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日系车跌得有点狠,那么它的老对手德系车,2023年能否成功反击?
2022年,在汽车领域,有几件事并不令人惊讶。
首先,在上半年汽车销量严重下滑后,下半年的快速调整和刺激最终发布了2022年的成绩单,稳定了性能,连续1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略有增长3.4%和2.1%。
第二,诞生了历史数据“中国汽车市场份额超过合资汽车”,技术进步快,新理念支持,记录实际上只是时间问题,不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汽车公司高管,开始经常抓住这件事,就像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完全超越世界。
当然,对汽车行业略知一二的人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一系列的演讲是“听”的水平。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确实引领着创新的趋势,但我们仍然不谈论全面超越这个话题。
超过日本后,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下降超过20万台?
之所以不说话,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它的答案是不同的。仅站在2023年初的时间节点上,中国汽车就在趋势和数量上获胜。这很容易理解。智能网络、智能驾驶和三电系统是中国汽车公司最好的三项核心技术。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使用自己的新技术,要么技术不够好,要么成本无法降低。价格太贵了。因此,在价格和先进性方面缺乏优势,最终的销售业绩也没有燃油时代那么火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平均交易价格、收入和利润,中国汽车公司面临着外国汽车之间的明显差距。简而言之,如果他们也卖一辆车,跨国巨头可以显著赚取更多的利润。
据2022年Q根据三家汽车公司的财务报告,特斯拉的自行车利润为9711美元(近7万元),梅赛德斯-奔驰7469美元,宝马4747美元。比亚迪的1466美元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好,但这一利润数据包括国家新能源补贴。随着2023年补贴的取消,这一数据将大幅下降。此外,丰田还有1391美元,大众957美元,本田668美元,吉利372美元,小鹏卖出了近1万美元,威莱近1.5万美元。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增加,但不如外资。考虑到汽车制造相关设备和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利润明显流向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
另外,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市场格局。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份额超过合资汽车,主要原因是疫情和全球化波动造成的不稳定。疫情导致很多企业停产,再加上俄乌战争,全球供应链直接按下停止键,最终整车制造企业产能有限。
因此,随着2023年一切的稳定,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你我已经重新认识了一年。总之,理性一点,并不是说中国车不好,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品牌被卡了好几次。细分整个合资汽车的销量构成,德国汽车略有下降,日本汽车的下降,比亚迪的崛起,中国汽车公司基本上可以保持稳定,最终创造了中国汽车份额超过合资汽车。
2022年,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基本停产,供应链不畅。此外,作为传统燃油汽车时代的规则制定者和最大利润者,消费者需求进一步适应新能源后发生了明显冲突。
2022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交卷成绩已经达到194.06万辆,近十年来首次下滑,幅度不大于0.2%。主要原因是雷克萨斯大幅下滑,广汽丰田实现增长20%以上,一汽丰田略有增长,雷克萨斯下降19%。
本田的成绩单为137万辆,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为12.2%。日产的成绩单为104.52万辆,同比下降22.1%。2022年,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场形势可见一斑。最近,马自达也发布了成绩单。2022年,中国市场共售出108123辆,同比下降40%以上,连续五年下降。
然而,上述一切并不意味着日本汽车不好,上半年所有汽车公司都严重受损,下半年调整速度不同。日本汽车下降了,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关注德国汽车在中国的表现。
与日系车相比,2022年中国市场之旅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大众集团、宝马、奔驰总下滑量约20万辆。大众集团交卷成绩为318.45万辆,同比下降3.6%。虽然比例不大,但比2021年的330万辆下降了10多万辆,比2020年的385万辆下降了近70万辆。
宝马集团2022年在中国市场取得近80万辆,79.19万辆低于2021年84.6万辆,仍是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冠军。梅赛德斯-奔驰的成绩单为75.17万辆,与2021年基本持平。0.9%的下降幅度也是BBA中最小的。
简言之,经过三年的时间,德国汽车在2022年中国市场首次受到明显影响。此外,当大量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转型新能源时,他们开始以新能源和智能技术进入高端市场,最终影响了德国汽车的燃油汽车销量、新能源销量和豪华汽车销量。
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如果产品不够新,价格不够贴近百姓,很容易被抢走份额。比如奥迪交付了64.25万辆,比2021年的70.12万辆下降了5万多辆。奥迪承受着压力,二线豪华品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除了雷克萨斯的明显下降,凯迪拉克也下降了4万辆左右。参考其2022年年销量不到20万辆,下降幅度不小。
德国车,真的能超越吗?
