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威马最新动态]怎么才能翻盘

从赴港上市被质疑,到创始人沈晖12亿年薪引发热议,今年的威马汽车受到了行业“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同为曾经“新势力四小龙”的“蔚小理”,如今的威马既输了销量,也失了流量,逐渐在新势力造车第一阵营中退出竞争,甚至在第二梯队的排名慢慢落后。如此情况下,有网友调侃:威马似乎只能用一种“很新”的方式引起市场关注。

今年的威马汽车受到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在香港上市的质疑到创始人沈晖12亿年薪的热议。

与曾经是新势力四小龙的魏小理相比,威马不仅失去了销量,而且失去了流量,逐渐退出了新势力汽车制造第一阵营的竞争,甚至在第二梯队的排名也慢慢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网民开玩笑说:威马似乎只能以一种非常新的方式吸引市场的注意。

在上述两场大风暴之后,威马最近再次大规模降薪。

据有关报道,威马将包括高管主动降薪 一系列财务政策,包括50%,希望渡过这一轮资本寒冬。不仅是高管,降薪风暴也从威马管理层蔓延到基层。一些内部员工透露,从10月份开始,威马汽车将支付70%的基层员工工资。

消息传出后,在国内很多求职平台上引起了热议。截至发布前,威马官方尚未回应此事。

负面频发,威马岌岌可危

确实有降薪。目前工资降低,年终奖金减半。

当作者询问威马关于降薪的问题时,上述回复进一步证实了在线报告的真实性。然而,年终奖金的取消和豁免与之前的在线报告有异议。此前有报道称,威马取消了年终奖金,13份工资也推迟到今年6月。

据悉,威马的年终奖金为3.5个月,工资上下波动,约占员工年收入的30%。随后,相关人士补充道:这几天公司都在传播,让人恐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威马第一次被曝光工资问题。两年前,内部员工透露威马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KPI考核标准如下KPI年终奖金未大规模停发。

虽然相关人士没有表明威马集体减薪的原因,但工资的减少必然与缺钱一词有关。此外,如果管理层只降低工资,这可能表明高层克服困难的态度,但员工普遍减薪增加了威马面临财务问题的风险。

威马,这次真凉了?

根据威马发布的财务报告,威马在2019年至2021年继续亏损,金额不断增加。三年来,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和26亿元.72亿元和47.4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8.3%、-43.5%和-41.1%.45亿元、-50.83亿元、-82.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70亿元,05亿元。

这意味着威马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糟糕的财务状况已经成为威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威马,这次真凉了?

因此,6月1日,在上海结束全球静态管理后的第一天,威马立即出现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新一批IPO申请名单。威马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还提到:我们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我们未能按照可接受的条款获得足够的融资,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和业务业绩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但是对威马来说,资金问题能解决吗?

威马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百度、腾讯、红杉中国等投资机构的青睐,并多次获得大额融资。截至去年10月5日D轮融资5亿美元,威马已完成累计金额350亿元的11轮融资。

但即便如此,资本优势和先发优势并没有给威马汽车的市场表现带来奖励。今天的威马汽车面临着尴尬的发展困境,加上缺乏现金流储备,进一步提高了上市吸收资金的紧迫性。截至去年年底,威马的现金和等价物仅为41亿元。

一个多月前,创始人沈晖年薪12亿的消息曝光,曾登上热搜榜,再次将威马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根据威马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沈晖2021年工资12.6亿元,而威马同年只有47亿元。换句话说,沈晖的工资占威马年收入的25%以上。如此大的对比和矛盾直接将沈晖推向了话题中心。

虽然在专业人士的分析下,沈晖的12亿年薪被证实为乌龙事件,但在事件背后,从科技创新板IPO被拒到赴港IPO悬而未决,从车辆自燃到降薪……威马负面频出,市场表现岌岌可危,也是不争的事实。

逐渐失声,威马何以翻盘

众所周知,对于即将上市或申请上市的公司,在上市交易前一段时间内或上市后几周内不发布任何外部信息,保持沉默,即所谓的沉默期。沉默不是规则,而是实践,这一定是威马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披露的真实性和网络传播的偏见,但威马市场的微观表现不仅存在于互联网或主观或客观的单词之间。数据不会撒谎,销售表格背后也讲述了威马的困难。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威马共交付了8.34万辆新车,不如去年同样是新势力四小龙的魏小理。因此,威马的落后一直受到质疑。

在这方面,创始人沈辉曾回应说:新能源轨道是一条长期的轨道。这就像踢足球。现在上半场的头15分钟还没有结束。我不知道谁赢谁输。言语流露出自信、自负和不敢面对。

沈晖的回应很快迎来了一个更加尴尬的时刻。进入2022年后,威马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没有声音,被很多后来者追赶。

据相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威马共交付21738辆,同比增长62.2%。乍一看,同比增速明显,但与其他新能源品牌的表现相比,威马的差距立即反映出来,更不用说第一梯队的魏小理了。

以新势力腰部的零跑车和哪吒车为例。同时,零跑车的交付量为5194辆,同比增长265%,而哪吒车的交付量为63131辆,同比增长199%。同时,今年上半年,蔚来、理想、小鹏新车共交付5.08万辆和6辆.04万辆、6.9万辆。

可见,销售业绩一直是困扰威马的老大难题。

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威马的销量没有实现定量变化时,在新动力轨道的竞争下,品牌销公司能否顺利过冬的标准。

根据各大新势力品牌发布的财务报告,基本处于买一辆亏一辆的状态。比如威来平均损失近10.2万元;小鹏损失7.87万元;理想损失约2.23万元。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电池成本增加等因素,新势力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和自我造血是造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盈利能力不足的威马遇到寒冬时,难免要挤进去IPO在团队中。但是,如果不在产品和品牌的基础上下功夫,单纯依靠上市翻盘,那就太可笑了。

因为目前资本市场对新势力的态度逐渐变得保守。今年9月,最好证明新势力零跑在登陆香港股市的第一天就破发了。目前,零跑的股价已从最初的48港元跌至18港元,股价下跌了60%以上。同时,小鹏汽车、威来、理想等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以前。

资本市场的冷的冷寄希望IPO威马获得资金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减薪是威马度过寒冬的最后手段之一,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一次,威马还能活下来吗?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2709892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