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2024年储能中标价格迎来新低。
3月12日,新疆立新能源75MW/3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结果公布,徐继电气以0.564元/Wh的价格中标,创下储能系统中标单价历史新低。
自2023年以来,储能系统的单价一直在下降。大多数储能企业以利润下降甚至盈亏为代价,“追求”低价策略。储能系统的平均单价从2023年初的1.5元/Wh到现在不到0.9元/Wh,最低单价为1.38元///Wh(2h)降至0.56元//Wh(4h),下降幅度近60%。
电池没有幸免于难,自2023年以来,价格已经下跌了一半。储能行业的降价浪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价格战持续了一年
储能被认为是新电力系统的基石。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模的上网,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配置和储存的政策,以解决其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
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根据CNESA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投产规模为21.5GW/46.6GWh,2022年装机水平三倍。
根据上述数据库,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34.6GW/74.5GWh。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即30GW)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新型储能装机的目标。
宏大的数字令人欣慰。但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却是无奈与痛苦交织在一起。
自2023年以来,储能领域的价格走势就像过山车,系统和电池价格都大幅下跌。储能企业出货量巨大,但却是“流血”业务。
2023年3月,储能系统报价跌破1元/Wh。自6月以来,价格战已经进入了集中爆发期。国内多家电池企业储能电池报价迅速降至0.5元/Wh(不含税)以下。在9月份开标的央企电池集采中,部分企业的含税报价甚至不到0.5元/Wh。2023年Q3,储能电池报价迅速下降20%以上,一轮电池价格战悄然拉开。
8月初,楚能新能源董事长戴德明提出的“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成为现实。
随后,电池领域的价格地震引发了行业连锁反应。0.66-0.705元/2023年9月下旬0.5C直流侧报价范围Wh,加权平均报价0.679元///Wh。值得一提的是,9月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储能系统(交流侧)的最低报价低于0.9元/Wh。10月初,0.76元/Wh直流侧系统的最低报价继续加剧行业价格战。
2023年12月底,中能建设储能科技(武汉)2024年4.6GWh电池框架招标开标。其中0.5C和0.25C标段招标规模为4GWh,8家入围公司招标单价为0.409元/Wh-0.508元/Wh,均价为0.439元//Wh。报价比9月份下降了40%。
随后,大储集中低价抢标逐渐走向常态。以电池企业为例,年底11月至12月,大量企业开始“销售库存”,电池价格持续下跌。0.409元/Wh报价出现在0.5C和0.25C标段的12月底。从2023年1月的0.9元/Wh到0.409元/Wh,储能电池价格下降超过55%。同样,12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也跌至0.79元/Wh,与去年年初相比,下降了48%。
到2024年,这一波降价仍在继续,中标价格一次又一次刷新。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行业净利润增长率达到高点,接近70%,2023年下降至40%,2024-2025年下降至20%左右。
面对不断刷新记录的低价,一些企业已经收紧了脚步。
去年10月,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阳光电源相关人士表示,国内储能几乎没有利润。第三季度后,许多龙头企业停止了玩耍。一些储能企业在中国有大面积的应收账款延期,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承担损失和流血。
不可否认,随着“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示范项目、新能源配储政策和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2024年中国储能将继续快速发展,但储能行业是否还要在低价竞争的老路上再走一年,储能泡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挤空?
价格战背后
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下跌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下跌和供过于求的双重压力。
首先是原料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工业级碳酸锂混合平均价格为9.4万元/吨,比1月1日50.4万元/吨下降81.35%;12月31日,电池级碳酸锂国内混合均价为10300元/吨,较1月1日平均价格为525000元/吨下降80.38%。自2024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一直在上涨。
经过新一轮产能扩张,四大锂电池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的市场供应增加,产品竞争加剧,价格不同程度下跌。
储能市场价格战的形成不仅是电池成本价格的下降,也是竞争加剧的结果。特别是各种资本和跨境厂商蜂拥而至,卷价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根据天眼查APP数据,2023年,全国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7万家,几乎是2013-2022年以来的总和。
储能作为新能源领域最受关注的轨道之一,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2023年,700多家一级市场知名机构、工业基金和CVC机构涉足储能行业,保守估计融资金额约900亿元投资储能。
这些来自储能行业的电池企业“老兵”、电力电池企业和跨境光伏组件企业正在规划或扩大储能电池项目的生产。10GWh的产能扩张已成为常态,这也使得储能轨道更加拥挤。
据中国储能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共有137个储能产业链签约开工扩产项目,投资7000多亿元,储能电池和系统扩产规模超过2个。 TWh(即2000 GWh)。彭博社新能源金融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容量将超过1 TWh。
为了消化巨大的产能,降价抢占市场是合乎逻辑的。2023年,40-60家中央国有企业同时参与招标几乎是正常的。
与此同时,受国内价格战的影响,海外户储经销商的备货意愿也在下降。以欧洲最大的家庭仓储市场为例。2022年,由于家庭仓储市场的普及,各大经销商备货备货,2023年下半年欧洲家庭仓储库存仍处于6.4GWh高位。2023年下半年,户储产品价格较年初下跌50%以上,经销商普遍认为年初备货损害了自身利益。在库存高、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经销商开始持有货币购买,导致下半年海外家庭存储产品订单急剧下降,市场需求减弱。
事实上,“饮鸩止渴”的价格战不仅造成了这些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虚拟标准问题(放电量不达标)、行业存在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
企业面临淘汰赛
价格战是开拓市场的利刃,但很难成为长期有效的竞争手段。事实证明,低价抢占的市场也可以被低价抢走。
事实上,我国目前储能行业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低端(低质量、低效率)和劣质(不合格)产品的产能过剩。特别是由于科技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技术积累不足,新进入的跨境企业大部分产能基本属于中低端产能;高端产品供应仍然不足,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经市场应用验证,符合市场高安全性,保证使用寿命。
越是这样,企业面临的淘汰就越大。大多数储能企业,特别是新跨境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在技术成本降低方面,基本上没有潜力挖掘。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储能肯定会进入大浪淘沙的洗牌期。”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储能行业最终会形成少数龙头企业集中服务市场和客户的格局,就像动力电池行业一样。
顶级巨头划分了宁德时代、海博思创、海辰储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金丰科技等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他们都是“三合一”的优质玩家,拥有大量、技术和资金。剩下的份额不到20%,需要很多中小企业去争取。
然而,市场需要的不是低价格,而是真正的降低成本的能力,真正高安全性、低成本的产品,能力的创新突破,智能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电力企业的需求。如果你只能以低价抓住订单,你就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END——
原创文章,作者:零碳风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202315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