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对小米的持续观察中,基本确定:
1)小米是一家公司确定的“顺周期”企业,即其繁荣特别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
2)受过去几个季度总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小米需要做的是适应周期性,减少库存,降低现金流压力,以更谨慎的经营态度(压缩期间成本)提高经营可持续性;
3)结合之前的数据和我们的分析框架,小米的去库存工作即将结束,过程相对顺利。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降价去库存“暗黑时刻”之后(当时手机毛利率明显下降),2023年部分指标有所改善,手机业务毛利率也回到了高点。
以上大部分观点都得到了验证,但第三条存在一些争议。截至2023年Q2,小米库存仍在萎缩,很多朋友担心小米库存是否真的优化到位。一般来说,库存的增减往往是企业信心的晴雨表。如果市场信心充足,企业会提前补充库存。相反,如果库存仍在减少,则表现为缺乏信心。
库存已成为分析小米短期繁荣的重要指标。本文的核心观点是:
一是行业续期不如预期,确实延长了小米去库存周期,但小米本季度开始兼顾利润率,去库存油门没有踩到底;
二是新能源时代老牌燃油汽车企业屡屡失败,为小米等新能源汽车企业腾出了新的空间。
去库存侧重毛利率
2023年,Q2小米毛利率达到21%,这对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其中智能手机毛利率的13.3%也是历史新高。要了解库存问题,首先要解释毛利率。
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基本确定了毛利率与定价的相关性。只要产品有足够高的ASP(单部手机价格),就可以保证企业的毛利率。本季度财务报告发布后,我们审视了上述理论,但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从上图可以看出,上述理论大部分时间都是建立起来的,但2023年小米手机的ASP并不是历史上最高的,但目前的毛利率是最高的,这个季度毛利率的增长甚至有些突兀。
额外的毛利率优化从何而来?我们想到了原材料。
工业PPI(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是衡量工业繁荣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1)原材料成本,如2021年全球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暴涨,直接影响行业PPI(当时称之为“输入性通胀”);
2)需求问题,当外部需求强劲时,企业往往会提高工厂价格,反之亦然,因此PPI也被视为除CPI以外的另一个通胀指标。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和通信行业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几个价格周期,其中2023年呈现出明显的负增长。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不难想象计算机和通信行业总需求疲软影响了市场信心。由于世界主要央行一路加息,原材料成本也一路下降。
对于小米来说,它不仅要面临严重的需求问题,而且近几个季度总收入增长的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个有利的一面。行业总需求不足导致原材料成本下降,可以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
简单介绍PPI后,我们再来看看2023年Q2毛利率的提高:
一方面,ASP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行业低迷、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需求复苏的双重因素下,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的行业红利。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小米想稳步增长(或者踩满去库存)“油门”)其实也比较简单,只需要继续降低ASP,将毛利率控制在适中水平即可。但小米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稳定的ASP来换取高利润。与2019年相对应的是,当时行业PPI也是负值。目前,小米选择了ASP和毛利率的下降。此时,小米与行业的繁荣更加一致,而目前两者已经走出了一些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看看小米的库存。如果采用上述积极的去库存方式,小米的库存规模可能低于当前数据。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米管理层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对小米的去库存工作有以下结论:
首先,总需求的疲软确实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想象,这也使得小米不得不继续进行去库存工作,但一些指标表明,企业仍有空间,没有踩到去库存油门;
其次,下一步库存工作主要取决于需求能否触底,Q3新机发布后能否带动企业繁荣的改善,使库存能够稳步上升,反映未来的信心和繁荣,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关注的。
燃料汽车公司为小米腾出市场
除了智能手机,汽车制造是企业最具争议的话题。批评者认为,目前“造车”赛道越来越拥挤,不再是过去了“蓝海市场”,这给小米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如何理解小米造车?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主要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原因入手。
被动的一面:当全球智能手机增长红利期已经过去时,小米将被迫思考如何保持其增长。
上图显示了爱立信生产的全球智能手机入网规模趋势(预测2023-2028)。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折线越来越平稳,增长速度越来越慢,手机行业也越来越卷化。全球手机制造商将面临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确保增长。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苹果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获得了行业定价权,从而获得了丰厚的行业利润。当行业增长缓慢时,企业增加了股息支出,增加了回购,这说明苹果对股东并不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行业增长放缓,苹果在财务处理上要更加谨慎。
