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三大挑战:产能过剩、技术迭代

前言:

万物互联,电是根本。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能能源展览会(SNEC)在上海举行。

毫无疑问,新能源的热度将再次推向制高点,未来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作者|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络

光伏制造商继续布局光储一体化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今年中国光伏装机总量也将正式超过水电,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源。

储能系统走向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大趋势。

一方面,这是储能行业逐步规范和规范全过程发展,加强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的必然;

另一方面,它也客观地使储能行业的竞争略有变化。

华为智能光伏推出了新一代光储发电机和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发布的零辅源光存储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由三个模块组成:光伏组件、储能电柜和光存储变流器。通过自主研发的光存储变流器,实现光与存储的实时联动,充放电效率提高10%。

天合光能发布了N型、P型电池的最新产品,还发布了配备高温锂电池的无空调储能系统技术。

该方案可以保证电池在45度时的高安全性、高循环效率和高转化效率。同时,还推出了一体化的光存储解决方案,包括储能、支架和组件,以促进光伏电站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

FusionSolar智能光储发电机解决方案是华为在电站场景中推出的,基于自主研发的Grid Forming技术可以在离网和并网的情况下实现光储网云的集成。

作为TOPCon技术路线的绝对粉丝,晶科能源展示了其Tigerneo系列高效组件、晶科晶彩BIPV系列产品和智能光存储系统。

新一代TigerNeo系列182N-72版组件最高功率达到620W,发电效率超过23%。第一年的衰减、线性衰减和温度系数都得到了优化。预计2024年Q1将大规模生产。

储能技术上的新电池产品

在头部储能电池梯队加速形成的背景下,每个储能电池已经普遍突破300Ah大关。

在今年的SNEC展会上,10多家电池厂商展示了自己的300Ah及以上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

宁德时代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零辅源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中使用的储能电柜配备了业内第一个长寿命高温电池,系统循环寿命可达1.5万次。

比亚迪还在展会上推出了首款集成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配备了CTS技术。

蜂巢能源发布了短刀全系列储能电池及产品,用于电力、工商、家庭三大场景。

比如海辰储能和鹏辉能源的320Ah储能电池都是最好的,这个团队还在扩大。

如瑞普兰钧推出320Ah、340Ah问顶电力储能系列电池等新势力也不甘示弱。

N型电池技术取代了P型电池的上位置

光伏作为一种快速迭代的技术驱动产业,其核心之一是能量转化率。

由于目前主流PERC电池(P型电池)平均效率在23%以上,接近瓶颈,效率提升进度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提升空间更大的N型电池技术。

N型硅异质结概念产品2681隆基绿能在展会现场推出。

其超高性能来自于高电池开压和对称电池结构的极端组件性能,发电功率为600W,最高组件效率为23.2%。

通威发布了TWMNG-72HD、TWMHF-代表TOPCon和HJT最新技术转化成果的66HDN型组件产品。

晶澳科技在SNEC展上发布了全新的N型组件产品Deepblue4.0Pro,同时满足了市场上主流版组件的生产。

“能源AI”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大量新能源技术,如光伏、储能和氢能,加快迭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资源和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型。

电力电子、传感物联网、全环境模拟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算法算法、工业基础软件、机器人等适应技术将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新能源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

到2050年,电力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1%增加到51%。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计算能力将与新型智能制造商镶嵌在一起,成为大型电力用户之一。

人工智能催生了数字镜像世界,计算能力使镜像更准确,电力使镜像更稳定和清晰。

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轨道

2022年光伏主产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规模为33.66GW,同比增长154.8%,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

去年8月,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首次超越风电,光伏从新能源弟弟变成了[二哥];

今年3月底,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过水电,成为新能源[老板]、全国第二大电源。

预计今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在350GW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能源。

成长中最确定的轨道开始面对不确定性

就像2012-2014年光伏行业洗牌一样,未来两三年将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被淘汰。

由于光伏产业的永恒主题没有改变,光伏产业越受欢迎,就越应该理性谨慎地发展,这仍然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和度电成本的降低。

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三大挑战: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

虽然行业热闹好,但疯狂扩产有风险。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目前投入建设的产能可能在未来几年落后。

特别是对于新玩家来说,如果他们没有经历过之前行业的起起落落,就很难适应。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储能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种场景需求。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从专用电池到储能系统的多场景全覆盖的产品解决方案,已成为储能企业短兵相接的一大方面。

一方面,企业通过产品细分发挥差异化,提高品牌附加值;另一方面,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规划新的增长极,为下一步发展提前储备。

结尾:

未来,能源将朝着低碳化、数字化、风景储氢协调、光储充一体化、分布式资源聚合虚拟电厂的终极能源形式发展。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储能系统是资本布局新能源领域的下一站,类比于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领域锂电池的发展。

部分资料参考:36碳:《参观SNEC50多万人后,我们整理了新能源的五大趋势》,经济观察网:《龙头新产品》“掰手腕”、储能同场竞技 盛况能持续多久?》,时代周刊:“20万人挤爆SNEC光伏展,新产品疯狂“内卷”》,势能资本:“势能资本黄军:光伏储能融合从趋势走向现实

原创文章,作者:Ai芯天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1189279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