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光伏产业的大拐点已经到来。
光伏行业的企业生活都很艰难,现在关心的是能否活下去,而不是活得好不好,更何况跨境“追光”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10家高调跨境光伏上市公司已终止与光伏相关的项目和再融资计划。此外,还有一些光伏领导者放缓了投资计划,如大全能源和通威股份,终止或推迟了1000多亿光伏规划项目。
许多因素导致了这一“追逐”热潮的退却,包括市场变化、技术门槛、政策调整等。但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光伏行业“不赚钱”,不仅不赚钱,而且可能会赔钱。最近,核集团的组件采购至少为0.81元/元W;华能集团组件采购开标,最低报价刷新行业新低,跌至0.79元/瓦。
对于许多跨境光伏企业来说,开工日是亏损的时候。如果他们继续追逐,盛宴将成为“剩余宴会”。终止计划也可以减少损失。
假如用一个词来概括2023年的光伏产业,那就是“大变天”。
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制造端产量同比增长70%以上。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42.6吉瓦,同比增长145%,光伏制造端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这种快速扩张带来了产能过剩,价格战越来越激烈。行业预测,光伏将在2024年上半年展开最激烈的竞争;行业的深入调整将持续很长时间。
撤退!撤退!撤退!
2022年是中国光伏行业市场最好的一年,吸引了50多家跨境光伏上市公司——包括美的集团、中国燃气等全国500强企业、乳品企业皇氏集团、玩具商沐邦高科技、养猪企业*ST正邦、环保企业仕净科技等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
2023年,光伏行业动荡不安。随着光伏行业新一轮残酷的价格竞争,许多跨境企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N型电池取代P型电池的过渡阶段,N型工艺流程与P型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跨境公司来说,技术壁垒高,难度超乎想象。因此,许多跨境企业退却了。
据水牛奶大王皇氏集团透露,该公司已放弃“追光”计划。2023年10月19日,在对深圳证券交易所询价函的回复中,黄集团表示,考虑到TOPCon电池是一项重资产投资,后续仍需投入大量资金,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决定将有限资源投资于确保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营业务,因此对原项目投资进行相应调整,转让子公司安徽绿色能源控制权。
2022年8月,黄氏集团宣布,安徽黄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绿能”)将在安徽阜阳建设年产20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和2GW组件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项目容量,黄氏集团的计划都是去年跨境光伏的大手笔之一。消息传出当月,公司股价一度上涨50%以上。
与最初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仅一年后,黄氏集团就出现了撤退。2023年8月4日,黄农光宣布签署协议,转让安徽绿能80%的股份和控制权。股权转让完成后,安徽绿能将不再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奥维通信于2023年初宣布跨境光伏,现已正式终止相关计划。2023年1月,奥维通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与上海熵毅成立合资企业,投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6月,公司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奥维通信解释说,鉴于交易方未能就交易对价、绩效承诺、投资后管理等交易计划的核心条款达成协议,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2023年7月中旬,主要从事包装印刷油墨业务的乐通股份抛出了47亿元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计划。仅仅一个月后,该公司就大大降低了对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原计划由公司投资持有不少于40%的项目公司股权,改为投资持有5%的股权。
去年7月31日晚,还有乾景园林计划在2022年转型光伏业务,终止固定增长,撤回申请文件。
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境”企业可能退出光伏产业;在这一轮重组中,越来越多的跨境人士的勇气和热情可能被抹去,空间被挤压。
根据企业调查,2021年和2022年,新注册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高达20万家,2023年上半年注册8万家。如果算上这些新企业,在这一轮光伏洗牌中被淘汰的企业可能会远远超过一半。
2023狂奔,市场满满的
短短一年,光伏产业就进入了整个产业链过剩的阶段。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数据,2023年硅料产能为210万吨(约869GW),较2022年增长69%;2023年硅片产能为962GW,比2022年增长61%;2023年电池环节产能为1247GW,比2022年增长111%;与2022年的663GW相比,2023年组件环节产能为1173GW,增长了77%。
