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已不再是垃圾公司的苟安之地

a股已不再是垃圾公司的苟安之地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妹

       近日,光刻机概念股横扫a股主要板块。虽然西龙科学提醒公司股票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并表示公司未生产或销售光刻胶。生产和销售的光刻胶配套试剂有清洗剂、显影液、剥离液等,但9天内仍有8个交易限额,这是一个侧面。

       事实上,西龙科学不仅在两年半内虚假增加了28亿元的财务欺诈,而且还套现了大量的现金。自2011年上市以来,实际控制人黄氏家族已套现超过10亿元。

       即使经历了大幅上涨,目前西龙科学总市值不足75亿,流通股市值不足55亿。这恰恰为炒作提供了温床。

       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向公司发出关注函,“请根据合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市盈率、股价变动范围等,对贵公司近期股价的大幅波动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检查是否有应披露但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是否有积极迎合市场热点炒作公司股价的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关注函中表示。

       如今,a股已不再是垃圾公司的苟安之地。

       你知道,从2000年到2022年,a股退市的公司只有197家。从1999年到2019年,年均退市数量只有6家。

       近年来,a股退市速度确实加快,2020年16家,2021年20家,2022年达到46家。自2023年以来,已有6家。

       在综合注册制度下,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在a股没有容身之处。未来会有更多的新人加入,更多的企业会退出。以前是“严进宽出”,今后是“宽进宽出”。

       加大退市力度,是迟到的正本清源。

       《财富》杂志曾报道,在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公司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中国更夸张地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而大集团的数据只有7-8年。

       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也会衰落和消亡。进一步思考,如果一个企业长期留在股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将弊大于利。

       因此,持续吐旧纳新是保持资本市场活力的必然要求,这也是美国股市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克雷格来自多伦多大学·多伊奇教授曾在《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写过一篇关于美国股市退市的文章。它在论文中表示,从1975年到2012年,美国三大股市(NYSE、NASDAQ、AMEX)38年IPO总数为15922家,同期退市公司数量高达17303家(包括并购和主动退市)。

       换句话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股市长期保持退市数量大于IPO数量的状态。另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0年里,约80%的上市公司已经退市。

       另一方面,截至2021年底,沪深两市已有4600多家上市公司,而退市公司总数只有163家。

       只有保持优胜劣汰,才能保证全市场的整体盈利能力。

       中泰证券曾统计2009-2019年ROE超过15%的上市公司数量,其中A股只有18家,美股161家;ROE指数放宽到10%,A股满足这一要求的企业数量为54家,美股高达298家。

       优秀的业绩它带来了更好的市场表现,投资者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股走出牛市十几年,道琼斯指数从最低6470点涨到2021年近37000点,期间涨幅近五倍。

       另一方面,上证综合指数早在十多年前就突破了3000点,然后四处走动,直到今天仍处于这个位置。在此期间,国内GDP增长了三倍。虽然中国股市的低迷不能归因于上市公司缺乏质量和活力,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由于退市数量非常有限,大量垃圾公司总能“绝处逢生”,这种特殊的“困境反转”甚至受到青睐,导致市场长期沉浸“炒垃圾股”的气氛中。质量好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但质量差的企业非常热闹,严重扭曲,偏离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严进宽出”属性与高考制度非常相似。我在高中努力学习。一旦我进入大学,我就完全放松了。在上市公司中,IPO前拼命表现,上市后盈利能力快“变脸”。

       从长远来看,在没有退市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开始混日子,最终发展到僵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市场经济竞争活力的释放。

       “流水”只有上市公司才能换来“铁打”资本市场。

       通过高频进出,股市始终是整个经济世界中最具活力的企业。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投资者的回报,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高压退市对于那些活了下来的企业来说是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而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一片晴朗的日子。

       投机垃圾股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投资者有必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头寸。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作者根据上市公司的法律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进行个人分析和判断;本文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场价值观察不对本文所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原创文章,作者:市值观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30913532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