小米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虽然智能手机业务出货量大,但毛利率很低。一旦总需求疲软,将直接影响损益表。过去一年小米股价走势的疲软也是行业繁荣的直接投射。假如短期内没有“第二曲线”支持,小米的未来非常令人担忧(低利润使其难以像苹果一样通过股息和回购政策进行市场调整),汽车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是“逼”立项的。
主动一面:主动一面:
新能源汽车“卷”已经不是秘密了,价格战也被各大厂商轮流祭祀,竞争白热化了。但这能说明行业没有新的机会吗?不是这样。
我们整理了所有a股汽车制造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了库存周转率、销售和增长情况,见下图
A股汽车制造企业整理的主要目的是:
其中,大多数企业都是燃料汽车时代的宠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合资汽车制造商(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在海外上市)。即使这些制造商扩大了新能源业务,燃料汽车的比例仍然相当大。
2020-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极其兴奋乐观,上述两个指标仍在恶化,这再次强化了我们的观点:2020年以后,老汽车制造业并没有迎来ZTE。
由于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述a股上市汽车制造企业主要是传统燃料汽车,一方面使行业繁荣预期扭曲,企业经营者或市场往往投射新能源在整个汽车制造业,另一方面,传统企业不想错过行业改革的机会,增加投资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导致产能过剩。
此前,由于行业乐观,产能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激增),这使得2023年部分厂商的生活更加困难(产能扩大,但库存积压明显,价格战无奈)。
我们可以断言,大多数燃油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并不成功(库存周转和销售增长仍在恶化)。
不客气地说,一些企业很可能很难在短期内支持,被迫退出市场,这有利于新汽车制造阵营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在这个结论的前提下,让我们来看看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碳酸锂(99.5%)是锂电池的主要资源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电动汽车行业的普及,其价格也一路上涨。锂矿概念股一度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量与碳酸锂价格的趋势确实是高度相关的,另一方面,汽车产量的变化比上游碳酸锂价格领先约6个月。受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下降和上述行业产能饱和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增长率也不如以前。从此,100%的同比增长率下降到30%左右。由于需求侧收缩,上游碳酸锂价格难以保持高点。
对于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好处。上游资源成本压缩,企业毛利率空间开放,企业有降价的动力。考虑到总需求不足,许多汽车公司希望扩大市场份额。此时,降价促销是完全和积极的。
所以矛盾来了,我们基本上证明了传统汽车公司没有分享新能源汽车的红利,事实上,很可能失去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价权(也考虑到燃料汽车的负担),业务状况没有因为良好的政策而得到改善。对于一些传统的汽车公司来说:
1)2020年后扩大的产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
2)如果行业跟随新能源汽车新力量企业的大幅降价,将加速行业定价权的下降,跟随降价将对部分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很大的影响(燃料和新能源汽车都在下降)。
用了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只想证明,虽然目前的市场增长率不如以前,但老燃油汽车公司的退出仍将为行业腾出很大的空间,这往往被市场忽视。
由于小米没有披露太多的汽车制造细节,我们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只是从市场潜力来判断企业进入市场仍然有一定的股息,至于对小米汽车制造的期望,我主要关注:定价。
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差异化定价,或者通过产品差异化获得独立定价能力。20万以下的轨道非常拥挤,价格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希望小米不仅能保持产品运营能力,还能提高定价能力,避免这个价格范围。
汽车制造作为一种新产品,没有手机“低价”小米应该对产品定位和价格有更高的追求,因为它的历史负担和行业无奈。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小米汽车制造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看法:启动有点无助,市场红利仍然存在,关注定价能力。
对小米来说,虽然短期内没有太大的经营风险,但随着汽车制造工作的推进,中长期内将继续测试其融资和销售能力,还不够“顺势”总之,现在并没有悲观主义者那么黑暗,未来也没有乐观主义者那么平坦。顺周期企业不再是风口的猪。只有敬畏市场,谨慎经营,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荆棘和坎坷。
原创文章,作者:老铁科技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051111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