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竖,作者 制作牛刀商业评论
北汽蓝谷和华为在这里“深度绑定”。
8月15日,北汽蓝谷发布北京高端智能生态工厂建设项目变更公告,宣布“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北汽新能源将在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现有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进行智能选择合作。第一款车型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
此外,公告还指出,“为满足新车型设计和生产的需要,公司将全面升级现有的BE22平台,打造北汽新能源新一代高端纯电动智能网络汽车平台。升级后的BE22平台产品将由北京高端智能生态工厂生产。”
对于北汽蓝谷来说,这已经成为第一家参与过华为HI模式和智选模式的汽车公司。
北汽需要像华为这样的帮手,曾经的纯电七连冠北汽蓝谷,现在并不容易。
近日,北汽蓝谷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亏公告。报告显示,北汽蓝谷预计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8亿元至-21亿元,仍将亏损。
近三年来,北汽蓝谷净利润一直为负,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2020年至2022年,北汽蓝谷净利润分别为-65亿元、-52亿元、-55亿元,总计超过170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约20亿元, 三年半时间,北汽蓝谷累计亏损超过190亿元。
曾几何时,北汽蓝谷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中的佼佼者,其子公司北汽新能源连续七年获得中国纯电动汽车销售冠军。
但自2020年以来,由于销量持续下滑,北汽蓝谷陷入亏损困境,股价也从巅峰时期的19.87元下跌到现在的5元左右,蒸发了70%以上。
虽然汽车新能源市场不断改善,但北汽蓝谷明显下滑。即使依靠华为,也很难摆脱品牌定位不明确、营销效果差等问题。北汽蓝谷陷入黑暗时刻太久,似乎离破局越来越远。
1、销量惨淡,利润亏损,利润问题难以解决
在特斯拉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公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关注,成为热门的蓝海轨道。
在中国,虽然许多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已经出现,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汽车公司渴望转型,挤进轨道分享一波份额。
北汽蓝谷作为入局早的玩家,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赢得了不少机遇。
早在2009年,北汽新能源就成立了主要的新能源汽车轨道,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资质的企业。
由于布局足够早,北汽新能源很容易被抓住“油换电”多年来,时代红利一直占据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冠军的地位。
2018年,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更名为北汽蓝谷,登陆a股资本市场“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
本来北汽蓝谷上市是为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展拳脚,没想到却成了品牌的高点。
2020年,随着政策补贴的减少和新老势力的冲击,北汽蓝谷销量大幅下滑,业绩亏损严重。
根据北汽蓝谷财务报告,2020年北汽蓝谷年销量仅为25914辆。2019年,销量仍为15万辆,同比下降82.79%。
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北汽蓝谷的销量一直在下滑。
财务报告统计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的销量分别为2.61万辆、5.02万辆和3.52万辆。
北汽蓝谷2年半累计总销量不如前2019年一年高。
另一方面,2022年其他新势力品牌的年销量要乐观得多,蔚来和小鹏的年销量都在12万辆左右, 理想汽车销量约13万辆,哪吒销量约15万辆,广汽埃安销量高达27.1万辆。
这也意味着曾经销售新能源的冠军北汽蓝谷已经跌落神坛,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
