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牧歌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Unsplash
2020年10月,华为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表示:永远不要造车,想造车,自己离职。据说这份文件得到了任的个人批准,当时华为BU总裁的王军也在后来的公开演讲中重申,华为不会造车,而是帮助汽车公司造车。
然而,这份文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铁律,而是有三年的有效期。到今年10月,该文件正式到期。此外,一直与华为和汽车公司合作的王军最近也离开了公司,关于华为亲自制造汽车的谣言也很猖獗。
对于现在掌管华为汽车权力的余承东来说,虽然这些谣言只是猜测,但最终可能会影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前进路线。2月21日,余承东亲自澄清,华为不是自己制造汽车,还是通过智能选择模式合作。
在智能手机的整体情况下,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华为最重要的终端用户基地。虽然过去华为手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与iPhone竞争的国内品牌之一,但这是当年的勇气。无论是目前的市场环境还是竞争形势,华为的手机业务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低谷。
1
手机已经死了,造车还不晚
根据IDC公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数据,vivo(18.6%)、荣耀(18.1%)、OPPO(16.8%)苹果(16)占据三甲位置.8%)和小米(13.7%)排名第四和第五。
另外两家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虽然Research和canalys给出的2022年数据排名略有不同,但前五大手机品牌都保持一致,都是“VO荣米”和苹果的格局。2021年,这五个品牌也一起领先,华为已经连续两年不在第一阵营了。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华为手机的剧本已经写好了,从美国禁止销售到不得不拆分荣耀。甚至在2022年发布的Mate 华为无法支持50系列5G。
此外,华为一直坚持的高端品牌路线,在失去了众多硬件能力的支持后,市场竞争力突然下降。仅仅依靠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很难支撑销售。
虽然这样的结果让人感到无助和愤怒,但在商业战争中抱怨环境注定是无用的。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除非外部环境显著改善,或者手机行业有下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否则华为手机很难重现几年前与iPhone竞争的辉煌时刻。
市场地位下降,手机行业整体繁荣也处于较低水平。根据counter 根据point的数据,2022年全球出货量下降了12%,自2013年以来,达到12亿部,创下最差年度业绩。
去年国内手机市场也遭遇了寒冬。受疫情因素和行业创新停滞的影响,2022年国内市场手机总出货量为2022年.72亿部同比下降22亿部.6%。
无论是从企业还是行业的角度来看,华为都不值得关注手机领域。余承东开发了华为手机专业,他还表示,华为手机的供应链已经缺失,唯一能弥补手机销售缺失的是智能电动汽车。
在过去的一年里,余老板谈到了更多关于汽车的话题,大多数关于汽车的评论,华为手机似乎不再是华为最值得讨论的产品。
2
华为汽车公司的朋友圈
作为华为终端业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双重首席执行官,王军离任后,余承东大权独占,但他的勇气越来越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有时一两点,周末休息两天,我一天也没有。”
余承东在忙什么?当然,他仍然围绕着汽车转。即使他今年回到安徽老家过年,余承东也不忘去当地的华为汽车展厅。顺便说一句,他还和家乡政府谈了汽车行业的合作。
去年是华为智能汽车首次亮相的一年。华为与小康合作推出的问界车型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在产品销售和用户声誉方面都隐约显示出华为过去手机的势头。
与恒大、小米等跨境玩家不同,华为一直声称其智能汽车路线是“智能选择模式”,即与汽车公司合作,华为通过技术授权。
余承东对两条汽车制造路线的区别的解释更为直接。”OEM模式是汽车制造商赚小钱,我们赚大钱,现在汽车制造商赚大钱,我们赚小钱,这种模式是不同的,我们帮助汽车制造商成功。”
除上述问界车型外,华为的智能选车阵营还包括赛力斯SF5、极狐阿尔法和阿维塔11,造车朋友圈涵盖宁德时代、北汽、长安等重磅玩家。
最近,江淮和华为的新能源工厂也在合肥正式建成。工厂建成后,将用于华为和江汽集团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对于这些合作伙伴,余承东给他们画了一个大蛋糕。余承东说:“华为密切合作的汽车公司将在一两年内率先盈利,并将成为中国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之一。”
然而,这些声明并不能完全让合作伙伴感到轻松。恐怕华为未来是否会亲自制造汽车是困扰许多汽车公司的结。当一个不缺乏品牌影响力、优秀的技术实力和洞察整个汽车制造产业链的竞争对手诞生时,这对该行业的其他玩家来说注定不是个好消息。
3
谁手中有“灵魂”?
虽然华为和余承东一再重申,他们不会亲自制造汽车,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只是在汽车制造链中发挥辅助作用。自与富裕汽车合作以来,许多人质疑华为仍在采用OEM模式,特别是对于“AITO问世界”品牌的所有权,外界认为华为仍在主导开发和销售。
余承东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坚持认为双方仍在“联合发展”。原因是“华为没有汽车制造资格,也没有汽车制造商,但提供智能、软件、芯片、设计、体验、质量控制等。”
事实上,无论是OEM还是联合开发,核心问题都是谁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谁能从汽车销售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根据余承东过去的声明,在华为的智能选择模式下,汽车制造商赚了很多钱,华为赚了很少的钱。当然,这是一个更有前途的目标。然而,余承东也表示,华为的汽车业务将在2025年盈利。
然而,结合问世界的例子,小康汽车仍处于投资期,承担了早期车型开发、模具样品、工厂改造等高成本,远非盈利。如果问世界车型在未来能够继续销售,那么小康汽车就有可能实现余承东所说的“赚大钱”。
然而,在汽车赚钱后,主导地位的问题将接踵而至。谁有更大的发言权,谁被卡在脖子上,谁来决定如何计算和匹配利润。
对于小康汽车等不是主流汽车公司来说,华为的“联合发展”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其他汽车公司来说,将所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交给合作伙伴是有一定风险的。
上汽董事长陈红曾经有过经典的“灵魂论”。陈红认为:“上汽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这样,它就成了灵魂,上汽就成了身体。上汽应该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完全掌握“灵魂”的汽车公司并不多。恐怕除了比亚迪,国内没有其他玩家能夸下海口。
特别是在核心电池领域,由于许多汽车公司没有生产能力,他们只能从第三方购买。然而,随着去年上游电池制造商价格的上涨,许多汽车公司被迫交出不太丰厚的利润。广汽集团董事长甚至公开表示,他实际上是在为宁德时代工作。
这样的故事是否会出现在华为和合作伙伴身上,目前还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对于汽车公司来说,这也应该是一个无形的风险,值得警惕。
原创文章,作者:螺旋实验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4125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