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小鹏汽车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正如小鹏自去年“G9悲剧”以来所表现的那样,这份财务报告意外地充满了小鹏的辛酸泪水。
1. 门店在扩张,研发在增长,但销量却在大幅下降;
2. 价格战爆发,国家补贴下降,汽车利润率为负,严重缺乏抗风险能力;
3. 产品矩阵整体弱势,押注G6,不得不再次高风险操作。
关于以上三点,我们一一讨论。
1、
首先,让我们看看第一点。根据财务报告,截至今年3月31日,小鹏实体销售网络达到425家门店,覆盖145个城市。根据小鹏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当时小鹏有336家实体店,覆盖138个城市。
在过去的一年里,小鹏扩大了89家门店,进入了7个城市。
此外,在研发方面,小鹏汽车今年一季度的研发支出为13亿元,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5.3%。
然而,即使商店继续扩张,研发也在增长,但其产生的力量显然尚未在销售端释放。小鹏第一季度总销量仅为18230辆,环比下降17.9%,同比下降47.2%。
原因是,即使店铺在扩张,小鹏直营店和加盟店之间的内耗一直是小鹏销售体系的一大毒瘤,直到王凤英正式新官上任小鹏总裁。
据悉,王凤英履职前,小鹏原有4个销售区,其中约30%是加盟店,70%是直营店。
由于小鹏销售区划分广泛,直营店与加盟店之间难免会出现内耗竞争。当时小鹏组织结构混乱,综合管理能力薄弱,内耗更加严重。
然而,自王凤英履行职责以来,这种情况开始改变。
王凤英将4个销售区域改为20个销售区域,区域内的直营店和加盟店统一向区域负责人汇报,尽量避免两者之间的竞争。
虽然销售体系确实发生了变化,但王凤英毕竟在年初刚刚加入了小鹏。坏习惯往往很难回来,想让小鹏的一线商店在短短一个季度内焕然一新,王凤英无能为力。把“扩张”这一步下棋,有效地打开销售前沿是很好的。
此外,在研发方面,P7更新了P7i、SEPA2.0扶摇架构和G6研发,研发增长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小鹏仍在不遗余力地通过技术加强自己的科技标签。
然而,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更新越来越快,通过早期技术积累建立的创新障碍越来越难以打破,建立新的创新障碍也越来越困难。这对坚持“科技标签”的小鹏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现实环境。
虽然小鹏一有机会就强调自己的智能技术遥遥领先,创造了自己的科技属性,但不幸的是,首先,交通事故仍在发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可靠性难以说服公众。
其次,与涌入智能轨道的众多竞争产品相比,小鹏的智能辅助技术特点差异化不够明显,智能驾驶舱与特斯拉、威莱、理想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第三,以科技为标签,但智能并不是小鹏所有产品的标准。如果你想体验XNGP,你必须加钱。
第四,与小鹏吹智驾相比,实际体验非常一般,有些地方的表现甚至相当差。
在创业初期,给自己贴上“科技标签”是没有问题的,但最终能否站稳脚跟,决定权还在用户手中。
2、
接下来是第二点。根据财务报告,小鹏第一季度汽车利润率为-2.4%,2022年同期为10.4%,2022年第四季度为5.7%。
对于汽车利润率的负转移,小鹏在财务报告中解释为“主要是由于销售促销增加和新能源汽车补贴到期”。
诚然,2023年的价格战还没有停止,小鹏的所有车型仍有或多或少的折扣。其中,P7由于P7i的更换,库存清理现象非常普遍,折扣范围几乎最大。此外,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持续下降当然也是客观原因。
但值得一提的是,小鹏的销售成本其实也在下降。
财务报告显示,小鹏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一般和行政费用为13.9亿,比2022年同期的16.4亿减少了15.5%,比2022年第四季度的17.7亿减少了21%。
对此,小鹏的解释是“主要是因为特许经营店佣金减少,营销和广告费用减少”。
事实上,成本方面的减少不仅仅是小鹏在财务报告中所说的。自去年12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开始放缓。碳酸锂作为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价格一直在下跌,直到最近才反弹。因此,占新能源汽车成本50%左右的电池成本也在下降。
天时人和,降本已初步实现,但增效还有一段距离,至少反馈到销量还有一段距离。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销售端收入空间压缩的苦果,“主要是由于销售促销增加和新能源汽车补贴到期造成的”,并不是小鹏一家吞下的。除了特斯拉,整个行业仍然可以安全地数钱,其他人都不像芒。
小鹏作为新力量的代表,由于上述原因,在成本下降的前提下,汽车利润率负,充分暴露了其系统竞争力薄弱,严重缺乏抗风险能力。
因此,在市场环境恶化和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的交织下,小鹏的总收入、交付量、毛利率等关键财务指标全部丧失,亏损继续加剧至23.4亿元。一季度的净亏损比去年氪汽车的净亏损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最后,让我们看看第三点。根据财务报告,小鹏7月份的总交付量仅为7079辆。虽然在P7i的领导下有所回升,但现在已经不是P7领先的一年了。虽然P7i已经升级,SKU已经简化,但P7很难恢复当年的勇气,因为轿跑新能源无处不在。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第一季度业绩会议上表示,预计第四季度月交货量目标将增加到2万台以上,运营现金流将相应成为正式员工。
现在,小鹏能否东山再起的压力来到了G6。
G6,小鹏称之为“无人驾驶前的最后一辆车”。为了G6,小鹏邀请刘慈欣担任设计顾问,并邀请海沃德在上海车展上打卡G6。
何小鹏说:“我相信G6将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新能源SUV市场之一,价格为2万元至3万元。”
的确,自P7以来,小鹏已经苦不堪言很久了。本寄希望于G9为翻身之作,却万万没想到成了翻船之作。
但塞翁失马怎么知非福。G9也成了小鹏卧薪尝胆、颠覆自我的转折点。
“2023年第一季度,我果断调整了公司的战略、组织和管理团队。我有信心在未来几个季度创造产品销售、团队士气、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声誉的积极循环。”他小鹏说。
G6是小鹏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能否将小鹏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救命药。
4、电势有话要说
虽然小鹏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是一场苦涩的眼泪,但成立近10年的小鹏怎么能被一份财务报告困住呢。关键是从过去的财务报告成绩单中读出未来更长期的价值。
过去,小鹏更喜欢科技男性思维,他的视角往往更关注自己。忙于“展示肌肉”,与用户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虽然经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小鹏强调了产品与用户需求的联系,但小鹏强调的用户需求始终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智能驾驶”的需求是否能支持小鹏实现大规模经济的核心来源。
这也使得继续强调“智能驾驶”的G6能否如小鹏所愿实现大卖更加复杂。
但何小鹏对小鹏汽车的未来和G6的大卖还是有信心的。
原创文章,作者:金刚新能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29188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