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签署到删除一纸协议只需要两天时间。
7月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等16家汽车企业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据悉,这16家汽车公司目前占市场销量的90%以上。
两天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声明称,“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异常价格”涉及“价格”表达,表达不当,违反了反垄断法的精神,并从承诺中删除了上述条款。
进入中国后,“鲶鱼”特斯拉不断挥舞价格屠刀,一些汽车公司被迫跟风降价,但并没有换取销量的增长。汽车工业协会签署承诺书的出发点是避免超出合理范围的波动,导致一些中小型汽车公司过早被市场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品牌的增长,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有序发展。删除其中一项条款也是为了使汽车行业按照市场逻辑继续运行。
那么,汽车行业是否应该打价格战,以降价换取市场将是汽车行业的好处呢?新能源汽车公司玩价格战,是亏损还是赚钱?
该打的挡不住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应该打,但需要合理有序地打。新能源汽车降价是必然趋势,也符合适者生存的市场发展规律。
尽管一汽、上汽和特斯拉都签署了这一承诺,但他们还是转身玩了一个“把戏”。
签署承诺书的当天,一汽大众宣布庆祝集团成立70 周年纪念日特别针对其ID.家族系列车型推出限时优惠活动,从现在起 ID. 家族车型从15.59万元开始。随后,上汽大众也宣布紧跟降价,其ID.3车型最高降价3.7万元,目前售价12.59万元。
第二天,也就是7月7日,特斯拉官方在微博上宣布,Model3/Y的推荐奖励计划将于7月7日生效。通过引荐亲友购买model 3/Y,介绍人可享受7000分兑换超级充电里程,Model Y儿童车等产品,购车人可享受3500元的推荐奖励,扣除车辆余额,并享受90天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免费试用。
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战争首先在新能源轨道上点燃,然后地方政府的补贴也使燃料汽车市场进入了降价热潮。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价格战是一种常见的竞争手段,也是迟早会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事件。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必须通过价格战的周期性考验。
这场价格战无法阻止,因为如果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它也将刺激消费,促进整体市场增长。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自己喜欢的车型,也可以反向促进汽车公司对成本的控制和改革,实现供需平衡。对于一些想要快速扩张和占领市场的品牌来说,价格战将是品牌和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独立国际战略研究员陈佳告诉《证券时报》,冷冻三尺并不是一天建成的。从表面上看,价格战是由特斯拉发起的,但国内市场价格战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束缚尚未完全消除。只要这些结构因素仍然存在,价格战的隐患仍然是客观的。
赚了还是亏了?
需要指出的是,签署承诺并不意味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高度竞争和强劲的内部卷的趋势已经结束。相反,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模式足够激烈,需要正确引导价格战。
从过去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价格战的爆发必须是轨道进入成熟期,必须通过个人肉搏战进行自然筛选。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汽车公司的价格战是亏损还是盈利需要从两个细分轨道来考虑。
首先,对于燃料汽车市场,随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汽车六排放标准公告,国家六排放标准6B阶段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部分不符合汽车排放标准将开始降价浪潮,以达到库存清理的目的。从燃油汽车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汽车,降价也可以与之竞争。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降价可以增加市场份额。马斯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上半年汽车市场寒冷的情况下,通过逆势降价,销量实现了很大的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渗透,未来市场也将遵循28年的原则。只有规模化和头部效应才能在整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从短期企业效益的角度来看,价格战将压缩利润空间,换取一定的市场。国内消费复苏的趋势很明显,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往往更谨慎。对于刚刚需要的人来说,降价会激发他们的消费意愿。
从长远来看,市场是用脚投票的;价格是准入门槛,也是称重机。在保证汽车质量的基础上,降价不仅可以加快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普及,还可以塑造市场思维,这也符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政策方向。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战有滑向不正当竞争的风险,但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变革的过程中。稍高的价格竞争对汽车公司、消费者甚至整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好处。
价格战也要有章法
在7月6日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透露,特斯拉的自行车平均利润是比亚迪的8.5倍,可达10426美元,约75524元,而去年比亚迪的自行车利润是 8854 人民币。利润水平差异巨大的背后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品成本高,单价低,利润率自然变窄。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已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此,对于国内汽车公司来说,要打价格战,只能进行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
参考小米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战略,在高、中、低档的基础上,吸引定向人群,控制不同定位的毛利率。创始人雷军多次明确表示,小米手机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如果超过这个比例,他将及时降价回馈消费者。事实上,小米也通过高配置、低价的智能硬件赢得了用户的声誉,并通过互联网直销降低了渠道成本 不做广告依赖口碑裂变 销售周边服务实现盈利。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它首先是汽车产品,其次是科技产品,最后是消费品。除了交通便利外,用户体验和科技感也是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打价格战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不能忘记通过技术驱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模式,然后通过制造业的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
在技术驱动方面,国内领先的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和DM-i系统在中低端市场开辟了一个差距,稳定了基本的销售板块。随着最新的DM-i系统创新,比亚迪成功地将成本降低到1万元以内,成为混合动力市场的领导者,这也为以后的利润增长赢得了巨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品牌向上层面,BYD逆转了传统汽车驱动系统的创新技术,为高端市场提供了雄心壮志和动力。这种双轮驱动策略不仅占据了市场机遇,而且为未来获得大量订单奠定了基础。
在成本控制方面,近年来,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等原始设备制造商选择了海外建设工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汽车公司经历了汽车出口模式后,逐渐向零部件出口(KD)或者直接建厂转型也是必然趋势。
艾瑞咨询报告提到,汽车出口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但KD出口汽车零部件,在海外组装生产后销售,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样可以降低汽车制造商的投资成本,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避免关税和贸易壁垒,试错成本较低。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是必要的,但不是盲目的。降价是一种促销手段和激励措施。使用价格战不仅是国内品牌应对低迷市场的短期武器,也是提醒自己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有效途径。
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有理由和信心相信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在价格战中成功运行。
原创文章,作者:科技新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31010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