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能详的话:“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赶碳号将其应用于光伏——“长期看净零,中期看规划,短期看产能”,从而概括行业周期的特点。

所谓“长期看净零”,就是净零排放背景下人类能源结构的转型,大概需要20-30年;

所谓“中期看规划”,是指各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安装目标,按2030年计算,有七八年时间;

所谓“短期产能”,是指光伏制造业的产能匹配,即过去一两年。产能匹配、装机规划和能源革命基本上决定了光伏产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未来。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赶碳认为,2023年可能会成为光伏企业的分水岭,行业很有可能会经历洗牌。

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该行业已经相当成熟,但竞争格局尚未确定,各企业的排名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从业者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这个行业仍然很有趣。

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无限“风景”,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下的跨境扩张。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失望同存,一切繁荣而充满活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能赚很多钱。

因为光伏价格战已经开始了。这是一场选拔赛和淘汰赛。

01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之处。光伏圈已经习惯了“半路杀程咬金”的故事。近年来,几乎每一轮降价周期都由二三线小企业率先驱动。

3月底,该行业盛传今年第二季度组件价格将上涨。一方面,国内外终端市场的需求表现超出预期;此外,由于高纯石英砂、EVA胶膜等辅助材料短缺,该行业面临着成本压力。

当时几家龙头企业对经销商的渠道组件价格上涨了3~8分/W。一线企业预计,全年组件价格将保持在1.7元/W左右。但愿望是美好的,形势比人强。

4月6日,中石油8GW光伏组件集中采购开标。面对这120多亿的大订单,参与企业报告的平均价格是1.68元。但是,一家从未做过组件的电池片企业,一把就降了一毛多,报了1.57元的最低价。要知道,在2022年这么好的一年里,即使是像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这样的老司机,每瓦组件的净利润也不到一毛钱。这个“程咬金”是润阳新能源,电池行业的老三。

中石油大订单吸引了47家企业报名。除了润阳这样的电池企业,风机企业——明阳智能也出现了。这两年风机行业比光伏行业还要卷,最后是干光伏。

中石油大单中低报价只是前奏。4月10日,华能贵州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公布,常州华耀光电第一名核算投标单价仅为1.533元/W。

4月13日,风脉能源组件集采中标,通威以1.596元/W的单价中标。

4月14日,润阳身影再次出现在核汇能光伏组件招标中。

与多家企业沟通,人们普遍认为润阳的报价不会赚钱,其电池链接的利润都补充在组件上。那么你会赔钱吗?作者认为,润阳可能会赌未来硅材料和硅片的下跌。

这个情节就像《多收三五斗》的故事。即使是光伏大年,即使是产销繁荣,似乎也只会增加收入,不会增加利润。一切都必须重新计划。

组件作为整个光伏制造业的最终价值实现出口,面对“规模相同、价格低”的简单粗糙的集中招标,没有象征性的阻力,只能降低价格运行,以价格交换数量。

组件价格会跌到什么区间?

今年2月,Infolink预测,根据目前的扩产计划,2023年底光伏产业链总产能将超过800GW。该机构预计年平均组件价格约为1.673元/元W。

不久前,我和一家龙头企业的朋友打了一个小赌。对方认为1.6元/W是底线,而作者认为可能会降到1.5元/W左右。当然,这只是拍脑袋。我们应该相信专业机构的预测。

02

相反,集成给了组件降价的空间?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来源:盖锡咨询

将2019年初以来硅材料、硅片、电池的价格走势图放在一张图中,很明显三者的曲线是如此高度一致。产业链价格最低点发生在2020年中期,最高点发生在2022年第三季度。

首先,看看组件是否有能力在主材降价的趋势下拦截超额利润。

组件价格走势相对平稳。事实上,在组件链接中,前三个链接的价格波动被熨平了。事实很简单,组件的价格曲线并不陡峭。终端光伏电站不会购买硅材料、电池和组件的剧烈波动——虽然终端的安装需求一直非常迫切,对中央和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们在组件面前仍然很强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去年组件招标规模远高于新增装机规模的原因。

在过去的一年里,组件上下压力,上游成本压力,下降价格集中招标压力。光伏企业选择整合,确保供应链安全是一回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整合组件企业实际上赚了硅片、电池链接的钱,但利润反映在组件上。

当硅、硅片和电池价格进入下跌周期时,组件能否有能力拦截超额利润?历史价格趋势证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020年6月左右,光伏组件的最低价格刷新到1.37元/KW。当时硅料价格在8万元/吨左右。

