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上海宣布,从2023年开始,将不再为插混(含增程)车型发放绿牌。近一年后,上海再次发布新能源汽车绿牌新政,并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深圳最近还发布了《深圳汽车增量控制管理实施细则(草案)》,不仅涉及新能源汽车,而且围绕燃料汽车带来了许多新的行动。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内汽车保有密度方面遥遥领先的两个城市,在新政策的引导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上海继续收紧,深圳趋于放松?
从明确实施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来看,新政策完全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并进一步完善“送绿牌”的门槛。《实施办法》将重点关注个人申请部分的条款“社会保障累计缴纳24个月或12个月个人所得税(本市)”要求,提升到“连续36个月缴纳社会保障或个人所得税(本市)”。然后以申请人的名义要求申请人“既没有新能源汽车,也没有燃油汽车(沪C除外)”。
而深圳的《征求意见稿》则以放宽为主。不仅针对插入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还继续保持增量指标无配额限制的政策。同时,在每年8万个普通汽车增量指标的基础上,计划增加专项增量指标(彩票和4万个竞价)。专项增量指标按阶梯摇号一次性配置。所谓阶梯摇号,就是针对“久摇不中”申请人制定的倾斜政策。简单来说,参与抽签期越多的申请人,中奖率越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实施办法》和深圳的《征求意见稿》确实表现出了收紧和放松的态度。其中,上海的《实施办法》可以看作是去年取消插混(含增程)“送绿牌”范围后的政策延伸。只是这个尺度比较柔和。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权益仍然保持在深圳,直到燃油汽车达到刺激目标。总之,两地的新政策方向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明确的战略目标。然而,从两地足以引领国内汽车市场趋势的角度来看,上海和深圳的行动可能会给即将到来的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带来同样的方向。
没关系,电车,油车,更贵的车卖得更好?
按照两地的新政策方向,以上海为例,插混(含增程)已被排除在外“送绿牌”范围之后。个人申请绿牌的新规定有两个核心:1。提高申请人资格门槛;2.增量市场。结果无非是绿牌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申请人的汽车需求场景。前者很容易引导申请人在心态上更加珍惜这张绿卡,而后者则更加明确地指向它“一步到位”的需求。纯电动汽车,也能做到所谓的一步到位。显然,新政的实施将引导申请人购买续航时间更长、功能更齐全的中高端纯电动汽车。
深圳的《征求意见稿》更加明确。不谈新能源汽车,燃油汽车有望迎来政策“松绑”。而且大概率被“松绑”人们将是长期未能释放燃油车购车需求的群体。显然,这些目标申请人的刚性需求属性相对较弱。毕竟,如果只是需要,已经有很多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可供选择。即使是现阶段的征求意见稿也没有限制现有用户,即已经掌握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基本满足刚性需求的情况下,很明显,预计将进一步释放的购车需求很可能会来到更稀缺、更昂贵的燃油汽车。
简单地说,上海和深圳新政策的预期变化很有可能对更昂贵的车型有利。这种好处是燃料汽车或新能源汽车的存在。当然,这与其说是对两个前沿城市的探索和指导,不如说是他们认识到新形势后的趋势。因为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中高端汽车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1月国内汽车销量数据显示,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汽车,价格在35万元以上的车型都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即使将价格范围放宽到30-35万元,新能源汽车的同比增长率也超过40个百分点,而燃油汽车的同比增长率仅为1.8个百分点。有趣的是,燃油车基本上宣布价格为20-25万元“失守”。油车与电车竞争的核心区域价格为10-20万元。简单来说,国内汽车市场的中低端产品面临着进一步的内卷压力。而且中高端车型属于“井水不犯河水”毕竟,所有阶段都有增量。因此,上海和深圳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当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释放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更贵的车卖得更好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明确地说,以30万元为门槛标准,超过30万元的车型开始集体流行起来?恐怕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内用户置换需求大幅增加;二是购车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第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09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以近53%的夸张增长率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至2018国内乘用车新车销量已达2370万辆左右。在快速增长的十年里,中国积累了近1.86亿辆乘用车。时至今日,他们的车龄已达5-15年。无论是从新车置换还是二手车循环置换的角度来看,这些快速积累的库存产品都有明显的置换需求。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11月,国内二手车交易量超过1675万辆,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假如把时间推到2008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还不到274万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9万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9万元。相比之下,2008年国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6万元。
然而,当我们向前看时,我们也会发现,这种趋势可能只是油车和有轨电车命运中的一个趋势“巧合”,因为两者的长期趋势仍然是错位的。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续航时间更长(电池更大,充电速度更快)、在这个阶段,更吸引人的配置(智能驾驶舱、高级智能驾驶)需要更昂贵的价格来体验。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控制和技术下放的速度显然不容忽视。例如,决定智能驾驶能力上限的硬件,如激光雷达,已被小鹏、华为等汽车公司卷入30万元甚至25万元以内的产品。续航方面也是如此,20万元的纯电动汽车已逐渐普及800V高压快充。随着更多的车型配备了容量超过100kWh的电池组,所谓的“千里续航”与其说是里程过剩,不如说是用实际行动反驳里程焦虑。
至于燃油车,可能会朝着更稀缺、更高端的方向前进。例如,明年即将生产的丰田普拉多、福特Bronco,以及新款宝马5系、梅赛德斯-奔驰E级等豪华IP,如小众熟悉的工具,以及前后脚进入替代周期。只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此刻恰好呈现出一些重叠的迹象。也许几年后,你会发现油车和电车之间会有一幅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状态。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222214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