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全球车”,“本土化”还没有做好。
没有太多意外,特斯拉的股价又一夜暴涨,达到279.820美元,总市值也回升到8869亿美元。
显然,资本市场给了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最积极的反馈。
诱因是2023年第二季度,终端再次创历史新高,很多数据都超出了之前的预期。
具体而言,特斯拉生产了47.97万辆新车,同比增长85.51%;新车共交付46.61万辆,同比增长83.02%。
其中,作为绝对的主销,Model 三、Model Y共生产新车46.02万辆,同比增长90.04%;44.69共交付新车 同比增长87.36%的万辆车。
作为家族双旗舰,全新的Model S与Model X也开始逐渐增量,共生产1.9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8.76%;新车共交付1.92万辆,同比增长18.85%。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结合相关数据,特斯拉全球库存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特斯拉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到88.8万辆。只要没有太大偏差,180万辆车的目标很可能会顺利完成。
当然,在势头如此积极的背后,马斯克大规模实施的“促销策略”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斯拉也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众所周知,就在几天前,它在中国汽车市场再次正式下跌,而这次主要针对的是model S与Model X。立即选择下定,即可享受3.5万至4.5万元的福利。
计入优惠后,Model S双电机全轮驱动版77.39万元起售,Model S Plaid三电机全轮驱动版98.89万元起售;Model 全轮驱动版X双电机86.39万元起售,Model X Plaid三电机全轮驱动版101.39万元起售。
然而,正是由于上述“伤害1000敌人,损失800”的刺激,外界才不可避免地开始担心特斯拉的盈利能力。换句话说,目前产销水平的快速增长更多的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
毕竟,回顾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其营业利润率已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19.2%下降到11.4%。下一步会继续下降吗?美国当地时间 七月十九日,特斯拉将亲自公布答案。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想说的是:“对于这家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没有必要太担心。暂时的波动最终无法阻止其上升势头。
相比之下,在极度依赖的中国汽车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削弱可能是真正棘手的麻烦。”
试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总是把Model放在Model上 3或Model Y被纳入初步筛选范围,但由于各种原因,它无情地放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是否发现越来越多的特斯拉车主在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时甚至不再考虑车型? 3或者Model Y,而头也不回转向其他自主品牌?
现象背后,暴露出来的痛点还是不够吸引人。
的确,如果站在一个相对理性和客观的角度,Model 三、Model Y作为一款“全球车”,非常合格,简单明了的打法也特别有效。此外,凭借马斯克的个人光环,它可以收获一批又一批的客户。
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觉得两者就像电气化时代的丰田凯美瑞和大众途观,成为各自细分区间的绝对“标杆”。
但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悲剧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尤其是进入2023年以来。
在新的轨道上,在所有参与者的疯狂内卷下,潜在消费者的胃口已经“变得棘手”。对于一辆“合适”的新能源汽车,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变得越来越严格。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想谈谈一些略显主观的感受。
上个月,我参加了一次试驾会,驾驶Model Y高性能版在广州肇庆赛车场打了几圈。平心而论,这款产品在动态层面几乎没有槽点。
悬架韧性强,方向极其准确,动力爆裂,制动信心强,电门线性平稳。与那次活动的主角小鹏G6相比,它甚至有优势。
但在静态层面,首先整车配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四个座椅,无论是腿、肩、颈的支撑,海绵的柔软度,还是皮革的触感都不好。
其次,Model Y的后排空间性能更令人失望。如果你身高超过175,你会感到局促。此外,炎热的夏天,头顶玻璃天幕带来的烘烤感大大降低了体验。
此外,在智能舱部分,声音不是很“聪明”,汽车导航的路线规划也非常单一。难怪大多数特斯拉车主都会配备另一个手机支架。
最后,是智能驾驶。这部分应该是特斯拉,它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遥遥领先。然而,由于FSD在中国的延迟,以及中国各城市道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功能有点紧张。
更糟糕的是,以小鹏G6为例,针对Model Y的上述缺点已经准确地补充和升级。
随着6月29日上市新闻发布会的召开,20.99万元的起价更便宜,舒适配置更丰富,整车空间更大,智舱和智能驾驶使用更好。
从“车fans孙少军”微博发布的72小时一线销售快报来看,小鹏G6已经发布了Model Y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预售订单的转化率甚至达到了夸张的55%-60%。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不得不再次叹息:“如果你想买一辆智能电动汽车,如果特斯拉曾经是唯一的,它现在已经成为其中之一。”
此外,目前的Model 除了小鹏G6,Y在中国还有很多挑战者需要面对。作为一款“全球车”,它还没有做好“本土化”。
同样,Model 3.类似的情况,B级纯电动汽车市场早已红海。虽然长期预热的改装箭在弦上,但谁能保证它的到来会杀死四面八方,结合目前的生活环境和自身产品实力有限的升级?
简言之,这仍然是一句话:“在中国,特斯拉很难找到一辆车,躺下赚钱的日子已经完全过去了。”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家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难以竞争。
当然,要真正战胜对手,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对手的实力。
此时此刻,即使遇到很多障碍,特斯拉依然强大。在许多维度上,它的前瞻性和领先优势仍然明显存在。
而且随着2023年交付量超过180万辆大关,势必成为更大的品牌。
作为见证人,虽然身边还是会有朋友吐槽,“谁还买特斯拉换车?”但我们应该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掌声。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6129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