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技术秀的粉丝和消费者。
作者丨朱翊
一个接一个的商业评论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江湖大了,必然会有噪音。
这次产生的噪音是“AEB”之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鹏汽车负责人何小鹏坦言“某友商的 AEB 测试 99%都是假的”,最后,他怕大家都不知道他diss的这个“友商”是谁,于是他自告奋勇补刀。“遥遥领先”。
好了,全世界都知道他diss的对象是华为的余承东和AITO问界汽车。
一场基于“AEB”技术口水战开始了。
何小鹏出拳,余承东接招
谁是何小鹏?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创始人曾在社交平台上疯狂diss过特斯拉和马斯克。
而华为企业是什么?全世界都知道,何小鹏当然也知道。
但何小鹏大概不知道diss华为余承东和AITO汽车会有什么后果。
在这方面,他的同龄人和朋友(这是真正的朋友)、在微博享有“最强战斗力”李翔的称号清醒多了。——在回答网民为什么不参与争吵的原因时,李翔的回答是“吵不过华为”。
很难相信一个曾经在华为面前如此谦卑的李翔。
这可能与他亲自与华为打交道,亲身领略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实力有关——在他之前在微博上写的文章中,他真诚而谦虚地分析了华为对理想的影响,并深深地感叹了理想汽车在华为面前的无能为力。因此,这一次,他直接清新而简单“服输”。
尽管李想平时脾气暴躁,但关键时刻也足够冷静。
但何小鹏显然没有这样的理解——当他疯狂地diss特斯拉和马斯克时,他没有损失,赚了一波流量,所以这一次,华为余承东主导的老板一定是满满的?
但余承东不是马斯克,余承东是余承东。
面对何小鹏的diss,余承东并没有谦虚地进行技术交流,而是直接在朋友圈发了信息“其实车企一把手也不懂AEB是什么。”、“连 AEB 基本功能没有做”、“对汽车工业的发展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等待尖锐的话语回来。
与马斯克的不回应、忽视等处理方法不同,针对何小鹏“点名”,余承东开枪直指何小鹏本人“AEB”技术缺乏认知。虽然数字和汽车行业经常有厂商互相争斗,但直接指向对方高管认知的回复并不多。
这让何小鹏有点尴尬。
关键是,小鹏汽车在随后的测试中表现出了不好的结果。在一波又一波的情况下,小鹏汽车开始成为网民、粉丝和吃甜瓜的人讨论的焦点。一些狂热和极端的华为粉丝认为“小鹏故意碰瓷华为”等论调。
舆论对小鹏越来越不利。
或者因为担心无法控制的舆论危机,或者因为双方的真实沟通,何小鹏终于在11月9日上午发布了一张长图,说“已与余承东讨论 AEB 后续的技术路线明确表示,小鹏也将通过 OTA 来拓展 AEB 功能”,这一次正式结束“AEB”话题之争。
“AEB”争端是阳谋吗?
在消费增长疲软的情况下,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AEB”作为一种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成为一些汽车公司的首选标准也是合理的。
选择是否跟进最初是汽车公司自己的自由。
但是何小鹏和小鹏汽车却觉得现在“AEB”虽然技术是改善用户体验的好方法,但它也会混淆自动辅助驾驶和主动驾驶。因此,面对这一选择,他的观点是“会跟着,但不是现在。”
但不知何小鹏为何在这里有了新的想法——我不仅不跟进,还直言不讳地点名了朋友“AEB”是假的。
更别说余承东了,连余承西都受不了,这场口水战不吵才怪。
但让网友和粉丝略感失望的是,diss口水战只匆匆结束了几天,剩下的不仅仅是大家都知道的“AEB”什么是技术?“小鹏以后也会通过 OTA 来拓展 AEB 功能”等等消息。
一场口水战,既普及了“AEB”知识,也让大家知道AITO汽车的测试结果很好很好,也让大家对小鹏汽车有了新的了解……剩下的,是一脸懵懂的网友和吃瓜的人若有所思。
这只是为了吸引一群媒体和网民,看看这两个汽车品牌是如何从口水到离线的“友好交流”,看一个免费的“技术说明秀”。
虽然没有确切的信源和证据,但这场比赛“ADB”争论主要是营销宣传吗?“阳谋”,它也开始成为许多围观者质疑的焦点。
一分钱的广告预算没有花,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巧合”吗?
车企的焦灼
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仍然很受欢迎,但在政策、环境、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除了续航里程、乘坐体验等常见的营销卖点外,新能源汽车企业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卖点来增加销量。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努力创新,引发口水战争“AEB”技术是技术创新体验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销售的参考点。
但技术迭代体验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认可的方向。
在小鹏汽车不想跟进的同时,还说AITO问界用的是假的,即使没有这样的争论“阳谋”但也让小鹏汽车在流量和声量上收获了不少。
能够在几乎不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意想不到的品牌曝光,这本身就是数字、汽车等行业常见的捷径。
然而,这种效果虽然省钱,效果好,但缺点并非没有——例如,最能直接反映汽车公司自身的焦虑。
目前,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都在整个网络上公开,销售数据最能验证汽车公司是否焦虑。
此外,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消费者和粉丝的好奇心将继续坚持。以前对特斯拉和马斯克有用的方法现在不适用于华为和余承东。
粉丝和消费者需要真正的产品和体验,而不是流量和事件带来的噪音。因为粉丝和消费者长大了。
成长意味着成熟和理性。
这可能就是汽车公司更焦虑的原因。
—/END/—
说明:
1、文章图片来自@何小鹏微博、@余承东朋友圈等,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者所有。
原创文章,作者:逐一商业评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131813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