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OC细则背后的“脱钩中国”

FEOC细则的实施暴露了美国试图通过脱钩中国全面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野心”。

与美国IRA和FEOC相呼应,12月13日,韩国发布了加强电池循环产业竞争力计划,未来五年提供38万亿韩元(约290亿美元)支持,加强跨部门协调,从标准法规、融资、上游矿产、海外工厂、电池回收、碳足迹等角度提供电池产业综合支持,全面提高韩国电池产业竞争力。

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采取主动,全面梳理产业链,采取强有力的对策——上游环节“限制出海”,卡住对方的喉咙;电池链接给予出口补贴,对冲对方的限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美国的IRA战略,保持中国的领先地位。

12月1日,美国能源部发布了“敏感外国实体”(FEOC)细则进一步明确了FEOC的定义,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了许多严格的限制。

总体而言,中国在电力电池上游仍具有绝对优势。全球电池行业依赖于中国的上游材料和设备,特别是磷酸铁锂正极和石墨负极。在电池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不逆流而上,你就会撤退。你需要加大出海抢市场的力度。

随着欧美政策的实施和日韩电池企业的崛起,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现有的优势可能会迅速被侵蚀,甚至被超越,失去来之不易的好局面。

/01/美国FEOC细则背后的“脱钩中国”阳谋

直接来说,FEOC规定是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试图削弱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考虑到FEOC的认定与汽车公司的补贴直接相关,该细则的实施几乎完全阻碍了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

从限制范围来看,“敏感外国实体”的认定(FEOC)“主要包括四个国家:中国、伊朗、朝鲜和俄罗斯。然而,考虑到最后三个国家在电力电池领域的布局有限,新能源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这一规则几乎是针对中国的。

不仅如此,美国FEOC细则还提到,美国能源部有权对FEOC做出最终判断。这样,识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可操控性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力电池企业的风险系数也有所提高。

不仅如此,美国对中国电力电池公司的限制可能会给日本和韩国公司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的电池行业严重依赖中国的原材料。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主要正极材料对中国的依赖是硫酸钴(100%)、前驱体(97.4%),石墨等负极材料大部分(90%)来自中国。

可以预测,为了满足美国IRA补贴的条件,国内上游供应链企业可能会配合日本和韩国企业在北美或与美国有FTA的国家大规模布局产能,并由日本、韩国或其他外国企业控制。此举将进一步限制国内电池出口,扩大美国、日本和韩国联盟的电池产业链,帮助美国建立与中国脱钩、独立可控的电力电池产业链战略,削弱国内电力电池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

虽然中国在动力电池上游仍有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日本、韩国等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侵蚀甚至超越。

/02/多方围剿,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可能“不复存在”

从大国竞争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压倒性优势的行业之一,一旦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丧失”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与芯片行业类似,新能源汽车也是万亿轨道。据艾媒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00亿元,仍在快速增长。

纵观全球市场,2022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15%以上,每五辆销售的汽车中就有一辆以上是电动汽车。与此同时,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也增长了55%。截至今年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仅超过14%,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故事才刚刚开始。

动力电池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也将长期受益于这一增长浪潮。正因为如此,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各国游戏的首要任务。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美国本土化的许多政策限制大大降低了中国电力电池公司在全球的竞争力。根据美国的通胀减少法案(IRA)根据规定,如果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只依靠出口而不在海外建厂,将面临7.5%的额外关税。

考虑到目前正处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的加速期,美国此时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出台了限制政策,意图非常明确。一旦中国错过了这个快速增长的窗口期,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03/新能源开始保卫战,是时候反击了。

当科技产业的竞争进入大国的博弈维度时,国家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保持产业优势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

一方面,考虑到美国的政策涵盖了矿产开发、冶炼、关键材料、部件、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整个产业链,双方的游戏已经进入了整个产业链竞争的阶段,主要目的是抑制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的中国供应链,发展中国以外的供应链。

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特别关注供应链上游加快在美国或其他海外市场建立合资企业的趋势,避免上游与美国政策合作,帮助美国战略失败。

另一方面,为了抵消美国《通货膨胀减少法》的影响,相关部门可能会带头出台产业补贴政策,增加对电池出口的补贴,对冲IRA的影响,扭转不利局面。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欧盟对美国通货膨胀减少法案的应对策略。例如,欧盟发布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案,包括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的净零产业法案,努力提高净零战略技术及其关键部件的本地制造能力;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促进欧洲建立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关键原材料价值链,减少战略原材料对第三国的依赖。

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也在加快采取类似措施。法国生态转型部等部门发布了《电动汽车补贴改革》,根据电动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确定补贴资格,为当地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补贴。

跳出新能源产业,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大国博弈的叙事中,对尖端科技产业产生影响是很重要的,但面对其他国家的贪婪,保持自己的优势产业可能更重要、更具挑战性和紧迫性。

原创文章,作者:读懂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25231417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