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产品|探客出行

作者|廖鸿杰

编辑|冯羽

美编|倩倩

审核|颂文

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在广州车展上,华为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继问界和智界之后,还有两个“界”,分别来自北汽和江淮。

几天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上显示了一组小米汽车信息数据。小米品牌商标和北汽越野的企业名称也证实了此前“北京小米”尾标传闻。

在解决小米汽车生产资质问题的同时,将进入华为智能选车合作名单。目前,两款最受欢迎的汽车制造商“新玩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北汽身上。

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北汽新能源,为什么燃料汽车向新能源的转型从高光到黑暗时刻?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在两个跨界玩家的支持下,北汽能成为下一个赛力斯吗?

1、起了个大早

虽然北汽没有上汽和广汽那么受关注,也没有一汽和东风那么强大的中央企业背景,但北京国有汽车集团一直引领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作为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商的配套项目,于1958年6月成功试制了第一家“井冈山”品牌汽车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开发汽车的故事,受到了许多开国领导人的好评,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商。这也确立了北汽集团在70年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汽车制造地位。

1983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北京汽车制造商和美国第四大汽车制造商AMC(美国汽车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北汽吉普开启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先例。当时,上汽仍处于与大众的谈判阶段。

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图/北汽集团官网)

也许是因为北汽吉普成立之初是为了满足军队的军需,而不是民用,所以民用车市场的普及率远低于上汽大众。但是北汽吉普生产的“北京212”和“切诺基”等待车型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不幸的是,北汽吉普的合资企业AMC于1987年被克莱斯勒合并,克莱斯勒于1998年与戴姆勒合并。然而,戴姆勒在2005年的单飞直接加速了北汽吉普的停产,原工厂也被合并到北汽集团和戴姆勒的合资企业。从那时起,北京奔驰已经进入了中国人民的视野。

此外,北汽集团成立于1996年的北汽福田,仅两年就成为中国最全面、最大的商用车企业。2002年,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汽车企业。

2018年,北汽集团以240万辆汽车的销量创造了新的历史高,一举获得世界500强第124位历史最佳排名。同年,其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也达到15.80万辆,再次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成功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无论是最初的井冈山,后来的切诺基,还是今天的戴姆勒,都始于一汽的北汽,但就像一汽一样,都肩负着国家汽车工业的豪华梦想。2019年,北汽新能源的豪华品牌极狐高调亮相日内瓦车展,发布了第一款概念车型ARCFOX极狐ECF,成为中国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的先驱。

2021年4月,ARCFOX极狐与华为共同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开始预售。北汽极狐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配备三个激光雷达的高级辅助驾驶量产汽车,开创了从电气化向智能化的新时代,比后来全国人工智能技术界流行的AITO问世界早上半年。

一直都以“先行者”自居的北汽,总能在时代需要的第一时间站出来,走在民族汽车工业的前列。然而,这一直在无人区“探路”虽然先行者获得了无数,但他们获得了无数“行业第一”,但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中却未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赶了个晚集

北汽踏上了新能源汽车从零到一的发展红利,长期以来一直引领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虽然比亚迪在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能源汽车,但比亚迪的汽车仍然以燃料汽车为主,北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知名度和声誉远高于比亚迪。

一位接近北汽的业内人士告诉我「探客出行」,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北汽新能源一直处于“找不到对手”阶段。由于进入较早,在原本空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没有竞争,北汽成功获得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冠军。

当然,北汽集团也知道这种简单“油改电”转型,以及过度依赖补贴和网约车支撑的市场,必然不会持续太久。随着北汽新能源的EH、EU、EX、EV、EC五大系列车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比亚迪和汽车制造新力量的突然崛起,北汽在新能源市场的话语权逐渐丧失,北汽新能源也告别“虚假的繁荣”。

因此,北汽新能源于2016年率先推出了极狐品牌,戴姆勒、麦格纳和华为于201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5G技术IMC智能模块架构“5G汽车”提前做好了布局。

但过于“前卫”探索也注定会导致投入产出不平等。

与北汽新能源的粗略改装和生产相比,极狐在新能源市场的探索没有被采用“油改电”随着品牌营销的过度发展,门店渠道不同于北汽新能源,无形中将成本投入转移到了汽车的定价上。

