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成长为产业龙头的企业势必拥有难以攻坚的护城河,而护城河的修筑又非一蹴而就。特斯拉究竟做对了哪些事?如果要评选全球车圈最“高调”企业家,马斯克毫无疑问会当仁不让;但如果要评选国内车圈最“低调”的企业家,朱晓彤应该在榜单中名列前茅。极端两头的马斯克与朱晓彤恰恰都来自于特斯拉。
任何成长为行业领导者的企业都必然有困难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做对了什么?
朱晓彤和马斯克的关系
如果你想选择世界上最高调的的企业家,马斯克无疑会负责;但如果你想选择国内汽车圈最低调的企业家,朱晓彤应该在榜单上名列前茅。马斯克和朱晓彤都来自特斯拉。
与2014年接受人才采访时的能力和瘦削相比,朱晓彤现在有点胖。很难确定这背后是否有压力因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骑行确实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最近,低调的朱晓彤迎来了晋升。有趣的是,在此之前,特斯拉中国总经理的所有岗位变动都是辞旧迎新。
01朱晓彤兑现了七年之约
北京侨福芳草原曾是特斯拉在北京市场乃至中国市场的立面。七年前,特斯拉中国总经理朱晓彤接受了《人才》记者的独家采访,这是市场公认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的第一年。
与口号宏图相比,朱晓彤当时对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的路径规划并不令人震惊,但都顺利实现。首先,以利基高端产品吸引铁粉;然后以中高端产品吸引更多客户,积累经验和资金;最后,大众产品的生产将影响市场。Model3确实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一。
2015年,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在上海和北京市场备受关注。除了生产经营和营销推广的惯例外,东风政策的好处程度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北汽新能源曾经占据了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领先地位,而比亚迪凭借秦征服了上海无证车主。当时,朱晓彤承认,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支持本土品牌是可以理解的,但财税补贴并不是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事实证明,政策补贴逐渐转移市场行为,淘沙比亚迪和特斯拉继续突破,而北汽新能源则高开低走。
任何成长为行业领导者的企业都必然有困难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做对了什么?
到目前为止,特斯拉的直销店仍然是展示品牌的核心立面。当时,朱晓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特斯拉的计划,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等主要大城市增加门店密度,让更多人有体验的可能。
与此同时,充电桩网络也是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以城市群为核心的七个关键区域的超级充电网络和流行的超级充电旅游线路。
接下来,特斯拉还与国内地产公司联手推出了目的地充电服务。诸如与银泰,SOHO,恒隆房地产等公司开展全国合作。特斯拉目的地充电桩安装在高端购物中心。一方面,特斯拉车主很方便,但也将改善这些高端购物中心的物业形象和高端用户。
最后,尽管朱晓彤直言特斯拉不会在中国市场进行资本合作,但零部件采购金额将大幅增加。
不难看出,七年前,特斯拉在摆脱传统分销模式、丰富充电桩网络、加快本土化实施等方面预见了未来。
如今,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核心商区的直销店已经开始向兼容后市场的郊区商店转变,充电桩网络不再对车主造成巨大的里程焦虑;在本土化方面,特斯拉通过上海工厂的运营为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提供订单。
02特斯拉的压力急剧上升
“这条路必须是越跑越快,你才能获得更大的惯性。这中间特斯拉将利用惯性裹挟资本,裹挟关注,裹挟资源,还裹挟着更多的人才”。
正如朱晓彤七年前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特斯拉的市值已经粉碎了公众和丰田;虽然没有传统的营销手段,但曝光率仍然很高。然而,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盖船。资本和关注可能是直接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建筑的致命打击。只有在和平时期思考危险,我们才能确保我们不会死于幸福。
不可否认,特斯拉的进入创新了全球汽车工业重塑的格局,加快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名利双收的特斯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资本市值的顶端。然而,这种情况在2022年悄然发生了变化。据公开统计,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64.14万辆,而特斯拉上半年全球约交付56.47万辆。就产销规模而言,比亚迪超越了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就的对比是建立在疫情还没有停止的基础上的。众所周知,疫情来袭后,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度停摆,而比亚迪工厂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不排除客观因素对销量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疫情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也显示出强大的活力。除了比亚迪,魏小理已经成为老江湖,说明红海竞争如此激烈。与此同时,传统汽车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同理心仍然可以让这些品牌得到粉丝的支持。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跨境进入,努力在智能化方面进一步推动格局。
综上所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蛋糕越来越大,进入者之间的斗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BYD在供应链的全面布局、传统汽车公司品牌实力的深度积累、汽车制造的新力量以及科技公司在智能领域的自然敏感性都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独特技能。随着价格战不可避免地开始,特斯拉只能通过更激进的规模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在终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诚然,特斯拉能够将相对领先的电气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整合到重型产品中,其行业基准地位仍然显著,因此在供应链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然而,随着比亚迪等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中呼风唤雨的企业的崛起,特斯拉的压力急剧上升。
本文作者 | 张延陶 来源 | 英才杂志
原创文章,作者:英才杂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09/2120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