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 造了增程车,就都能成为理想、问界了吗?]小鹏不造增程车,有的是友商抢着造。前些天,小鹏造增程车的消息在业内吵得沸沸扬扬,但是很快,小鹏汽车总裁夏珩就明确辟谣:“确实没有的事!大家想多了”。今年8月的补能发布会上,何小鹏的PPT上更是赫然写着“超快充+高续航+自营充电站=淘汰混动”。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 造增程车,能成为理想,问界吗?

小鹏不造增程车,有的朋友抢着造。

几天前,小鹏制造增程车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轰动,但很快,小鹏汽车总裁夏恒明确驳斥了谣言:真的没什么!你想得太多了。。在今年8月的补能新闻发布会上,何小鹏PPT上面写着超快充+高续航+自营充电站=淘汰混动。

但小鹏眼中要淘汰的技术,却越来越成为朋友手中的热点。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11月14日,零跑车向媒体明确表示,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C11增程车型计划明年推出C01增程版。目前C平台,包括未来新平台开发的所有车型,都将同时推出增程版和纯电动版。

事实上,零跑已经有点晚了。

自2022年以来,长安深蓝和自游家两个增程纯电双线并行的新品牌相继进入该局。原本只做纯电的哪吒汽车也在新车型哪吒S中加入了增程版。再加上2022年前的理想布局、兰图和赛力斯,2022年增程汽车公司的数量直接翻了一番多。

在终端市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是今年增长最快的细分轨道。1-5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73%和221%。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今年以来,在长城李瑞峰的煽风点火下,业内关于增程技术是否落后的争吵再次激烈。然而,为什么越吵越多,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制造增程汽车?

尾部车企能否成为制造增程车的理想和问界?

很难说它是否能成为理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动力电池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制造增程汽车至少可以为那些资金不足的新车制造企业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实力。

关于扩展路线的选择,李翔曾经说过,目前电动汽车的核心问题是电池造成的车辆昂贵。SUV如果你想跑500到600公里,电池的成本基本上是7万到8万。如果加上13%的购置税、保修费、运费等成本,你基本上会跑10万元。电池的成本几乎赶上了纯燃油紧凑型SUV整车价格。

但不可能指望电池成本大幅下降。电池成本取决于镍钴锰锂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需求越大,价格越高。汽车公司只能通过工艺优化实现有限的成本压缩。

扩展电池成本下,增程动力是压缩成本最简单、粗糙、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理想在魏小理实现最小净亏损的关键原因之一。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自去年以来,动力电池成本的持续上升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尤其是哪吒、零跑和这些高端疲软的汽车公司。

燃油车占全球85%。2021年,我国3.02亿辆汽车的所有权仍高达97.2%。

考虑到未来3-5年电池成本难以大幅下降,超快充电技术难以全面普及,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扩展模型有机会作为纯电力以外更有利的燃料汽车替代品。可以看出,扩展动力仍然是一条富有想象力的细分轨道。

至于增程是否落后的话题,在这个多线并行的市场没有意义。

正如邓小平所说,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都是一只好猫。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无论是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扩展范围,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支持的技术路线。只要法律法规不禁止,就可以解决消费者出行需求的痛点,即良好的技术。

因此,无论是从纯电到增程,还是从增程到纯电,都没有绝对的对错。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但需要提醒的是,一个不能进入全明星的后卫仍然不能进入全明星,选择扩展路线并不意味着弱汽车公司的产品可以翻身。

目前,只有理想和问题行业才能真正畅销,问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华为技术和分销商的布局。岚图车型布局比问题行业早,仍坐在每月销售1000辆的长凳上。深蓝、哪吒、自游者,由于扩展技术的支持,尚未获得可观的销售。

直截了当地说,即使理想的增程车型立即停止销售,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增程竞争产品每月可以销售超过1000英镑。目前,理想和问世界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消费者的购车逻辑中形成了惯性思维。如果那些以后不能一炮走红,创造突破性竞争产品的人往往只能陪他们跑,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此外,必须提到的是,上海明年明确将取消增程车型的绿卡待遇,其他一线城市很难跟进。因此,很难说后来者能否像理想的那样获得增程车型的大红利。

盲目变道进入游戏,不可避免地加速了细分轨道的内部卷,甚至导致汽车公司错过了纯电气技术研发的先发优势,直到后续必须推出纯电路线,找不到后路。

造增程车,能否成为理想,问界吗?

一个长期主义者的竞争力主义者的竞争力在于坚持做困难和正确的事情。

因此,选择增程没有错,但朝秦暮楚的战略决心是致命的。

- END -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大事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17141454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