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乘联会公布了10月份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情况。10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达到71.9万,按年增长达到92.3%,按月环比持平;销量达到55.6万辆,按年增长75.2%,按月下跌9%;其中特斯拉中国销量达到7.17万辆,出口5.45万辆,1-10月,新能源车零售总数为443.2万辆,按年增长超过1
近日,中国乘联公布了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0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达到71.9万辆,年增长92.3%,月环比持平;销量达到55.6万辆,年增长75.2%,月下降9%;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达到7.17万辆,出口5.45万辆。1-10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总数为443.2万辆,年增长1.08倍以上。截至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30.2%。
图片来源:乘联官网:
可以看出,仅在销售方面,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数据,这与2022年以来油价的起伏有很大关系。在国内政策的调整下,油价随着国际原油的波动而上涨,电价锁定,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成本性能。虽然今年出台了汽车购买税减半政策,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仍在不断改善,导致了销售的显著增长。
在此背景下,提示新能源汽车的风险,关注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太早,但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市场预期将提前反映在股市上,自第三季度以来,新能源汽车下跌是由未来预期,从上到下审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数据,似乎仍能找到一些隐藏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的转折点,但它们可能成为帮助投资者避免可能风险的提示。
01
渗透率会达到顶峰吗?
最直观的反映新能源汽车繁荣的因素是销售。从1月至10月的销量来看,2022年的销量屡创新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渗透率超过30%后,市场自然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是否有达到顶峰的风险?在2023年的销售中,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是否有大幅放缓的风险?这种担心不是无针对性的。截至2022年9月,中国电动车整体销量渗透率已达30%,首次突破这一点。与10个欧洲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比,欧洲在2021年10月渗透率超过30%后呈现停滞不前的趋势,2022年全年没有达到同样的高度。
数据来源:wind,财通证券;法国、挪威、瑞典、西班牙、英国、德国、瑞士、葡萄牙、意大利瑞士、葡萄牙、意大利和丹麦。
虽然目前销量没有体现出来,但从库存的角度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库存逐渐呈现出积累和增长的趋势。截至2022年9月,乘联会统计新能源汽车厂商累计库存12.60万辆,去年同期为1.10万辆;9月份渠道厂总库存46.20万辆,去年同期为16.99万辆。与过去两年供不应求相比,目前新能源汽车库存可以说是产能提升的结果,但也可能是风险。
数据来源:乘联会
02
制造商集中度可能过高?
以制造商为重点,以比亚迪、特斯拉、五菱为首的新能源品牌仍供不应求。目前,主要新力量汽车企业的交付周期一般在5周左右,威莱等一些新车型 ET5、理想 L9 Max 预计将在2023年春节前后交付。面对强劲的客户需求,由于目前交付能力不足,预计今年 第四季度补贴下降的冲动对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透支的影响弱于过去几年。但除头部厂商以外的品牌可能无法做到同样的情况。2022年9月,中国各车企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为64.8万辆,其中CR销量已达49.6万辆,占76%,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均未进入前10名。随着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的日益激烈,集中度的提高可能成为品牌清算的开始。
数据来源:乘联会
03
补贴下降&原材料上涨的影响?
在中国,影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关价格有两个因素。一是补贴。2021年12月31日,政府调整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2021年下降30%。根据政策内容,2022年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底终止,届时补贴将全面退出。但从2021-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补贴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不大。在渗透率突破一定程度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虽然购买新能源汽车有节约消费的想法,但汽车本身的性能已成为车主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补贴持续下降的前提下,五菱宏光MINI以流行车型为代表,即使没有任何补贴,销量仍在逐渐上升,新车型的供应开始刺激市场需求。
另一端是上游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升。截至2022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分别为55.60万元/吨、53.20万元/吨,比2020年初上涨100%以上。上游材料价格的上涨促进了中游电池制造商的收入增长。
在中国,第三季度40家电池企业的整体业绩同比增长146.04%,环比增长47.66%。然而,对于下游制造商来说,电池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汽车成本的上升。电动汽车的主要成本来自动力电池。在原材料上涨的指导下,下游汽车企业将不得不通过价格上涨来缓解上涨带来的压力。
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价格调整来看,以特斯拉、新势力等汽车企业为例。经过几次涨价,目前电动车价格较2021年累计涨价幅度较大 1-3 一万元覆盖了电池原材料上涨和补贴下降的影响。
04
北方市场能开放吗?
除价格外,影响电动汽车渗透性的因素将取决于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在中国,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南部和偏热带气候地区。这是因为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会受到温度、充电市场和耐久性的影响。根据微信官方账号冬季解车帝冬季新能源冬季续航试验,目前大部分产品还没有解决低温充电慢、低温续航短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渗透性,必须解决低温环境下的汽车问题。
图片来源:懂车帝微信官方账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麒麟电池落地车型发布会在宁德时代举行。根据新闻发布会内容,麒麟电池设置了多功能弹性夹层,集纵梁、水冷板、保温垫于一体,全面提高了耐久性、快速充电、安全性、寿命、效率和低温性能。其体积利用率超过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整车续航1000公里,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如果未来电池技术在低温环境下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可能再次在渗透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05
写在结尾
虽然提到了存在的风险,但在当前汽车公司技术迭代升级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料汽车的替代仍有很强的期望。新能源汽车进一步突破成本性能和产品实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充分的了解,随着补贴消退,新能源汽车对政策的依赖将越来越低,其行业结构机会大于整体机会,新技术机会将成为促进渗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能否与智能手机一般,最终达到80%-90%的渗透率,最终需要产品技术的进步来突破。在此之前的瓶颈期,可能会成为卡住新能源厂商估值的一部分。投资者需要警惕风险,或者继续相信行业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满投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10221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