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n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双碳”在这种情况下,储能行业似乎正在悄然崛起。特斯拉最近宣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与汽车业务下滑相比,特斯拉的能源收入飙升:第一季度,储能电池安装量同比飙升360%。
不久前,特斯拉刚刚宣布在上海建立一家新的储能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近20家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宣布了最新的储能项目建设计划,上海、深圳、长沙、佛山、东莞、合肥等地也迎来了良好的储能政策。
从行业轨道和发展阶段来看,储能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01」新型储能成为焦点
一般来说,所谓储能就是“储存能量,然后在需要使用时释放能量”,技术上主要分为电、热、氢储能等。由于功率、放电时间等参数不同,不同的储能技术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最佳技术路线。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技术路线是抽水蓄能和锂离子电池技术。抽水蓄能是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因为技术成熟,容量大。但由于施工周期长,不利于生态环境,地理资源有限,未来储能需求无法满足,新型储能技术需要开发。据EESA统计,截至2022年,全球电力储能(新型)累计装机规模已达48.8GW/101.0GWh,锂离子电池储能约占新型储能技术装机量的91.2%,发展势头最快。
可再生能源安装的比例继续扩大,储能技术路线的选择已成为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长期储能技术是储能发展的重要方向,需求越来越迫切。长期储能是指持续放电时间不少于4小时的储能技术。目前,长期储能技术蓬勃发展,行业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液流储能技术,预计将成为投融资的另一个热点领域。
从技术进化的角度来看,钠电可以成为未来锂电池的重要补充。根据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锂资源虽然产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美锂三角国家。与锂资源相比,钠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成本优势。虽然目前锂电池的下降会对钠电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钠电在一些成本敏感但循环次数不敏感的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预计钠电行业将在2025年实现成交量。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Blombergerger NEF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预计将达到6200亿美元。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流体电池是两个领先的技术领域,占全球储能市场的70%以上。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绿色储能市场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02」跨界选手层出不穷
有风口意味着有资本,吸引了很多参与者。参与者好坏参半,赛道只看到喧嚣,没有方向。这就是储能市场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储能轨道融资31条,2022年65条,2023年第一季度14条,融资数量快速增长。
除了在储能领域布局已久的新能源企业外,许多行业都希望分一杯羹。毕竟,面对如此无主的万亿市场,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立一个新的储能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该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并于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初步计划年生产1万台商用储能电池,储能规模近40GWh,未来将向全球市场供应。
据业内人士分析,特斯拉Megapack工厂落地上海,对中国储能行业利大于弊。
一方面,有很多To 与B的国内储能制造商不同,特斯拉是一个消费品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内普通消费者对储能行业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舆论领域的储能概念,推动资本市场的关注。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实力肯定会迫使中国企业跟上它,注定会有鲶鱼效应。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但外资的进入肯定会加速中国储能市场的成熟。
自2022年以来,跨境企业近30家,跨境参与者涵盖教育、纺织、互联网、游戏、珠宝、家电、食品等行业。华为加入,一口气签署了土耳其2000MWh储能系统;在家电领域,美的集团一步一步地推出了各种储能热管理产品。更多无关的企业,如黑芝麻和盛虹集团……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热情源于对新能源和储能轨道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被迫换道超车。
乐观地说,虽然一些细分赛道已经跑出了龙头企业,但储能市场格局还没有定型,新入局者还是有机会的。
「03」商业模式需要成熟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技术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到2035年,全球储能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面对热门的工业投资,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自2023年初以来,a股储能行业继续下跌,投资者担心,除了项目密集启动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外,储能行业在中国仍缺乏清晰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行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
与更依赖市场驱动的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储能产业的高繁荣主要由政策驱动。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市场化参与峰值调整资源建设,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8月发布文件,建议在电网企业安全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15%的电力挂钩比例建立峰值调整能力,按20%以上挂钩比例建立峰值调整能力。地方政策一般要求新能源项目按照装机规模的5%到20%的比例强制配储。储能市场在政策刺激下实现爆炸性增长。
但是,如果不是政策要求强制配储,现阶段很少有发电企业愿意主动配置储能,核心原因是配置储能成本高。
由于储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成熟度低,厂商各自为政,尚未产生协同效应,储能系统价格仍较高。同时,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储能的多重价值。新储能参与市场收入的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虽然储能制造商的主要利润模式相对清晰,但储能电站的投资和建设利润之路尚未通过。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降低成本是开启新储能产业宝藏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储能项目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楚,多元化应用尚不成熟“看上去很美”的阶段。加快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储能独立经营的主体地位,加强新储能价格机制研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基础上,支持企业继续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应用环节,深入参与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寻求产业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钛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082180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