第二,集成本身实际上使组件具有降价的承载能力和韧性。

从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以目前1.73元/W的价格,简单地制造组件也会赔钱。然而,如果我们进行整合,我们就不能赔钱。这并不是说组件的溢价增加了,而是说集成中的其他生产环节默默地创造了价值。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不同环节的产品成本、价格和利润(4月15日);来源:智能光伏

事实上,在集采面前,组件的品牌溢价越来越低。就像风电行业的风机招标一样,出局一分钱,中标一分钱便宜。在央国企集采面前,哪里有品牌溢价?当然,对于发电增益较高的组件产品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20年,光伏企业的一体化水平远不如现在高。当时一体化企业的生活肯定比专业组件企业好。看看当时龙头企业的利润。。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在做一体化,其实又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因此,即使硅材料、硅片和电池的价格不能回到以前的历史最低点,组件的价格也可能有相当大的下降空间。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组件价格会降到什么程度?

想象一下压力测试。假设市场的年需求是500GW,优秀的综合企业的生产能力也是500GW。当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平衡时,组件价格就不会再下降。

本质上,作为一个企业,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在商业质量上,你不能跑熊,但你必须跑队友。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假设,影响市场的因素太复杂了。

03

光伏装机的生产能力和迷思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光伏装机预测:来源:Solar Power Europe 2022

新装机的规模决定了光伏组件的市场空间。同时,在对组件价格更敏感的国内市场,组件价格反过来会影响装机增长率。

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多少?尽管时间已进入第二季度,但这仍然是个谜。

王勃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主席,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保守预测为280GW,乐观预测为330GW。

光伏产业协会和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认为,2023年全球市场的增长率将低于2022年。支持这一观点的论点是,2022年,受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影响,欧洲光伏产品的进口和安装实现了爆炸性增长。2023年,能源危机缓解,恐慌消除,自然放缓。

InfoLink乐观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为398GW。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到350GW,其中海外200GW,中国150GW,总体比2022年增长50%。这也是龙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光伏龙头企业普遍采用的数据,也是2023年各公司经营战略论证的基础。当然,IRENA的预测在过去被证明是保守的。

情感上更愿意接受InfoLink的预测,但理性上更倾向于350GW的预测。

去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高增长来自出口,主要来自欧洲。中国向欧洲出口光伏产品237.36亿美元,占46%。但今年可能不是,因为去年欧洲购买的80多个GW组件中至少有一半仍然没有安装库存。但西方不亮东方亮,今年出现了新的超市需求,也不得而知。要等到今年第一季度海关数据库更新完成,才能看到潜在市场的趋势变化。

行业多采用1:1.15容配比标准计算安装与组件之间的关系。在最乐观的情况下,400GW的安装将满足460GW光伏组件的需求。如果是350GW,则满足400GW的需求。

事实上,即使根据Infolink最乐观的预测,中国现有的光伏制造能力也非常过剩。

去年11月,赶碳号收集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公共信息,并总结了产能产量表。2022年底,中国电池产能约490GW,组件约650GW。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新的产能,对应2023年光伏装机400GW最乐观的需求,海外电池和部件的产能也严重过剩!

房地产行业的判断逻辑有句耳熟

赶碳号制表

今年以来,行业扩张可谓疯狂。Infolink预测,2023年底光伏产业链总产能将超过800GW。

过去,统计行业的产能产量并不难。只要我们掌握几家龙头企业的扩产计划和投产情况,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增加总数。现在有点混乱。有太多的老玩家和新玩家。没有10GW就不足以扩大生产。

以TOPCon为例。今年上半年,黑马钧达TOPCon电池产能将跃升至31GW,仅次于晶科35GW,在全行业排名第二。此外,像润阳这样从未制作过组件的小玩家突然诞生了。他们没有说武德直接从头部组件企业抢食物。

综上所述,根据赶碳号的判断,到今年年底,无论是电池产能还是组件产能,都有可能达到TW级。

若年平均产能为800GW,全球需求为400GW,则意味着产能空置率的一半。

此外,根据IRENA最乐观的预测,2026年全球光伏装机仅为458.8GW。让我们按500GW计算,1.15的容配比只需要575GW。到那时,我们现有的产能仍然很丰富。换句话说,我们的制造业实际上已经透支了全球三到四年的需求。

即使是目前看到的最宏伟的计划——马斯克的Master Plan 3.到2050年,需要平均每年600GW的光伏产品支持才能获得30TW的光伏。用我们现有的光伏制造能力就足够了。

后记

当然,过剩是正常的。市场化充足的行业,哪个不过剩?过剩的结果是什么?数量不会改变,但价格会改变。作者担心,我们是否会投资数千亿,生产性能最好的产品,然后与自己的人打价格战,最终以地板价格帮助全球能源转型?

希望这只是危言耸听。

END

原创文章,作者:赶碳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8187202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