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钠离子电池在实验室中实现了200Wh/kg的能量密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
这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钠离子电池相关成果,最近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上发布。
报告称,早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永生就带领团队率先进入钠离子电池领域。当时,这一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它。
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进入市场,中科海钠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新一代储能系统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公司依托胡永生团队的科研成果,发布了三款钠离子电池电池产品,建立了相关生产线,产能不断扩大,钠离子电池逐步接近我们的生活。
2022年,胡勇胜团队突破性地实现了钠离子电池200Wh/kg的能量密度,超过了普通“磷酸铁锂-石墨”锂电池180Wh/kg的平均水平。
据了解,我国7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钠离子电池资源丰富,原材料更容易获得。其电池材料成本约为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的70%,具有成本优势。
关于中科海钠
中科海钠成立于2017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等四位创始人创办。它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2017年,中科海钠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开发了48V/10Ah钠电池。第二年,中科海钠推出了钠电池低速电动汽车。
2019年,中科海钠在江苏省溧阳市建成30kW/100kWh钠电池储能项目。
2020年,中科海钠的钠电池月产能达到30万。目前,中科海钠的钠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145wh/kg,它是铅酸电池的3倍左右。与宁德时代的钠电池相比,能量密度只有15wh/kg。值得注意的是,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循环次数高达4000次,而宁德时代的钠电池循环次数为3000次。
2021年6月28日,中科海钠在山西省太原市首条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中科海钠还合作规划了世界上第一条5GWH钠离子电池量产线、1GWH钠离子电池PACK生产能力和2000吨正极电池年产能 钠电领域布局强劲,负极材料工程2000吨。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中科海钠也完成了一轮融资,投资机构逐步升级。
2020年4月24日,由中科创星、梧桐树资本牵头的中科海钠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此前,中科海钠已于2018年完成首轮天使轮融资。
2021年3月26日,中科海钠完成1亿元A轮融资,梧桐树资本乐观,持续加大投资。本轮融资用于建设年产能2000吨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
2022年2月,中科海钠完成A 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华为的深圳哈勃投资、海松资本等。其中,深圳哈勃投资认购出资412.67万元,持股比例约13元%,是中科海钠的第三大股东。
在最近的B轮融资中,中科海钠受到混合改革基金的青睐,大量增加。
经过三年四轮融资,我们可以看到中科海钠在资本眼中的重量,这也证实了市场对钠电池前景的乐观态度。在新能源电池IPO浪潮下,中科海钠未来几年很可能成为钠电上市企业。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31208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