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文烨豪
编辑 | 吴先之
尽管表现有所下降,小米的新故事还是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前段时间在MWC上,小米除了展示旗舰车型外,还发布了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顺便说一句,去年的Cyberdog(铁蛋)、CyberOne(铁大)两个机器人带到了会场。
最近,跟着“百模大战”一开始,总是生活在别人影子里的小米也跃跃欲试。雷军为小米的大模型故事起了个头——“当然,我们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大模型。我们正在开发一些有趣的技术和产品,等我们打磨好了再给大家展示。”
疲惫的小米似乎没有停止辗转反侧。
单恋“黑科技”
小米一直擅长讲故事“黑科技”的故事。
回顾小米过去几年发布的新消费电子产品,除了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系列的正常迭代更新外,小米最重要的是将各种不具备着陆条件的供应链技术转化为各种概念产品,要么不批量生产,要么使用“量产”以此为由,一个接一个地包装“黑科技”。
而这也让小米多次迎来了自己“高光时刻”。
在2019年9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端出了小米MIX的概念机型 Alpha,这款机身被整个柔性屏幕包围的手机一出现,就因其极具未来感的设计而被当时的科技语境所赞誉“艺术品”。
当时的小米,正处于高端起步阶段,MIX Alpha所表现出的探索未来的态度,不仅是高端、提升品牌调性所需要的;也是互联网上舆论萧条的米粉“对线”时间的重要武器。
在产品战的背后,也是心智战和舆论战,而当时的小米,在MIX Alpha尝到了甜头。
因此,MIX作为一种概念机 Alpha不仅生活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被拉出来反复“消费”——从雷军口中的小规模量产到拼多多的预约,小米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然而,最后10多万预约用户只得到一句话“量产太难了,已经放弃了”。
MIX 当Alpha的故事结束时,小米迅速切换到下一条轨道——透明电视。虽然该方案早已应用于B端,创维等电视制造商也推出了类似的概念机,但尚未触及消费者市场。小米试图在无人区生产,并将其送到C端。
价格高,实用性略低,透明电视销量低是可以预见的,这也是很多厂商之前不愿意推出相应产品的直接原因。小米费力不讨好的行为显然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科技属性。
同样的逻辑也反映在去年的Cyberone机器人和今年的AR眼镜上。前者指向特斯拉最近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后者指向XR行业,XR行业仍处于困境。
幸运的是,现在的小米似乎意识到了产品“落地”因此,在通过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未能量产渲染势头的同时,推出了远离AR的智能音频眼镜“耳机 眼镜”组合卖给愿意付钱的米粉。
然而,迎合消费者市场的热点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以小米去年推出的米家眼镜相机为例,这款来自小米生态链企业蜂窝技术的产品自上市以来一直在抱怨——既是“年轻人的第一次斜视” ,应用价值只是治愈自导自演短视频博主们,“头上长手机”的病。
归根结底,小米在过去的几年里相继推出“黑科技”产品,说好点是积累技术堆栈,为未来奠定基础,说坏点是强行将不成熟的供应链技术包装成产品交换流量,服务于股价和高端思维。
从财务报告来看,上述科技故事对小米高端产品的拉力有限。数据显示,小米ASP一直徘徊在1000元到1200元之间,高端市场和折叠屏幕市场的表现并不明显,高端过程略慢。
换句话说,苦心创造“前沿科技探索者”这个角色没有重塑小米的形象。小米,还是那个小米。
小米的遗憾
上述产品端的产品端“黑科技”,然而,这是小米整合和探索技术的轻微尝试。即使雷雨很小,也不会对整个公司产生太大影响。
然而,在复杂的工业端,一旦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你不仅会浪费大量的真金白银,还会减缓公司的整体步伐,甚至挖掘自己的坟墓。以Meta为例,拿着元宇宙高举高打,最后只收获了一张尴尬的脸。
看看过去几年小米在产业端的战略布局,也有点错科技树的意义。
