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是胡说八道,弄个虚心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忽悠了多少年,有多少成了?”
如此惊人,来自一向低调的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最近,在2022年财务报告交流会议上,王传福谈到了自动驾驶。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是被资本束缚的东西,高级辅助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比亚迪正式宣布扩大与英伟达NVIDIA的合作,并将在下一代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中使用英伟达DRIVE Orin高性能计算平台。“口嫌体直”王传福不能完全放弃自动驾驶,这背后隐藏着比亚迪守护王座的焦虑和不安。
无人驾驶怎么样?“扯淡”了
从王传福的发言来看,他把“扯淡”分为三点,即生产线智能化、无人生产困难,更不用说工作条件复杂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事故,谁承担责任;自动驾驶受资本约束。
首先,工业智能存在实践困难。王传福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现在有66万员工,最需要无人生产线。它没有法律法规,每天都做重复的工作。“能不能用机器干,不用人干?这样我省了60万员工(工资),不交社保,不提供住宿”。王传福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连固定的东西都做不到,更别说比这个难几万倍的无人驾驶了。”,与其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无人驾驶,不如专注于提高生产线的无人驾驶水平。不仅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质量检测、自动化设备维护等,还要注意人机交互安全和数据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次,无人驾驶责任的定义仍存在争议。王传福用一组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110万人死于车祸,深圳每月有24人死于车祸;由于比亚迪在深圳的市场份额达到24%,许多车祸都是由比亚迪的车引起的。
“但是我们不能接到任何电话,为什么呢?因为产品的转向和制动符合法律法规,这次车祸与我无关”,在王传福看来,如果换成自动驾驶,一场车祸就能让这辆车卖不出去,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政府说我可以承担责任。你现在已经测试了世界上110万种死亡条件。谁来模拟?谁来做相关设备?”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络汽车管理条例》,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和高自动驾驶(L4级)的车辆应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的设备,并配备驾驶员。只要L3级或L4级自动驾驶系统打开,如果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第一责任人为驾驶员。
此外,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王传福认为自动驾驶本质上是辅助驾驶的高级配置,但却被业界传播成悬而未决的东西,被资本束缚,让人类花费数千亿美元。最后,它是一个3000-5000元的高级配置。
一般来说,在王传福看来,无人驾驶是皇帝的新衣服,但一开始没有人说话。随着市场价值的下降,它慢慢回到了理性和先进的辅助驾驶渠道。
高级辅助驾驶有自己的上帝视角,比亚迪也很兴奋?
“辅助驾驶系统就像‘上帝’,他负责看着人们开车,在人们小睡、低头看手机、分心时提醒他们,不会发生车祸,但必须是人们开车。”
王传福的想法与地平线首席执行官余凯一致。余凯认为,目前的行业正在回归理性、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事实上,绝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而是需要驾驶过程中的放松,以消除紧张和疲劳。
通过各种传感器,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随时感知周围环境,收集静态、动态物体识别、检测和跟踪数据,系统操作分析,使驾驶员提前意识到可能的危险,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据统计,2022年中国新车L2和L3的渗透率分别为35%和9%,预计2023年将达到51%和20%。但2022年L4的渗透率仅为2%,预计2023年将达到11%。
由于商用车对价格敏感度低,B端支付意愿高,政策鼓励和自由化,商用车在有限场景下的自动驾驶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道路环境复杂,法律法规仍存在争议,乘用车的高级自动驾驶仍难以实施。
然而,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表现和表现“狂飙”销量相差甚远。尽管王传福认为完全无人驾驶是“胡扯”,但是在自动驾驶浪潮的推动下,落后就会挨打,比亚迪也需要武装,而且早就有布局了。
202019年3月,BYD与华为签署了一项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华为Hicar系统、鸿蒙OS平台和Dilink深度融入BYD汉。2021年3月,BYD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并于2022年4月达成指定合作,大部分车型将配备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之旅5。
2021年底,比亚迪正式宣布与Momenta成立智能驾驶合资企业“迪派智行”,依托比亚迪的深度垂直整合能力和Momenta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积累,面向高级自动驾驶布局。
