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从大众变速器厂的关停,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4.7%,近期的种种行业变局,似乎宣告着传统汽车的时代即将走向末期。然而,纯电车并没有名正言顺地接燃油车的班。如今卖得最好的新能源车,是比亚迪的混动车。来自其他品牌增程车的声音,也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理想,增程式车型理想ONE一炮走红。随后是问界、哪吒、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从大众变速器厂关闭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4.7%,近期各种行业变化似乎宣布传统汽车时代即将结束。

然而,纯有轨电车并没有名义上的燃油车班。现在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是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汽车。其他品牌的增程车的声音也很吵。

一是理想,增程式车型理想ONE一枪走红。随后,问界、哪吒、兰图、自由家等汽车厂跟进。纯电车的零跑也表示将扩展扩展产品,未来新平台开发的所有车型都将有扩展版。甚至有传言说小鹏想制造增程车。

此前,长城魏牌CEO李瑞峰斥责增程式汽车是一项过时的技术。然而,许多新力量汽车公司必须符合更深层次的逻辑,才能成为增程车站。

先混程,先混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发展之初,汽车制造的新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取决于汽车行业产品变革的逻辑。

由于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在于三电系统,它直接打破了传统汽车在发动机上的技术障碍。同时,在智能方面,纯电动汽车在设计和布局上应具有更多的优势。原本稳定的燃油汽车电子供应链也有望迎来巨大的变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汽车制造新力量的主要行动是融资(2017-2020年)。资本市场预计,新力量将抓住一些传统汽车公司的工作,以低廉的一级市场价格赌博未来的黑马。

随后,随着汽车制造新力量产品的推出,该行业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完善,产能和规模效益尚未建立。在此期间,汽车制造新力量生存的基本逻辑是如何销售这些高溢价产品。

为了拉开与传统汽车在产品上的差异,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推动智能汽车。

然而,随着自动驾驶的缓慢发展,智能汽车很容易被复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车载解决方案AI助理、智能中央控制等可以依靠第三方无需自主研究就能实现,更多的屏幕、更多的传感器也产生了堆内卷。

受堆放材料影响,这些车型的价格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上的价格范围内,属于豪华车的范畴,销量占新能源总销量的比例很低(插混16.6%,纯电4.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即将进入第三阶段。上一阶段,由于智能内卷,汽车价格高,产品受众天花板低。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消费的主要价格范围在5-20万元以内,5-10万占25.0%,10-15万占25.7%,15-20万占19.6%(2022年数据)。

与主流购买力相匹配的产品定价是即将引领第三阶段的竞争逻辑。由于价格范围为5-10万元的汽车产品本身功率较小,乘用车使用相对有限,产品利润逻辑主要是双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场可确定为10-20万元,其中10-15万元是销售比例最大的部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但事实上,在10-15万的价格范围内,纯电动汽车的性价比还不够高。

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动力系统。根据自行车带电量60度,纯电动汽车的电池购买成本约为6万元,同级燃油汽车的动力系统价格约为2万元。如果计算1万元的补贴,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成本比燃油汽车高3万元(主要花在电池上)。

如果这部分费用想通过油价跑回成本,纯电车的电耗是100公里15度,每公里0.7元,每公里0.1元左右;按照目前8.3元的油价,油车100公里6升的油耗约为0.5元。总的来说,电动车要跑回2万元,需要跑7.5万公里。

对于私家车来说,多用3-4年就能跑回原来的,但少用一点,这个周期可能会延长到5-7年。如果油价在此基础上下跌,本周期将延长至更长。

此外,纯电动汽车还将存在独特的问题,如充电排队、保存率低、电池损耗和电池更换。虽然有希望在几年内逐步解决,但消费者也可以在几年内购买纯电动汽车。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降低电池的价格,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成交量,锂已成为石油的硬通货。2019年原料碳酸锂从不到5万吨飙升至近60万吨。在各大机构对锂电池价格的预测中,都显示出未来成本难以长期下降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由于电池成本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直接用纯电动平台代替内燃机的速度将推迟几年。

对于汽车公司来说,在此期间,显然不可能继续投资内燃机。因此,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想要继续提高渗透率,进入主要价格范围,汽车公司将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汽车公司应该在预期利润的基础上找到降低汽车价格的方法。二是尽量减少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

很明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混动车。

首先,混合动力汽车不需要像纯电动汽车一样的大电池,这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尽可能减少了未来电池价格上涨的影响。

例如问界M5.纯电版和增程版电池大小分别为80度和40度;比亚迪宋PLUS EV和宋MAX DM-i电池大小分别为71.7度和18.3度。前者电量相差一倍,后者相差近4倍。

考虑到比亚迪本身就是一家具有独特优势的电池厂M根据5的40度电池差异,汽车可以在电池上节省约4万元,而更换增程器的价格可能在1万元左右。毕竟,这台发动机来自东风小康货车的赛力斯,成本不会太高。

其次,新能源汽车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也很小。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退出。纯电动汽车的坡度为1.2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扩展车)的坡度相对温和,仅为0.48万元。混合动力汽车的坡度较小,成本相对可控,利润挤压相对有限。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那么,既然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妥协选择,那么混合动力增程汽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有什么区别呢?

增程VS插混,低维打高维?

