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2021年3月30日,创始人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泪流满面。他说,他会把生活的所有声誉都押在上面,亲自带领团队开发制造小米汽车。现在一年半过去了,小米造车却走出了一条高开低走的坠落抛物线:造车过程受阻,全栈自主研发带来财务负担。更糟糕的是,小米集团的主营业务在今年前三季度持续下滑,这使得汽车制造梦想更加距离2024年量产目标越来越近,小米造车的拐点在哪里?

01

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虽然小米的汽车制造一开始很有活力,但它很快就变得非常低调。除了原型车没有出现外,该集团还对汽车制造的进展保持沉默。今年11月初,小米停止了汽车制造的消息。虽然小米很快回答说汽车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但我们仍然感受到了小米在一些细节上制造汽车的困难。

一是造车生产资质问题。小米作为跨境新势力,没有传统汽车公司的生产资质,这也困扰着许多新势力汽车公司。大致有三种解决方案,包括OEM生产、收购资格和申请资格。从这三种方式来看,OEM生产始终将汽车制造的自主权交给OEM工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甚至供应链管理都缺乏发言权。因此,小鹏汽车等新力量选择了这种模式,后来选择了收购资质和建立自己的工厂。小米也不例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势力的最终归宿。

2022年4月,小米亦庄工厂正式启动。一期工程包括4家工厂,预计年产能15万辆。有了工厂,下一步可能是收购或申请资格。此前有报道称,小米与北汽协商收购工厂和牌照,以完成汽车制造资格的获取,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当然,除了收购,小米也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资格,但这条路也不容易走。随着监管部门对电动汽车生产许可证审查的收紧,要获得许可证,需要满足股东对关键部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具有车辆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汽车动力电车等关键部件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的要求。小米专注于自主驾驶全栈自主研发,对上游原材料、三电等领域没有太大成就。

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视频截图来源:小米集团秋季新产品发布会

然而,小米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今年8月,小米在秋季新产品发布会上以视频形式公开了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当时,视频显示了许多自动驾驶相关功能,包括无保护自动试点、斑马线礼让行人、独立客运停车、自动连续坡道、机械臂自动充电等。

但仔细观察视频后,我们发现这段路测视频有明显的后编辑、拼接和制作痕迹。换句话说,视频并不是一面镜子拍摄的。我们不知道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调整,但很明显,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过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平稳和自由。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XPILOT,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支持高速公路试点辅助驾驶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也就是说,支持系统的小鹏P7在高精度地图覆盖的高速公路上,可以实现从A点到B点的辅助驾驶,包括超车、上下坡道、大曲率弯道等复杂操作。至于新势力的鼻祖特斯拉,FSDBeta自动驾驶软件系统也于11月在北美向付费用户推送,车辆可以到达目的地,无需触摸车内控制装置。相比之下,小米的自动驾驶路测竞争力不大,研发进展明显落后于上述新势力汽车企业。

事实上,小米并不是第一家从主流手机制造商跨境到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在此之前,苹果也大力加入了跨境汽车制造团队,但也进入自动驾驶领域,挣扎了8年,没有大规模生产汽车着陆,宣布全面退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新车发布日期推迟到2026年。不知有没有苹果汽车的前车之鉴,小米会不会有所警觉。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小米的自动驾驶团队在今年8月刚刚达到500人,早在2018年,苹果的自动驾驶团队就超过了5000人。

02

第三季度业绩疲软,造车烧了18亿

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如果说造车道路上的坎坷障碍是造车梦想成功的外在原因,那么小米自身的表现就是梦想持续的最大内在原因。然而,小米集团的整体收入已连续第三季度下降。根据小米最新的财务报告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总收入为794.7亿元,同比下降9.7%。除了收入持续下降外,集团第三季度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也从盈亏转变,达到-14.74亿元。

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与此同时,小米支撑的三大主营业务也在第三季度全线下滑。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25亿元,同比下降11.1%,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降8.4%;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191亿元,同比下降8.6%;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同比下降3.7%。此外,其他业务收入18亿元,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集团的主要创收业务,在第三季度尤其是拉胯。根据Counterpoint据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从2021年同期的14%降至13%。此外,小米手机平均价格也从第二季度的1081.7元降至1058.2元,比去年同期的1090.5元降至32元以上。从市场份额到手机单价的双重下降,也必然会影响小米集团的整体收入。

今年8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回应说,他将不再回应小米汽车制造的进展。与此同时,该集团还加强了汽车相关业务的保密工作。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财务报告的角落看到小米汽车制造的最新投资进展。特别是在整个业务下滑的过程中,小米仍在继续投资汽车制造业。

以研发为例。第三季度,小米集团团R&D支出从去年同期的32亿元飙升至41亿元,同比增长25.7%。这部分R&D投资的增加是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R&D支出的增加。据集团总裁王翔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车制造总投资18.65亿元,其中第三季度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支出8.29亿元。

不仅如此,在雷军的规划中,小米还将采用全栈自主研发算法,全力研发自主驾驶技术,首期投入33亿研发费用,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主驾驶行业第一阵营。然而,小米目前的汽车制造投资还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为了尽快实现上述目标,仍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

03

2024年地毯式综合投资量产稳定吗?

根据之前的财务报告,小米对汽车制造的投资不断增加:从今年第一季度的4.25亿元,到第二季度的6.11亿元,再到第三季度的8.29亿元。然而,雷军哪里花费了18.65亿元的汽车制造费用?

首先,从1800多人的汽车研发团队来看,人才引进必须花费大量资金。

2021年下半年,前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加入小米汽车,成为决策者的重要演员之一。他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北京总部政委,负责小米汽车综合管理、专项业务推广、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

2022年8月,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毅加入小米汽车,担任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他直接向雷军报告说,虽然新车的大规模生产尚未实施,但小米汽车甚至包含了后端业务的组织结构。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小米甚至挖走了威马概念车型Maven整个设计工程团队主要负责车辆的外观设计。从团队之前的工作简历来看,小米的工资水平不会太低。

造车难产?苹果有前车之鉴

其次,小米汽车除了引进高薪人才外,还在于地毯式的全面性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小米投资了智能、动力电池、激光雷达等5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投资布局基本上是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投资,从锂电池基础材料到锂电池基础材料LED从滤波器、蓝牙等细节到车灯模块、电源芯片、逆变器、半导体等板块。

但这种超深度投资也是小米集团资金链紧张进一步加剧的原因之一。根据第三季度报告,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集团期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280.7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02%。

从自建工厂到人才引进,再到地毯式的全面投资,小米造车的每一步看起来都很稳定,但也是真金白银店做的。雷军曾表示,他将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实现小米汽车,这表明他已经准备好打持久战。从目前的支出水平来看,雷军规划的投资确实还有发展空间。但面对集团整体收入下降的不利局面,2024年小米汽车量产节点至关重要。现在离量产只有五个季度了。如果新车不能如期交付,雷军赌上生活中所有声誉的造车大业可能会尴尬地结束。

结语:

回顾2022年,新势力跌宕起伏,跨境造车者层出不穷:苹果放弃放弃全自动驾驶车型,全额退还自游意向金,恒驰汽车烧钱400多亿元仍在艰难交付……先于小米一步跨境造车的前辈,已经倒在了量产前夕。看来小米没有太多时间坚持还是放弃。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发表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不构成任何建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原创文章。

原创文章,作者:新经济观察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15222776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