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布局电池制造,或搅动储能电池轨道现有格局!

据企业调查,7月11日,日升电力(云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升电力”)正式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乔帅岭,注册资本1000万元。

光伏企业布局电池制造,或搅动储能电池轨道现有格局!

图片来源:企业检查

日升电力的业务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力设施的安装、维护和测试、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电力电子元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件销售、光伏设备及元件制造等。

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持股40%)是日升电力的三大股东、华储电力(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5%)、广西亚氢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

光伏企业布局电池制造,或搅动储能电池轨道现有格局!

图片来源:企业检查

其中,东方日升(宁波)是上市公司东方日升(300118).SZ)控股子公司,即日升电力或东方日升的另一个电池制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日升电力第二大股东华储电力(北京)成立于2023年6月21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也是乔帅岭,是乔帅岭100%持股的公司。

华储电力(北京)的经营范围与日升电力的经营范围基本相同,包括电池制造和电池销售。

东方日升电池制造布局

作为世界六大光伏组件企业之一,东方日升已经有了锂电池制造的布局。公司于2018年收购并控股双一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迅速进入储能轨道。

据双一力官网介绍,公司是一家集R&D、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储能” “智能能源系统供应商涵盖电池、模块、工商和大型储能,客户覆盖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捷克共和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2年,双一力储能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GWh,同比增速超过500%。在中国储能集成商中,双一力2022年出货量在全球排名第八,在中国排名第十五。

2023年1月9日,双一力与海辰储能签署了为期三年的15GWh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供应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1月30日,东方日升宣布将在宁海县投资建设10GWh高效新型储能系统,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同样是2023年1月,东方日升和SMA Solar Technology AG签署了1GW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广泛合作全球商业和地面储能电站项目。

如今,日升电力已经成立,这显然是东方日升对储能电池的增加。我只是不知道公司是会生产电池还是储能电池系统。如果是储能电池系统,东方日升还是需要外部采集电池。

光伏企业布局储能电池的趋势

据了解,经过快速增长,光伏产业目前正面临过剩危机。

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开放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始竞争储能轨道,实现源网储能与新能源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业绩的持续增长。

此前,大多数光伏企业主要通过储能系统集成和逆变器业务进入储能轨道。现在,光伏企业已经扩展到更上游的电池板块。

7月4日,全球光伏组件第二大企业晶科能源(68823).SH)浙江晶科储能年产12GWh储能系统及12GWh储能电池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嘉兴海宁举行。整个项目总投资84.3亿元,计划建设储能电池车间、模块Pack车间、储能系统组装车间等。预计第一条生产线将于今年年底投产,所有生产线将于明年年底投产。

事实上,晶科能源在2021年投入储能市场后,积极准备自建储能电池,并成立了多家储能公司。除了电池,包括PCS、BMS、EMS、云平台等电力电子环节都有布局。依托完善的全球营销渠道布局,晶科能源储能业务有望迅速推出。

天合光能(688599.SH)是主流组件企业中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早在2015年,天合光能就成立了天合储能公司。到2022年,天合储能国内出货量将超过1.5GWh,全球出货量近2GWh,交付国内单体800MWh储能项目,实现中国储能集成商第四、全球第六的市场格局。

阳光电源(300274.SZ)也是中国最早涉及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2022年,阳光储能系统实现收入101.26亿元,全球储能系统发货量7.7GWh,2022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世界第一,国内第三。

阳光电源也是早期涉及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储能电池PACK年产能为2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为20GWh。阳光电源此前曾表示,公司储能业务坚持无电池战略,除电池外购外,PCS、PACK、EMS、BMS都是自研生产的。

2022年8月29日,阿特斯储能系统项目在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启动,总投资102亿元,分两期建设。20GWh电池和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可在达到生产后形成。

协鑫集团将在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池项目;目前首航新能源电池产能超过1GWh;正泰电源已推出3.4MWh高能比储能方案..

总结

东方日升储能电池制造是光伏企业加大储能市场布局力度的缩影。

光伏企业拥有与储能产业链下游几乎常见的市场和渠道资源,精通产业链一体化。他们正在以终端市场为起点,纵向扩展储能产业链的布局,成为储能轨道上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光伏企业布局电池制造,或搅动储能电池轨道现有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71110266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