它可以燃烧油和电,这是消费者对增程车和插混车的看法(主要指比亚迪)dmi、长城dht等)第一印象。

增程式汽车(RXBEV)直接电源只有电池,发动机可以想象是燃烧汽油的发电机。

当电池电量充足时,发动机不工作,电池单独提供动力。此时,增程汽车的动力供应模式与纯电动汽车没有什么不同;当汽车在路上没有足够的电源时,发动机开始发电,汽车在运行时充电,以达到提高电池寿命的效果;当电池完全断电时,可以通过燃油发电,但油耗会突然飙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插混车(PHEV)动力源是发动机和电机的配合。

今天新能源领域提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混合动力汽车。汽车发动机不仅可以单独依靠发动机或电池驱动,还可以为发动机和电机提供动力,同时给电池充电。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从动力配合的原理图可以看出,两款车表面上都是发动机和电池的配合,但设计思路却大相径庭。

插混车的设计是汽车的设计是对传统燃油汽车的终极改造,是电力在汽车驱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结果。

起初,在汽车上使用电启停功能(如奔驰)S400)后来是辅助发动机驱动(如君悦),然后允许汽车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如凯美瑞、卡罗拉等)。

在此期间,电池的引入的核心是实现节油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油价仍然远高于电价。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引入了更大的电池,以满足越来越大的纯电里程。

增程车的设计理念是在纯电车的基础上,在车上安装额外的发电机(增程器),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

增程器的存在使得增程车不必考虑电机和发动机的相互配合。不需要类似丰田THS、比亚迪DM-i不需要传动轴、变速器等配件。

与插混车相比,增程车零件少,技术难度低。

反映在汽车公司的选择上,少用零件代表更好的成本控制。比如理想的毛利表现是新势力中最好的,毛利率为22.09%。与同样做高价车的威来相比,高出近两倍;丰田也比传统汽车成本控制最好的丰田高出6.2分。

技术门槛较低,允许汽车公司不再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来生产能源汽车。例如,赛力斯和华为在2019年和2021年底签署了合同m5。

这意味着一辆增程式汽车可以在3年内从0到1开发。DM-i从2008年推出第一代到2021年推出第四代,整整迭代了13年。

理想的市场ONE而问世界的销量证明了消费者也为增程汽车买单。与插入式混合动力相比,增程式技术含量较低。传统燃油汽车的混合动力路线,花了十多年的技术护城河,在研发三年后就受到了市场的挑战。

目前,在主要价格范围内,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由比亚迪家族主导。特别是在10-20万的价格区间内,除了比亚迪,其他产品很难形成实质性的产品竞争。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两个问题

但未来随着增程式汽车价格的逐步下跌,如新推出的长安深蓝SL03增程版16.89万(纯电版18.39万),直到与插混车在同一价格空间角力,这个聚焦战场才出现。

但从长远来看,混合动力过渡方案终究是及时的。随着电池价格的下跌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通过混合动力进入市场的窗口期最终将关闭。

此外,增程汽车的轨道也逐渐变得拥挤。例如,在华为的帮助下,小康股份更名为赛力斯完成了转世;长安深蓝色SL03的推出代表了混合动力技术积累薄弱的传统汽车公司,也计划通过增程汽车加入战斗。

随着传统汽车厂产品序列的进一步扩大,新老势力真正意义上开始短兵相接。

对于拥有混合动力技术的汽车公司来说,确实可以获得更多的扩展选择,但继续增加自己的混合动力技术(长城DHT、比亚迪DM-i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品牌价值。在这场战斗中,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价格范围推出产品,做好成本控制。

对于没有混合动力技术的汽车公司和新力量来说,首要问题是利润。

毕竟增程车过度结束后,要有足够的力量投资纯电车,利润表现是业务可持续性的基础。

它的毛利率从2019年的-0.03%提高到2022年H12.09%。另一方面,赛力斯在2021年底发布了问界M5后,其毛利率从2021年报的3.77%到2022年Q3.仅增加6.03点;2021年销售净利率和Q3还下降了1.78点,属于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在这场阶段性战争中,如果新的汽车制造力量选择加入增程车参与,其压力将大于传统的技术汽车公司。

与国内其他汽车公司相比,BYD产品销量预计年销量将达到197万辆,处于无忧无虑的吉利和长城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大,但依靠庞大的燃料汽车市场,也可以慢慢思考如何玩游戏。

一旦新动力汽车公司参与游戏,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强调极端的性价比,不会有理想L9、问界M7样的豪华车有丰富的利润空间。盲目进入投资资金,但产品成交量延迟,形成规模效益,无异于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增程车的梦想是美好的,但做出选择,背后暗示着新势力汽车企业背水一战的意识。

写在最后

造车是一款富人能烧得起的游戏。

新力量的领导者已经准备好通过上市进行长期战斗。但无论你烧了多少钱,它都不能改变它本质上是买方市场的事实。如果你不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产品来取悦消费者,它自然会被摧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1992年,华晨汽车在美国上市,融资7200万美元。它是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可以说,它几乎是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的顶级公司。然而,在那之后,华晨在研发方面花了很多钱,但没有实际产出。华松品牌推出并迅速退市。

此外,自2006年以来,华晨几乎总是购买技术汽车,缺乏独立研发的能力。在国内汽车崛起的浪潮下,但只能用别人淘汰的技术拼凑汽车,自然无法跟上市场的步伐。

同样,奥拓、黄海、欧朗、力帆、野马、海马、斯柯达和铃木也可以在市场上看到。这些车型产品在10多年前几乎遍布街头,现在已经消失了。

拉长对行业发展的视野,汽车行业的每一次变化其实都像吃喝一样频繁。每次都有新品牌,每次都有老品牌的暗淡和创业者的难产。

今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暗示着新一轮的大逃亡。如果传统汽车公司仍然可以依靠家庭背景生存一段时间,那么理想、零跑、哪吒、自由主义者、威莱、小鹏、威马,谁能安全度过这波浪潮?

原创文章,作者:科技新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27071876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