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将回归理性状态

6月8日,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在2023年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1000-1200GWh的动力电池产能,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达4800GWh。在电池领域,目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将回归理性状态。

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观察,我们发现产能过剩不仅出现在电池领域,也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据乘客联合会统计,2022年销售企业84家(共122家),总产能约3883.8万辆,总产能利用率相应60.17%。此外,1046万家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正在陆续规划和竣工投产。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迅速扩大,燃油汽车产能闲置。

中国汽车市产能严重过剩

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汽车市场前20个品牌的总产能为3749万辆,占总产能的近90%,但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只有4家汽车公司的产能利用率超过75%,分别是特斯拉、比亚迪、长安和奇瑞。

其中,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所有产能都是新能源,其他汽车公司的大部分产能仍在燃油汽车上。有的汽车公司产能利用率低于40%,有的甚至低于15%。

中国汽车市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将回归理性状态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观察

按照国际标准,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产能过剩。可以说燃油车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原因是吉利、上汽大众、长城汽车、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广汽乘用车、悦达起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40%,其中长安福特、北京现代、悦达起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15%。

不久前,上汽大众安亭第一家工厂的关闭解释了这个问题。根据上汽大众的回应:此举是上汽大众电气化转型和安亭基地升级转型的一系列行动之一。

虽然工厂的生产设施太旧,不利于新车型的推出,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下,燃油车型的销量正在萎缩。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销量为1816.19万辆,2022年燃油车整体销量为1525.29万辆,一年内减少291万辆。

不久前,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报告显示,保守估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新车总销量的40%。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大众、丰田和通用汽车在内的十家主流汽车制造商中,三分之一的燃油汽车产能可能会闲置。

此前,许多合资汽车公司和独立汽车公司发布了减产或停产的消息: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已于3月至5月停产新车型,最新消息将于6月继续停产;

为实现电气化转型,江苏岳达起亚需要整合人员结构,安排管理岗员工分批轮换,第一批轮换时间长达一年;

长安福特产能达到160万辆,目前已降至67万辆;据北京现代报道,沧州工厂今年6月将面临停产,沧州工厂相关设备已运往北京顺义。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现代产能利用率为12.7%。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产能略好,但也是50步和100步的区别。2023年,吉利汽车产能达到45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31.9%,长城汽车整体产能达到26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31.3%。

由于吉利和长城近年来在新能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积极推广新车和新架构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在产能利用方面优于合资汽车企业。

新能源正在走燃油车的老路

燃油汽车产能严重过剩的最重要原因是16、17年市场形势良好,各汽车企业也跟风,产能扩张过于激进。如今,新能源汽车正在复制当年的路径。

回顾中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业绩,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市场份额达到13.4%,高于去年8个百分点;2022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份额达到25.6%。

在过去的三年里,销售规模已经扩大了五倍。这种扩张速度太惊人了,可以说远远超出了预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和扩张热情高涨,100亿投资项目频繁实施,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快速扩张也拉开了帷幕。

比亚迪花了两年时间将新能源产能从80万增加到250万;特斯拉的产能也从60万增加到100万。

威小理的产能规划也相当可观。威来汽车,目标是2024年投产最新生产基地,年产能将达到130万台;理想汽车,年产销量160万台,2025年新生产基地建成;小鹏汽车产能100万台,2025年目标,武汉第二基地等。也在建设中;零跑目标年产80万台;哪吒年产50万台。

赛力斯在重庆的第三家工厂建成,2023年底目标产能为70万,加上原来的第一、第二家工厂,年产能计划为100万台。

与大规模产能相比,他们的实际销量确实很差。

此外,还有恒大、威马、爱驰、雷丁等面临严重危机的品牌。他们的产能规划永远不会比威小理少。毕竟,他们都以威小理为基准。

就连比亚迪和特斯拉也在年初罕见的升级改造生产线,使新能源整体产能利用率从1月至4月下降到69.4%。

业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担忧一直存在。这是由于市场发展初期粗放式增长和短期利益驱动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应该说,市场上的担忧主要是周期性和局部过剩。

各新能源汽车企业应重视产能规划和建设,保持清醒的态度。除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新力量和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毕竟,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如果运行不好,必然会损害企业的健康发展。

与传统汽车品牌相比,新能源品牌最致命的弱点是无法形成足够的市场销售规模来抵消快速扩张带来的业务风险。

百姓评车

居安思危,行业要警惕产能问题。在目前产能危机可控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和汽车企业要及时关注和应对,新能源品牌和燃油车要保持产能和产销节奏。

跑圈地很重要,但因为圈子太猛而掉下马来,事与愿违。因此,汽车行业必然会回归理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09229195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