将其视为绝对竞争力的观点存在偏见。即使在光伏产业链中,布局一体化的公司也大多是无助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整合具有良好的规模效应、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性。同时,通过优化各环节的产能布局和比例,提高综合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但近几年光伏一体化热潮,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降低成本。因此,如果成本控制和效率不如龙头公司,一体化只会是产能利用率低的重资产负担。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认为,一体化不能避免容错率低的挑战。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数百亿投资的结果和错过市场机会的困难。“因此,在一体化下,冷暖自知是一体化的”。
据《证券时报》报道,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光伏运行的整合更多地受到行业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整合意味着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缺乏差异化特征,这可能会使行业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动力。如果没有差异化,而是一种流行的同质化竞争状态,就很难有专业竞争的企业。
04
一体化趋势难以改变
三年前,光伏行业有综合光伏制造商,也有许多专业制造商。在过去的三年里,关于哪种布局更好的争论一直存在。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增加“一体化”,似乎很明显,哪种布局更被认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头部组件制造商已经建立了一个集成的生产能力模式,一线硅制造商也在向下游环节扩张,集成聚光灯正在蓬勃发展。
一般来说,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龙基绿能的产业链布局围绕硅片、电池和组件三个环节展开,并参与上游硅材料厂。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布局硅材料、电池和组件三个环节,但也有密切相关的硅片OEM工厂。另一家领先的天合光能和新电力制造商代表宏源绿能,布局了硅材料到组件的四个主要环节。
但由于综合布局对行业创新发展有影响,为什么不能回归专业布局,创造差异化竞争格局呢?
事实上,就在上个月底,许多光伏制造商负责人表示,他们想要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系统,但当集成成为绝对主流时,这并不容易改变。在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集成将成为一个非常主流的选择。在短期内,行业模式不太可能从集成转向专业化。未来是否会有新的调整取决于行业生态的变化。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表示,在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迹象下,超过一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将在未来两三年退出市场。
在此过程中,品牌和规模将成为光伏竞争的本质。因此,二三线企业可能首先受到伤害,是否能在重组过程中生存是值得怀疑的,而持续扩张和确保规模效应是领先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
原创文章,作者:证券之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3199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