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UTO芯球
作者 | April叶
国产品牌泼天的富贵轮流转,这次终于轮到赛力斯了。要说这段时间车圈关注度最高的车,一定是新款M7。
近年来,问界的命运确实有点坎坷。我以为华为会这么做“靠山”问界会出道就是巅峰。但是没想到去年因为一句话。“华为坚决不造车”销量暴跌。今年8月,交付量只有5018辆,但同期理想交付34914辆。虽然这两个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在当月排名第一。但一个是正数第一,另一个是倒数第一。
原以为问界就这样被理想化了“打残”,但没想到9月份,问界销量突然飙升,一天卖出 7000 台湾,上市25天首次销售约5万台。连锋芒毕露的理想都不敢面对它的锋芒。
仅仅两个月,从销量暴跌到暴涨,问界就经历了什么“昨天还在ICU,今天去KTV”。就连问界原代言人余承东也忍不住感慨“起死回生真的不容易”。
但对问界来说,更难的是“起死回生”之后,如何在已经硝烟弥漫的新能源战场上生活,活得越来越好?
问界起死回生,理想最恐慌
问界“起死回生”,最紧张的可能是理想。根据某市场调研结果,进入4S店咨询M7的人有10人,其中6人是理想的L7/L8。看完问题和理想,很多人最终选择了问题。你认为理想不能恐慌吗?
要知道,理想是新势力汽车公司最敢说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和马斯克一样,“嘴炮王者”敢杀人,更因其家车销量,在新势力一票车企中遥遥领先。
有销量做自信的李想杀人也是不礼貌的。他敢在微博上拳打蓝山,说“我们根本不在乎蓝山什么的。”,也敢踢蔚来嘲讽蔚来只是一个人“二线”。
但只是他在问界异常“绅士”。老款M7交付的理想第二个月就崩溃了。李想在与问界M7的对抗中惨败后,直接承认没有喷问界。“M7的发布和交易直接打破了理想的ONE”。
他说“我们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反击,HW(华为)超强的能力直接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季度亏损十几亿,团队被打残。……”
在最新的秋季战略会议上,李翔直接将华为定为公司的第一个竞争对手。你应该知道以前的理想“承认”在对手中,第一个是比亚迪,第二个是特斯拉。但现在新的M7让理想更加头疼。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伤害了理想,也唤醒了理想。
我理想地看到了我未来5年甚至10年发展问题的答案。包括高级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技术和代表未来趋势的汽车和机器集成系统。看到新的M7理想,我发现我比别人晚了一步。包括李翔本人在内,他还在战略会议上反思说,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已经投资了半年。
因此,新的M7已经拥有了这些东西。但理想的汽车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当然,头痛。虽然我们不知道新的M7是否会再次出现“打残”但到目前为止,面对问界,理想似乎依然存在“没有反击的力量”。
李想也知道,现在和问界打相当于“以身之短,攻人之长”很有可能会失败。因此,在市场战略上,理想的汽车决定暂时避开问题行业的边缘。例如,在销售端之前,理想的汽车销售是主动比较M7。现在不要问问题行业,如果客户主动谈论,明年拿理想的L6“挡枪”。
现在看起来很理想“避战”是的。毕竟最近的问界真的很凶。根据余承东亲自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7日10点,问界新M7共计5506台,单日新增4197台。距离正式上市才25天,自9月12日上市以来,新M7累计约6万辆。
要知道大定和普通预定不一样,5000元的定金即使车主后悔也不能退。光是定金收入问界就能拿到2.5亿。
更何况号称“1000 最好的SUV在一万以内”问界M9即将到来。据估计,问界的快速发展势头将持续一段时间。然而,爆炸只是第一步。问界真的吗?“起死回生”,关键取决于能否跟上产能。
赛力斯能负担得起销量的大幅上涨吗?
毕竟,汽车生产线复杂而漫长,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其中一个环节错误的影响。但提高产能并不容易。理想的汽车最有经验。李翔在今年8月说,理想的汽车在第三季度,“产能是唯一的瓶颈,本季度没有解决”。
虽然从表面上看,提高生产能力只不过是花钱招聘和扩大生产线的问题。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看看制造商和供应商是否对汽车品牌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乐观的人自然愿意增加人力和财力来扩大生产。那些不乐观的人将不会与生产合作。
因此,现在的压力来到了制造商赛利斯。赛利斯于2019年在重庆两江4.0智能工厂正式投产,按照工业4.0标准和工业互联网要求建设。核心是智能化。工厂不仅有1000多名机器人合作,而且在关键过程中实现了100%的自动化。
今年6月,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亲自前往赛力斯工厂“造”了一台车。从一块钢板到整车离线只有4个步骤,不超过3分钟。大部分工作都是机器人做的。几万平方米的车间里只有不到60名工人。表面看起来很简单,背后实际上是“科技与狠活”,连见过大世界的小撒都忍不住直呼“这就叫智造”。
在高效率的背后,赛力斯也足够努力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赛力斯在AITO核心研发方面投资超过120亿元,拥有350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和近300项发明专利。这些都是它与华为携手并进的信心,也是华为选择它的原因。
所以啊“产能无解”虽然这让理想的汽车头疼。然而,它很可能不会发生在问世界。早在今年5月,AITO问世界的第10万辆量产车就正式下线。你知道,对于新车制造商来说“10万量级”但是一条生死线。只有达到这个规模,才能真正实现从0到1的飞跃.。
在这条路上,特斯拉走了12年半,蔚来走了35个月,小鹏走了34个月,理想走了23个月。但问界只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这就是“问界速度”。
9月份新款M7爆单后,余承东亲自下场,前往赛力斯工厂“拧螺丝”监督生产。此外,为了确保按时交付,华为和赛力斯在整个供应链上投入了10多亿资金,增加了2万名工人。工厂还增加了每天22小时的新生产班。
除了赛力斯,其他零部件供应商也在面对这个问题“甜蜜的负担”.为了保证按时交付,赛力斯要求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将供应能力从450台/天提高到750台/天。有人可能会问,3分钟生产一辆车的质量能保证吗?