仅从目前的市场模式和新车规划、战略规划来看,2023年的情况大致是合资汽车开始反击,主要反击力量是德国汽车,日本汽车将是长期的“稳定力量”风格。
德国汽车的新一轮攻势可能会持续3年左右,而日本汽车由于整体转型较晚,很可能会错过1-2年的峰值。
新一轮的进攻将非常有趣,因为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许多知名品牌的计划是“放弃燃料汽车,全面进入新能源”领域。但德国汽车并不想这样做,新能源汽车肯定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和方向,但燃料汽车向新能源的全面转型显然是一个进步的过渡过程。
因此,几乎所有的策略,包括大众、奥迪、宝马和奔驰,都采用了相同的策略,在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方面发布了大动作和新技术。随着2023年新能源补贴的全面退出,出现了一种情况。市场上的中国汽车依靠新能源的唯一技术路径,与德国汽车竞争抢占市场。毕竟,在纯燃料技术方面,目前的中国汽车只能吃不到15万元的市场,这也是几年前德国汽车战略性放弃的市场。这一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人。
如果说2023年中国品牌推出的一系列新车会让新能源用户非常高兴,那么2023年德国车的新车攻势会让燃油车和新能源爱好者兴奋不已。
因为新选手很强,有全新的奔驰GLC、全新奔驰E级,全新宝马X1.全新宝马5系,大众集团可能带来的选手包括全新奥迪A4、全新奥迪Q5.大众可能会带来新的途观L、大众ID7.很有可能是基于公众的ID.3带来一款SUV。
以上车型都是新版本,很多车型都采用燃油+新能源车型兼容开发的模式。
这里一直有一个网络讨论的话题,“油改电”。许多德国汽车使用带发动机的燃油版本或PHEV车型,并提供纯电动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非新技术。然而,从2022年比亚迪夺冠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成立。比亚迪也同时提供车型DM-i而纯电动力,却能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拿走最大份额,这很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对于德国汽车来说,它们不需要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保持相关的风格,以便消费者能够快速理解。
回顾它的新一轮攻势,简单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有些车型的产品实力还是有碾压优势的。
全新奔驰GLC,发动机没有1.5T, 会用2.0T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区分高低功率,会用48。V技术。而且还会进一步加长到车长超过4.8米,轴距无限接近3米,还会增加7座版本。除了加长,这款车的动力将是一个亮点,超过250马力,是传统的2.0T性能车的标准。那么,智能网络应该使用优化的新MBUX系统,智能驾驶也将有车道保持L二级自动驾驶。产品实力很强,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会不会涨。
全新奔驰E级,全新宝马5系(包括纯电动宝马)i5),两者的默契感也很足,奔驰E级很有可能先发布上市,宝马5系紧随其后。两者都会使用相同的思维,即许多继承旗舰标杆车型的车型DNA,我不知道奔驰S级和宝马7系的外观是否会使用,但根据内饰间谍照片,可以肯定的是,内饰将使用旗舰风格。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E级可能是最后一代使用纯燃油动力的版本,而宝马5系可能不会延续7系的外观风格。此外,值得一看的是,第五代edrive系统一直是“反向虚拟标准”i5带来625公里的续航水平。那么,很有可能它会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真正能稳定续航600公里以上的车型之一。
奥迪的A4、Q5.也将迎来替代,奥迪Q奥迪预计将于2023年上市A4.预计将发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相比,奥迪的发展风格近年来有点难以捉摸。新动力技术的出货量不大。我们基本上可以猜到7788。奥迪A4现在有两个亮点,一个是会不会用最新的1.5T EA211 EVO如果使用发动机,动力和油耗将比以前的1.4T而且价格很可能直接飞到20万出头,非常贴近百姓。但是,这也会让它陷入更多的内卷。另外,大众集团之前已经纠结过很多次了,最后用了。MQB EVO还是MLB EVO平台,所以等到真车真正落地,你我才有答案。
奥迪Q5的替代很有意思。外观和内饰很可能不再开发娃娃,而是使用新的风格,然后加长。
然后是大众的努力。途观L的测试谍照已经发布,将使用大众的新设计,即看起来像新力量和新能源的正面。然而,目前动力部分的消息将是1.4T、2.0T的组合,PHEV考虑到价格和市场趋势,版本将增加电池和电机,竞争力难以预测。另一个猜测是,目前是否会有纯电版本ID.还没有发布相应的消息,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自行车型要为全新的战略让路。
ID.7.不久前,它被解释为纯电动帕萨特或迈腾。这款车的竞争力只能在实车几乎落地后才能猜测。因为不久前CES出现后,中国网络对它的关注度并不高,远低于新势力的表现。700公里的电池寿命很好,但并没有超过2023年消费者的预期。在智能方面,目前的中国消费者已经吃和看到了它,所以他们感觉不太好,这是正常的。
然后,最初的结论是,德国汽车在2023年将比2022年更好,新一轮产品基本上是知名版本的大众基础,只考虑燃料汽车领域,它们的竞争力是无与伦比的。在市场模式下,日本一直是一个小步骤的策略,所以没有特别大的新技术改进。与日本相比,德国的技术进步仍然像几十年一样稳定,在豪华车市场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写在最后
回到主题,事实上,德国汽车的市场份额将在2023年上升,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关注。在2023年第一批大规模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申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朗逸XR。它将专注于进入紧凑型汽车市场,取代大众桑塔纳,并将使用1.5L发动机,至于使用的平台是MQB还是PQ,目前还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是合资品牌的价格杀手。事实上,多年来,公众一直在全球入门级市场表现良好。只要价格到位,竞争力仍然有机会。
燃油领域也有绝对优势。新能源领域会缺乏竞争力吗?很难说,因为一旦价格到位,打脸和真香随时都会发生。不久前,宝马i三是官降,然后价格甚至低于燃油版3系,直接在全国各大4系S商店基本上是空的,这也意味着不是所谓的传统汽车公司不能做好新能源,或者谈谈,没有绝对的优势技术(如燃料时代),成本和价格的话题。
德国汽车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反击并非不可能,但这是2024年的一个话题。宝马和奔驰的新技术将在2024年大幅下降。当时,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汽车是否能在高端市场上脱颖而出,但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16183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