一位曾在武汉极狐店工作的人士告诉我「探客出行」,自2021年初北汽极狐在武汉开设的第一家店铺以来,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武汉的店铺扩展到67家(不包括小展位、慢闪店)和34家交付中心。虽然都是经销商模式,但店铺装修和服务水平都远优于传统汽车公司的4S店。

据他说,他当时在极狐武汉的第一家店,店里一直没有车,尤其是很多都是针对的“华为车”当我来到极狐商店时,我甚至没有机会看到展览车。即使有几个感兴趣的客户,从预售到正式发布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最终交付也要等几个月。

当极狐的华为版本可以交付时,华为鸿蒙驾驶舱M5已经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华为智能驾驶的阿维塔11已经开始预售。极狐,虽然起步早,但也消耗了太多的耐心。

「探客出行」到2023年底,极狐在武汉的门店(包括交付中心)只剩下三家了。

对此,一位接近北汽新能源的人士告诉我「探客出行」,极狐华为HI版的延期问题不在于极狐,而在于华为。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方面,为了确保智能驾驶技术尽可能少地出现问题,计划被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交付被一次又一次地推卸。华为过于苛刻的标准使得极狐华为HI版无法如期上市。

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图/极狐阿尔法S华为HI先行版)

华为的犹豫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极狐增加了一定的压力。毕竟,极狐阿尔法S车型最大的宣传点是配备了华为的智能驾驶计划,而后来的AITO问世界和阿维塔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华为方案”。

3、缓慢复苏

一大早起床,赶了晚集,一直走在引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一线的北汽集团,在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当下,似乎走得并不顺利。

公开数据显示,北汽集团汽车总销量在2018年达到240.20万台后开始下滑,到2022年已降至145.00万台,其收入也从2019年的5000多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4507亿元,其北汽新能源连续第八年被摘下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桂冠。

「探客出行」根据北汽蓝谷的业绩公告,北汽新能源的收入也从2019年的235.89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95.14亿元,汽车销量也从2018年的15.80万台下降到2022年的5.02万台。特别是2020年,收入同比下降77.65%,汽车销量同比下降82.79%。

如果说北汽集团的拐点是北京现代突如其来的寒冷和新能源汽车的爆炸式崛起,那么北汽新能源的问题是什么呢?

在「探客出行」看起来是在早期开发的“油改电”车型退出市场后,极狐品牌未能很好地支撑基本板块,因此在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真空”断裂,销量甚至出现悬崖式下滑。

但值得认可的是,经过2021年和2022年的及时调整,北汽新能源的收入和销量开始逐渐回升,尤其是2023年。

「探客出行」根据北汽蓝谷最新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北汽蓝谷第三季度收入35.38亿元,同比增长58.81%,前三季度累计收入约93.08亿元,同比增长63.10%。前三季度汽车销量约5.48万辆,同比增长90.81%。

同时,北汽集团正式宣布,2023年前三季度,北汽集团实现汽车销量123.50万辆,同比增长13.40%,营收3650.90亿元,同比增长9.30%。

北汽集团的情况好转,可以算是稳定不再下滑的基本盘,北汽新能源的明显复苏,可以算是让人看到了转型的希望。

左手华为,右手小米,北汽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图/北汽集团官网)

一位接近北汽新能源的人告诉我「探客出行」,极狐的改善,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已经从混乱转变为标准化,另一方面,由于极狐阿尔法S的迭代取得了良好的表现,新车考拉符合预期的上市表现,在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促进了北汽新能源的收入和销售的双重增长。

华为余承东明确指出的智能选择车将不再停留在过去极狐车型的HI版本中,而是重建的新车型,无论是合作深度还是合作模式,都远远优于之前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本。

至于北汽OEM生产的小米品牌纯电动汽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汽集团向新能源转型的另一种可能性。

4、结语

作为70年中国汽车工业史的见证人和见证人,北汽在拓荒和试错中一路走来。

在新能源轨道的红利中,北汽率先做出了反应。然而,正是因为在无人区的探索中不断尝试和错误,它最终成为了新能源轨道的试验产品。

北汽起步早,起点高,2023年底再次成为小米、华为的重要合作伙伴,能否拉回一局,取决于2024年的市场表现。

*文中题图来源:北汽集团官网。

原创文章,作者:探客深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41313549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