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能源大爆炸的第500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新能源大爆炸》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没有一丝丝防备,刚港股上市没几天的中创新航,开盘后就一路下行,最终以暴跌34.5%收盘,简直让人绝望的巨阴线!01 中创新航暴跌而起因只是因为一则消息。10月27日午间,广汽埃安
这是新能源爆炸的第500篇原创文章。本文仅记录了新能源爆炸的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集团,不收费推荐股票,不代表客户管理财务。
没有任何防备。刚刚在港股上市几天的中创新航,开盘后一路下跌,最终以34.5%的暴跌收盘,简直绝望!
01 中创新航暴跌
原因只是因为一个消息。
10月27日中午,广汽埃安宣布,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贸易联合投资,由广汽埃安控股,位于广州番禺区,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产业化建设和独立电池生产销售。
也就是说,广汽埃安开始决定制造动力电池!
事实上,它已经有了相关信号,今年7月投资近50亿元成立能源技术公司,布局充电、更换和储能领域;8月与赣丰锂业达成战略合作,进入锂矿业。
只有这一次,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正式完成,包括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和梯队利用。
也不怪投资者担心,毕竟广汽埃安对中创新航太重要了!
中创新航对广汽埃安Aion该系列的渗透率约为70%。2019年至2021年、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对广汽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6.6%、55.1%、51.9%和31%。
广汽现在是埃安最大的客户,这位客户以前是从宁德时代抢劫的。双方也因此提起了几起诉讼。在诉讼结束之前,埃安不得不自己制造动力电池
随着电池技术储备和产能的逐步建设和释放,中航很可能会失去目前最大的客户埃安,至少会失去大部分订单。
如果中航在此之前无法扩大其他客户填补埃安丢失后的订单缺口,其业绩和增长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说实话,这并不容易!
毕竟,广汽埃安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
由于之前的销量主要面向网上叫车,市场声音相对较低,但埃安的销量一路悄然上升。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它已经连续超过了3万辆。相反,以前最强劲的威小理遇到了销售困难,尤其是小鹏汽车,甚至只有5000多辆。
小鹏汽车也是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的重要客户。去年,小鹏汽车贡献了5.37亿元,占中国创新航空公司收入的7.9%。进入2022年后,合作继续深化。小鹏汽车第一季度收入10.67亿元,占27.4%。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对小鹏汽车的渗透率也从6%提高到27.4%。
若小鹏汽车无法摆脱经营困境,则意味着中航将失去两大客户,影响可想而知。
但这不仅是中航自身的问题,也是动力电池行业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下游主机厂商向电池领域拓展,独立电池厂商该怎么办?
02 独立动力电池制造商还有机会吗?
不用说,比亚迪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开发和生产螺丝钉。现在所有大一点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制造自己的电池:长城有蜂巢新能源,广汽也从事因派电池,吉利也在制造电池。威来还建立了威来电池技术
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长,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向上一体化已经初步成为大势所趋。
这是否意味着独立电池制造商没有生存之路?
不一定!这个问题要深入探讨。
在正常逻辑下,动力电池越重要,下游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布局动力电池业务的动力电池业务,特别是主机制造商规模越大,否则相当于被中游动力电池制造商卡住,就像过去两年,锂电池短缺,下游主机制造商服从宁德时代。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本质逐渐智能电子化,理论上,新能源汽车的行业集中度将远高于燃料汽车,即汽车制造商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动力电池业务。
除非动力电池技术逐渐趋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否则动力电池制造商很难获得技术溢价,即动力电池已成为其他普通部件,行业声音回到下游主机制造商,主机制造商可以选择自己做动力电池,也可以不做,核心是看看哪个综合效益。大多数有规模偏见的制造商必须选择外部采购。
而且考虑到目前的动力电池,以及未来5-10年的预期,技术含量还是比较高的, 此外,在未来将有足够的技术升级空间的情况下,独立电池制造商仍有良好的生存空间,特别是行业领导者和巨头。
锂电池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三元方壳电池。如何在提高电池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这是普通汽车制造商无法做到的。它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发。如果没有规模优势,那就不划算了。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下游主机制造商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进行锂电池业务,三元技术更加困难。
虽然越来越多的车型声称电池寿命可以达到1000公里,但事实上,水相对较大,考虑到冬季电池寿命折扣增加,动力电池技术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也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突破,独立电池制造商显然有更多的优势。
再考虑一下,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比较高,已经超过30%,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10%以上。随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玩家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这些公司无法自己制造电池,只能依靠独立的电池制造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5到10年,动力电池制造商也可以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制造商在产业链中的声音减弱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像宁德时代,甚至可以有足够的声音在下游,以后很难有。
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最终会交给下游主机厂商。
这意味着:未来,只要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动力电池制造商就能生活得越来越好,其他弟弟只能越来越困难。
你不必担心。事实上,任何行业都是如此。锂电池在过去两年中的疯狂只是因为行业渗透率确实很低,下游需求突然爆发,导致供应短缺,叠加技术相对困难对困难权暂时转移到中游。
本来绝大多数行业,中游都是苦逼的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新能源大爆炸,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01202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