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来会是继威马之后第二家因销量低于预期而下跌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吗?
11月3日,威来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发布的一封关于威来汽车公司员工的全体员工的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李斌在信中证实,威来将裁员10%,具体调整将于11月完成。
根据蔚来财务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共有2.68万名员工,是“蔚小理”三大龙头新能源汽车企业中人数最多的。夸张的是,用户体验部员工近1.20万,占总数的44.8%。10%的裁员意味着蔚来将裁员近3000名员工,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李斌在信中表示,公司将确保核心关键技术的长期投资,保持技术和产品的领先优势;确保销售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确保3个品牌9个核心产品如期上市;组织效率,合并重复部门和岗位,改变低效内部工作流程和分工,取消低效岗位;提高资源效率,推迟和减少3年内无法提高公司财务业绩的项目投资。
蔚来的“五点改革措施”直接将“取消低效岗位”、“推迟和减少三年内无法提高公司财务业绩的项目投资”列入叙事日程,这意味着蔚来再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半年巨亏超过100亿元 创历史纪录
根据蔚来发布的季度财务报告,2023年上半年,蔚来净亏损高达109.26亿元,去年同期为44亿元,去年全年为144.37亿元。这意味着蔚来不仅创下了半年亏损记录,而且亏损也在迅速扩大。这显然对蔚来投资者来说不是好消息。
根据公开信息,2016年至2022年,蔚来历年亏损分别为:-35.18亿元、-75.62亿元、-233.28亿元、-114.13亿元、-56.11亿元、-105.72亿元、144.37亿元。加上今年上半年亏损109.26亿元,7年半累计亏损764.41亿元,离亏损1000亿元不远了。
相应地,自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第一辆车交付之日起,蔚来分别交付11、348辆、20565辆、43728辆、91、429辆、122486辆、54、561辆。5年半共交付344117辆。
按7年半累计亏损764.41亿元计算,蔚来每交付一辆车,亏损22.21万元,相当于每辆车倒贴消费者22.21万元。
关键问题是蔚来没有改善持续亏损的迹象。
2023年的销量远远低于预期
在NIO Day 在2022年之后的媒体交流中,李斌提出了威来2023年的销售目标:超过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销售。
数据显示,2022年,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销量为18.39万辆。由于李斌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销量没有具体数字,媒体根据雷克萨斯2022年的销量数字猜测威来2023年的目标销量可能是20万辆。
那么,今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以上,蔚来的销量如何?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蔚来共交付126067辆新车,已超过去年全年销量,但与2022年雷克萨斯18.39万辆仍有差距。
与雷克萨斯今年的销量相比,雷克萨斯在1月至9月在中国的销量为144590辆,预计10月份为1.55万辆。因此,1月至10月,雷克萨斯在中国的累计销量已超过16万辆。根据这一销售趋势,去年保留甚至超过18.39万辆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这意味着李斌去年承诺的销售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今年6月,蔚来宣布全系车型下调3万元起售,压力不言而喻。但蔚来“降价”的效果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自6月12日威来宣布降价以来,6月至10月,威来销量分别为:10、707、20462、19329、15641、16、074。在宣布降价之前,威来的销量分别为10、067、6、131、10、378、6、658、6、155。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蔚来三个月内销量接近6000台,尤其是4-5个月内连续两台6000台,情况十分危险。这也是威来不得不宣布“全系列降价”的重要原因。
但现在,威来降价后,除了7月份短暂攀升到2万台外,9-10两个月的销量迅速下降到1.5万辆附近。威来预计每月销售2万台,近5000台直接被市场或朋友杀死。如果威来在未来11-12月的月平均销量不能超过2万台,甚至不到1.5万台,这将意味着威来的“降价”战略基本上已经失败。
威来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提振销量。
现在,除了“降价”之外,威莱还提出了第二个举措:“整个人”,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效果。然而,通过“裁员”的方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意味着企业的其他技巧已经耗尽,找不到其他方法,只能采取下一个政策。
写在最后:
威来能挺过眼前的水平吗?恐怕这是个未知数。最糟糕的结果是,威来不可能卖掉自己,比如大众、奔驰或者直接卖给上汽集团。但威来不会走这一步。
行业需要考虑的是“蔚来模式”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曾经,威来因为“服务好”而被捧上天堂,连李斌本人都有点“不服气”。今年9月21日,威来创新科技日,李斌反思自己。“大家总说我们服务好,感觉威来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不够吗?”
事实上,“良好的服务”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掩盖了威来的其他标签。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因为威来的服务太好了,威来才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这样的故事在业内随处可见:蔚来汽车用柴油车拖着电板,为穿越大东北的蔚来汽车车主送电;蔚来汽车为小型电力交换用户布局了高投资、低回报的电力交换业务;蔚来汽车为绝对数量较少的蔚来汽车车主定制了手机品牌NIO Phone等等;所有这些项目似乎都在做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
相比之下,理想选择了另一种模式:挤压成本,提高毛利率。特斯拉提出了“制造更好的产品”的概念。这两家公司目前都盈利了。
今年9月,威来刚刚推出手机品牌NIO 就Phone而言,蔚来仍在“服务”的道路上狂奔。
现在,随着蔚来“裁员”成为现实,这个品牌这次能否成功渡劫,恐怕还不得而知。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记录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823132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