尽管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方面做出了深刻的努力,但外界仍然对它印象深刻“电动化”优先考虑。然而,电气化并不意味着智能,智能汽车可以简单地分为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王传福曾经说过,电气化只是汽车行业百年前所未有的变化的上半年,智能化是下半年,下半年更精彩。
现在已经到了下半年,智能化已经成为各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关键点,“蔚小理”智能驾驶领域也频频加码。比亚迪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3月,英伟达宣布,自2024年以来,比亚迪将在其车辆中使用NVIDIA Drive Orin高性能计算平台是目前市场上性能最高的汽车级处理器,已被大量国内厂商采购并应用于高级辅助驾驶中央超级计算。
比亚迪开始弥补智能驾驶辅助的不足,走向智能,这背后是它“想要戴王冠,必须承受它的重量”的忧虑。
来自断层TOP1的焦虑
根据比亚迪最新财务报告,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净利润为156.3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长1146.42%。
在销量方面,比亚迪2022年总销量为180.25万辆,同比增长149.88%。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79.66万辆,同比增长151.83%,断层TOP1仍取得良好成绩。
尽管如此,比亚迪还是不能放松面对特斯拉的强敌。2022年,特斯拉总收入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约125.6亿美元,同比翻倍。2022年,特斯拉全球交付电动汽车超过131万辆,同比增长40%。
从财务表现来看,特斯拉仍然优于比亚迪。为了改善销售不足,特斯拉将预计2023年全球产量定为180万辆,保持年复合增长率50%的目标。然而,马斯克说,他们的真正目标是200万辆。
王传福为比亚迪设定了300万-360万的销售目标,比之前传言的400万辆车有所下调。
当数据跳进现实时,特斯拉从低价车型和王传福那里给比亚迪带来了真正的影响“吐槽”智能驾驶。
今年3月初,特斯拉在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上表示,下一代车型的制造成本将降低50%。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款低成本车型是小Model Y,特斯拉正在为其建立一个年产能高达400万辆的计划,其全球工厂将参与制造,北美超级工厂将分别承担200万辆,德国柏林工厂和上海临港工厂将分别承担100万辆。
据专业人士预测,新车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上海工厂投产,国内市场起价预计将保持在15万元左右,未来也将与宝马i3合作、比亚迪海豹等纯电动车型展开竞争。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A级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从产品价格来看,15万-20万元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价格区间,2022年累计销量为185.5万辆,同比增长2.1倍。
这表明,价格范围为15万-20万元的新能源车型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动力点。一旦特斯拉放下地位,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车型,比亚迪将首先感受到直接竞争压力。毕竟,价格范围为10万-20万元的车型也是其主要车型范围之一。
更何况这是TOP2断层的凝视。年初,特斯拉开启历史最低价模式,引发中国汽车企业集体开卷。 直到今天,降价潮的浪花还没有消退。
特斯拉之所以敢于降价,是因为它拥有相当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不断降低成本,如不断完善集成压铸等标准化和无人化生产流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正如上面提到的,王传福承认“生产线智能化,无人生产困难”,比亚迪还有待解决如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盈利能力。
特斯拉除了深入比亚迪低价车型腹地外,在智能化方面也有优势。据了解,这款小号Model Y将主要以自动驾驶模式运行,这意味着特斯拉将平民自动驾驶,这将对比亚迪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上面提到的,比亚迪的智能化远远不符合市场预期。从2022年R&D投资来看,R&D费用为186.54亿元,约占总收入的4.4%。在披露的11个主要R&D项目中,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电控、光伏等领域。智能项目包括全景自动停车系统和智能网络系统Dilink 4.0和智能驾驶舱平台腾势Link。
可以看出,比亚迪目前的智能投资主要是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投资不足。王传福判断,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达到40%-45%,每月可能超过50%。这意味着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旦渗透率达到峰值,增长率就会放缓,对汽车公司的考验将更加严峻。
“我从事战略。我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我看不清楚,公司就会倒闭。”,比亚迪的销售给了王传福这样的信心,但清醒的头脑注定会促使他面对焦虑。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3197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