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家新能源汽车公司依赖欧盟市场?

就在上周,欧盟地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上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旨在保护欧盟当地制造商免受一些低价中国电动汽车补贴的影响。

目前,欧盟中国商会已就欧盟做出的决定发表声明,对调查表示高度关注和反对;9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表示高度关注和强烈不满。

事实上,欧盟决策的目的非常明显,在慕尼黑车展中国车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欧盟,欧盟成员的操作基本上等于告诉你:我只是想偏爱当地新能源汽车,是以官方名义抵制中国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从事保护主义。

但即便如此,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来说,这种情况只能默默地接受,毕竟,类似的事情已经在欧盟上演了不止一次。所以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决定对汽车公司和地区市场的影响。

现在的影响:很少

欧盟发布决议后,网上对此事的讨论瞬间达到高点。人们普遍认为,欧盟委员会的决议是如此果断和强硬。目前,在欧盟有业务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灭顶之灾”了。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收到这个消息时,作者也有同样的想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这样的观点并没有被打破。

首先,欧盟地区发布决议,后续的直接影响是从中国进口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销售,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税,税收最终会增加价格,随着价格上涨,最初想购买这类车型的消费者自然会气馁,销售下降。

乍一看,这种影响似乎非常严重,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但你不妨考虑一下。在这个阶段,中国哪家新能源汽车公司依赖欧盟市场?

现阶段已进入欧盟,并开始销售中国品牌的车辆,主要包括上汽名爵、凌克、Smart、东风易捷特、比亚迪、长城、江淮、小鹏、蔚来等大部分品牌目前在欧盟市场的销量可谓微乎其微。

以市场规模较大的德国市场为例,在2023年8月德国市场销量前20的新能源汽车榜单中,只有欧拉好猫(FUNKY CAT)、比亚迪元PLUS(ATTO3)和MG4入围,排名普遍较低;此外,上述大部分品牌在欧盟都有专门的工厂,在欧盟生产和销售,这一政策不会受到影响。

中国哪家新能源汽车公司依赖欧盟市场?

要说这些品牌同时满足销量,产品是从中国进口的,只有上汽MG和Smart。其中,上汽MG在欧洲也是一个相对老牌的汽车品牌,在欧盟已经销售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来,欧盟市场销售的MG车型没有产地(中国)的补贴政策,导致价格波动。因此,即使欧盟开始调查,上汽名爵也不太可能被发现。

至于Smart,虽然该品牌被吉利收购,但梅赛德斯-奔驰仍持有超过40%的品牌股权。最近,Smart现在是德国血液的一半,德国是欧盟成员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合理的,不应该发生。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汽车公司的出海计划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品牌销量依然平平,没有提升。至于取得一定销售业绩的品牌,要么已经在欧洲建厂,要么是在市场上稳定多年的品牌。受这一政策影响,会比较弱,暂时不用担心。

未来影响:弊大于利

事实上,小边可以分析这些观点,欧盟委员会的相关研究人员自然会想,那么为什么欧盟委员会仍然选择在政策不能在短时间内生效的情况下发布这一措施呢?原因也很清楚,欧盟委员会正在为当地企业争取缓冲时间。

由中国汽车品牌打造的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达到了全球较高的水平,这是各国的公众认可,由于技术变化快,企业规模大,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与其他车型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无疑会给绝大多数传统燃料制造商带来危机感,现在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始出海,这种情况大大放大,相应地区相关部门自然需要开始支持当地企业。

在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反补贴调查之前,另一件事是德国慕尼黑车展的导火索。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在慕尼黑车展上的表现,整体势头非常强劲,甚至让德国当地媒体叹息,说“慕尼黑车展已成为中国的国际车展”。

根据具体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带来的车型都是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的车型。例如,比亚迪带来了海豹和宋PLUS EV冠军版,元PLUS版、海豚、汉和腾势D9,小鹏带来了P7i和G9,阿维塔12也在展会上首次亮相。简单来说,只要渠道铺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带来的产品随时都可以在欧盟市场甚至整个欧洲扎根。

另一方面,欧盟国家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的表现,大众带来了ID.GTI概念车;宝马带来了新一代概念车;梅赛德斯-奔驰带来了全新的E级插混。这些曾经代表欧洲汽车制造技术的品牌在这个时候迟到了。他们推出了第二代产品,几乎无法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最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中的大多数仍处于概念阶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和交付还需要2-3年。

因此,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如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遏制外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让它们在市场上横冲直撞,我们可以想象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可能性会受到什么影响。鉴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势头和本土品牌的薄弱表现,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主动保护措施。

简单总结一下,欧盟委员会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部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出海的进程,建立更高的水平“贸易壁垒”,本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转型战略已经获得了几年的缓冲时间。至少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汽车企业可以在本土打下更坚实的新能源战略基础。至于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是否正确,这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

写在最后

总之,虽然欧盟汽车市场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但目前市场规模,仍远低于中国和其他地区,鉴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在欧盟渗透较低,欧盟委员会反补贴调查不会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步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欧盟新能源汽车。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欧盟委员会的做法可以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步伐,但你在墙内是安全的。在墙外,每个人都在大步前进。现在封闭的国家可以让自己悠闲几年。当未来新能源汽车间的游戏真正席卷世界时,他们该怎么办?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01712374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