当然,这不是我的胡说八道。我不相信你会在第三方调查机构益普索IPSOS对数十款车型和汽车品牌进行调查后得出结果。在客观衡量消费者体验满意度的NPS(车主净推荐值)调查中,问界M5车主净推荐值高达86.4%,排名第一。
今年3月,汽车之家发布了《2022年乘用车新车质量报告》(PPH)AITO问界系列车型也具有69的PPH值(problem per hundred 新能源汽车品牌排名第一,中国品牌汽车排名第二。
从这份报告来看,安全问题可能比魏小李、宝马、特斯拉等品牌更可靠。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不是说在去年的中国保险研究院碰撞测试中,老问题行业M7的A柱疑似变形吗?汽车碰撞变形。你怎么能说问题行业的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当时M7的A柱变形了,但A柱变形了≠A柱断裂,包括奥迪Q5L(2020款) 40TFSI 荣享进取型)、理想one(2020款 增程6座版)、小鹏P5(2022款)这三款车在25%偏置碰撞中,A柱也发生变形。
就连中国保险研究所也出来回应说,a柱变形不能作为判断车辆质量的标准。因此,仅凭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问界的质量不好。从中国保险研究发布的后续结果也可以看出,问界M7仍然获得了GGM的测试和评级。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评级顺序为G(优秀)>A(良好)>M(一般)>P(差)M7在车内成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等方面均获得G(优秀).就碰撞安全性而言,问界M7均达到G(优秀)最高安全标准。而超高安全性才是王道,在沃尔沃看到安全性时,都要给问界做四字评价。
但问界也有一个缺点,有问界的车主说,坐在车里什么都好就是太吵了,耳边一直传来一个声音(遥遥领先)。
为什么问界能在产品质量上做到这一点?“安全感”,不仅因为赛力斯智能工厂的智能生产处于第一梯队,还因为问界品牌的所有者不是别人,而是华为。
华为是业内知名的高要求。它不仅为电信设备和手机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带来了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从研发到制造再到交付,华为的影子无处不在。
对许多人来说,选择问世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因为它背后是华为。虽然任正非一直强调华为不制造汽车,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每一步都影响着行业的神经。
结语
制造手机更难,制造汽车更难。华为最了解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的困难,经历了被压制、被制裁和卡住的困难。华为深知,要想产业安全,就必须实现自主可控。然而,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国内企业要想在关键芯片、操作系统和零部件的核心领域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为什么华为坚决不制造汽车,而是帮助汽车公司制造好汽车。华为想帮助汽车公司制造好汽车。它正在逐步履行其承诺,将华为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电机电气控制等方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严格的要求应用到AITO问界汽车上。
它开创的“智选车”该模式不仅开创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ICT科技企业跨境合作的行业先例。它还为其他汽车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必修课”。
今年8月9日,比亚迪在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离线仪式上展示了一汽、长城、威来等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车型,并大喊大叫“在一起是中国汽车”的口号。对华为而言,“在一起”也是它的愿望。无论是爱与理想相杀,还是赋予其他汽车公司权力,都是为了“在一起”。
为了“在一起”,问界下定决心重返牌桌。9月新款M7才发布,号称“SUV最好在1000万以内”问界M9也即将到来。即使是BBA也会惊慌失措,因为作为旗舰产品,M9不仅拥有施罗德散射声学技术、鸿蒙驾驶舱4.0等更先进的技术、华为AR-HUD等行业强手75寸。而且曾经只有百万豪车拥有的智能投影大灯,这次也被问界M9拿走了。届时,奥迪“灯厂”很难说名声还能不能保住。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余承东这次是在吹牛,还是M9真牛?但我相信,有了华为的授权,问世界将像华为一样生活在新能源汽车战场上,生活得越来越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关注智能汽车,帮助关键决策。
原创文章,作者:AUTO芯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72213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