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话说,2021年之前,中国光伏建设了约380GW的全产业链产能,但就在2023年SNEC举办前18个月,全产业链新增规模达到380GW。
据东吴证券分析,目前硅材料产能可满足的组件供应量约为535GW,是去年光伏新增装机的两倍多,产能严重过剩。
2023年上半年上游硅片价格率先崩盘后,下半年中游电池片及组件厂商首先享受短期成本压力释放的红利,然后也进入下行趋势,进入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崩盘的陷阱。
年底年初,为了收回款项和业绩,一线大厂全面降价清库存,尤其是Perc组件,极端价格跌破0.8元/W。至于二三线小厂,进入了卖血求生的境地。
从2023年初到现在,组件环节的价格从1.8元/W左右一路下跌。10月份,组件投标报价屡创新低,项目报价维持在1.14-1.45元/W,11月一路下降到1元/W成本线。进入12月,P/N型组件双双跌破1元大关,然后主流价格达到0.94-0.99元/W区间。2024年1月20日,华能2024年10GW光伏组件框架采购开标,最低报价刷新行业新低,达到0.79元/W。“P型组件处于抛售期。一位光伏行业从业者表示,该报价甚至低于一些一体化企业的生产成本。
硅片环节,作为硅材料的直接下游,价格在一年内“减半”,并继续下跌。2023年2月,隆基P型M10硅片报价为6.25元,9月份产品报价仅为3.1元。一些机构预计,硅片价格将迅速下跌至每片3元。
一系列光伏产业链降价对企业的影响也体现在绩效报表上。
1月26日晚,硅片龙头TCL中环披露业绩预测,2023年净利润预计为42亿-48亿元,同比下降29.6%-38.4%;扣除非净利润为31亿-36亿元,同比下降44.47%-52.18%。TCL中环四季度亏损13.88亿-19.88亿元。
除TCL中环外,还有多家光伏企业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测,大部分企业第四季度业绩下滑。其中,晶科能源第四季度扣除非母公司净利润环比下降52%-80%,京运通扣除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29-2.01 亿元。
可以看出,在第四季度的光伏冬季,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叠加对光伏企业的业绩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没有参与价格战,甚至没有机会上桌。龙头企业仍有余力处理,这些中小企业最终将被价格战拖垮。
在行业的“变化”下,自去年以来,已有1000多亿计划项目终止或延期。随着行业重组和压力,2024年可能会“半途而废”。由于持续亏损,一些企业在1月份安排员工放假,工厂关闭。
改变投资逻辑
近年来,光伏装机量突飞猛进,创历史新高。全球光伏新装机量连续9年占25%以上,是最大的光伏市场。
然而,在二级市场,许多光伏公司已经下降了50%以上,甚至70%以上。据黑鹰光伏统计,与2022年6月底相比,光伏企业总市值已“蒸发”2.02万亿元,下降46.17%。
截至12月6日收盘,17家光伏千亿市值巨头的总市值较巅峰时期下降了2.08万亿元,下降了63.04%。
以“光伏茅”隆基绿能为例,自2023年以来,隆基绿能股价一直在下跌,从年初49元的高点跌至不到20元,跌幅近60%,跌幅超过2100亿元。
2022年IPO募集100亿元的晶科能源也回归上市后的全部涨幅,近期创下历史最低价。
与资本市场调整一致的是,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整个光伏产业融资加速“冷”。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有60家企业发起了近2000亿元的再融资。但第三季度的火热程度急转直下。据光伏Time不完全统计,第一季度光伏企业融资金额高达1002.79亿元,第二季度融资金额高达1078.64亿元,第三季度融资金额仅为426.8亿元。
与此同时,2023年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也大幅减少(只有5家),很多光伏企业IPO终止,包括聚成科技、原轼新材、拓邦新能、华耀光电等。有很多光伏公司已经过会近半年了,但还没有上市。
除非企业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差异化的竞争力,否则光伏产业的“虚火”很难吸引热钱。
目前,资源和资本仍聚集在光伏龙头企业。2023年,龙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龙头企业仍能获得100亿级融资,“寡头效应”进一步凸显。在行业洗牌的情况下,黑马爆发的概率较低。
从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光伏产业似乎无法逃脱2013年、2018年和2023年五年周期的“诅咒”。2023年年中,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各大光伏企业仍开始扩产1000亿光伏战;2024年,随着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价格低廉,中国光伏市场进入新一轮行业“大拐点”,开始重启淘汰赛。所有企业都应该深思熟虑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
——END——
原创文章,作者:零碳风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2/212214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