以著名的核心故事为例。早在2014年,小米就成立了松果电子进入芯片行业。从那以后,小米一直在花钱,从联芯技术购买SDR1860平台技术,挖掘其他芯片制造商,最终在2017年燃烧 Soc芯片已成为继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第四家具有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的手机制造商。
然而,当澎湃S1问世时,它的工艺和规格已经过时,当时主流SOC芯片已经下降到14nm、澎湃S1,16nm,28nm,自然难堪重任,最后只用于小米5C,然后迅速隐藏在市场上。
虽然传闻中的澎湃S2芯片至今难产,但在过去的两年里,大力冲击高端小米捡起了自主研发的功能芯片的故事,推出了ISP芯片澎湃C1和充电芯片澎湃P1。
但很明显,小米已经错过了造芯的最佳时期,目前芯片行业的竞争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vivo、OPPO等手机玩家也纷纷踏入造芯河——跑在前面的小米不仅没能拉开身位,还被寄予厚望的松果电子拆分,枪口逐渐转向物联网芯片。
这是一步“稳棋”,毕竟,从智能手镯到智能扬声器,再到扫地机器人和平衡车,小米生态链一直是小米的长板。
然而,长板不会持续生长。近年来,无论是小米生态链还是更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爆炸性的产品都很少——诸如“智能健身镜”等待新事物,热消散后回归利基,原有的清扫机器人、平衡车等类别不再高增长。在财务报告层面,小米物联网业务的收入面临压力。
换句话说,经历过消费电子黄金时期的小米,反复墨水“黑科技”,试图依靠赛道实现从“互联网公司”到“尖端科技公司”进化。众所周知,能打动市场的“科技浪漫”,已经从小米痴迷的智能设备转变为人工智能。
雷军现在喊出来“全力以赴拥抱大模型”,也许已经太晚了。
“新故事”任重而道远
智能设备依然存在,还有小爱同学的小米,有很多大模型玩家急需“场景”与数据抓手,但如果你想“百模大战”有了一战的力量,小米还需要苦修“基本功”。
目前,微软、谷歌、BAT等大型制造商不仅参与了战争,而且大多数玩家也提供了可迭代的产品,甚至将大型模型与现有产品结合起来,大喊大叫“等我们打磨好了,再给大家看”显然,小米已经落后了不止一个位置。
而身位,恰恰是“百模大战”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对于那些急需数据和应用程序来打开良性循环的玩家来说,一步一步地慢,即使产品不成熟,他们也应该尽快把菜拿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撒调料”。
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金山办公室推出了具有大语言模型能力的生成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暂定代号为WPS AI,嵌入金山办公全线产品。值得一提的是,WPS AI背后的大模型能力源于前商汤科技副总裁严俊杰创立的MiniMax——就连同为“雷系生态”金山没有耐心等待小米“上菜”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没有机会。小米目前拥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小艾同学、自动驾驶等技术团队人才储备充裕,要看小米有没有讲好。“小爱同学 ChatGPT”故事的决心,毕竟大模型是烧钱的生意。
此外,据媒体报道,上述MiniMax正处于新一轮融资节点,各大模型初创企业也在涌现。小米会重写熟悉的吗?“钞能力”目前打法还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留给小米的时间越来越少。
现阶段小米还有一个故事还没有揭幕,那就是雷军“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制造汽车。为此,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上做了很多准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汽车上下游玩家。
然而,目前的新能源轨道似乎已经失去了小米制造汽车时的积极氛围。在过去的几年里,新能源行业一直在上演新人换旧人的戏剧。即使是曾经占据互联网语境中心的新车制造力量,每个家庭现在都有难忘的经典。
对于业绩不佳的小米来说,这种酝酿已久的小米“大招”,释放效果如何,很可能会影响小米的命运。潮水退去的时候,小米可以造车“涅磐重生”,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公众号|光子星球
原创文章,作者:光子星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24187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