除销量低迷外,北汽蓝谷的财务状况也十分堪忧。
根据北汽蓝谷的财务报告,从2020年到2022年,北汽蓝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72亿元、86.97亿元和95.14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无商业实质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3亿元、49.8亿元和58.5亿元,扣除非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分别为-66.21亿元、-55.43亿元和-58.37亿元。
北汽蓝谷的营业收入似乎在上升,但亏损却在加剧,尤其是进入2023年后,亏损势头仍在继续。
2、经常更换掌门人
不断更换北汽蓝谷负责人,也成为企业的不稳定因素。
最早,徐和谊在掌舵期间,通过不断调整企业战略,成功振兴了北汽合资企业,留下了可观的利润奶牛北京奔驰,帮助北汽蓝谷在新能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7月,徐和谊因年龄原因退休后,姜德义接手北汽集团成为新的领导者。
徐和谊并非出身于汽车领域,但姜德义多年来一直是纵横房地产行业。
当江德义第一次接到北汽集团时,他充满了野心,并提出了“以整车、零部件、服务三大主营业务为重点,瘦身强体,创新驱动,改革赋能”战略。值得一提的是,姜德义在掌舵期间增加了高端领域的布局。
江德义担任北汽蓝谷董事长不到半年。2021年1月,江德义选择辞去北汽蓝谷董事长一职,并由刘宇接任。
刘宇显然比姜德义更有经验。刘宇自2012年起在北汽蓝谷工作,拥有十多年的汽车管理经验,涉足销售、采购、研究所等汽车业务部门。他是北汽蓝谷的老人。
上任后,刘宇第一次发言说:“这是北汽新能源迄今为止的最低点,但也是一个转折点。”
半年后,刘宇辞去北汽蓝谷总经理职务,代康伟接任。
代康伟是北汽蓝谷著名的研发女将,在技术领域有很大的发言权。“刘宇 代康伟”技术也形成了 组合架构的管理。
由此可见,自徐和谊以来,北汽蓝谷的掌舵人几经变化,管理层并不稳定。
众所周知,北汽蓝谷曾经依靠抢占低端市场,成为销售之王。然而,随着市场优势的下沉,北汽蓝谷希望通过突破高端市场瓶颈,重返新能源第一阵营。
当时,北汽蓝谷推出了一个新品牌ARCFOX极狐,刘宇甚至毫不避忌地提出了对蔚来服务模式的全部复制和学习,打造了制造和销售汽车的汽车“第四种模式”。
但现在看来,北汽蓝谷还有一定的差距。
3、背靠华为能挽局吗?
为了扭转衰落,北汽蓝谷一直在自救,并努力爬上华为的高枝。
虽然华为此前表示不会单独造车,但并不排除与汽车公司一起造车,其中北汽蓝谷是合作品牌。
早在2017年,华为就开始与北汽蓝谷合作。其品牌极狐汽车就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智能转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华为与北汽蓝谷的合作也在加强,ICT技术与智能网络的深度融合。
本应是强强联合的存在,但也有媒体认为,华为其实是双方合作中真正备受关注的,而北汽蓝谷除了顶着华为的第一辆车”其他方面的称号显然已经成为配角。
据《数科社》报道,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北汽蓝谷从华为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在此之前,极狐阿尔法S 华为 HI 在新闻发布会上,本应兴高采烈的北汽极狐失去了C位置。华为,一个供应商,已经成为这款车的灵魂,吸引了大量行业的关注。对于北汽蓝谷来说,这是一个品牌的损失。”
然而,尽管压错了技术路线,但北汽蓝谷技术的落后也与自身投资不足有关。
根据财务报告数据,从2019年到2022年,北汽蓝谷的研发投资分别为15.45亿元、15.82亿元、12.08亿元和16.5亿元。与造车新势力相比“蔚小理”R&D费用的投入基本上不是一个层次。2022年,威来R&D投资67.8亿元,比2021年翻了一番;小鹏R&D投资52.1亿元,同比增长26.76%,R&D率19.37%;全年研发投资67.8亿元,同比增长106.3%。
据计算,北汽蓝谷四年R&D总投资不足以造车新势力 “蔚小理”一年的研发投资。
但在营销成本方面,北汽蓝谷非常愿意花钱。极狐先后命名崔健、罗大佑、新裤子等多场演唱会。
据财务报告显示,2022年北汽蓝谷净亏损54.65亿元,按年销量50179辆计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北汽蓝谷每卖一辆车就会亏损10.89万元,几乎是卖一辆车。
很多人觉得北汽蓝谷是一手好牌,很遗憾。但可以看出,北汽蓝谷也在努力逆势翻牌,但在高手云集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原创文章,作者:牛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41111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