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两个极端华为和小米在造车方面都很尴尬

作者:李不知道

原创:深眼财经(chutou0325)

有人说,只有深入造车,才能深入造车。“救”华为,也有人说,华为作为顶级汽车供应商,可以最大化利益。

三年后,华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交界处,再次选择向右走保守路线,承诺五年内不造车,不与汽车合作伙伴合作“甲方爸爸”抢蛋糕。

有趣的是,造车“激进派”小米,还绑着华为余承东炒了一波热度,颇有“伯乐”之意。

熟悉互联网营销游戏的小米,在小米汽车上市之前,已经引起了很多胃口。从雷军的一系列演讲来看,小米的内部汽车制造业务似乎比手机业务更受关注。

从已知信息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华为承诺不造车是任正非最后的固执,而小米造车是雷军最后的赌注。

1

华为小米,两个极端

华为和小米在造车方面都很尴尬。

华为尴尬的是,其内部智能汽车业务一直处于战略模糊的地区,看起来特别扭曲。

一方面,华为知道智能汽车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如何走具体路线没有参考模式。华为试得越来越深,控制不好。“度”。

让我们谈谈制造汽车。没有一辆车贴上华为标志,也没有一辆车是由华为汽车工厂组装出厂的。更重要的是,没有一辆车的销量直接计入华为的业绩。即使是华为打造的问世界也没有得到这一点“殊荣”。

华为与汽车公司合作的Hi模式和智能选车模式深入参与产品定义、车辆设计和智能解决方案,包括后期营销和销售。华为还在全国开放了零售渠道,实际上无限接近汽车制造。

正是因为这种模棱两可的模棱两可和模棱两可的模棱两可,华为才被允许“逼着”三番五次承诺不造车。

这个不造车的承诺,是给准备搬家的余承东看的,也是为了让华为汽车业务合作的各大汽车公司放心。

华为小米,两个极端华为和小米在造车方面都很尴尬

图片:新浪微博

与华为相比,小米造车是另一个极端。

这里的边界已经在路上运行了。华为仍在努力证明它是无辜的,没有制造汽车。小米汽车的八个字还没有被抛弃。10年100亿美元和明年大规模生产的消息跑得比高铁还快。

小米汽车的尴尬之处在于入局太晚,动静太大,造车太慢。

在这一场“把人生积累的所有成就和声誉都押在上面”在赌博中,雷军的演讲越来越夸张——一是10年投资100亿美元,一期投资100亿元,到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再进入世界前五——有网友开玩笑说,小米离乐视又进了一步。

然而,自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已经两年没有让消费者看到汽车的真实外观了。

雷军公开表示,汽车制造的最新进展是,它已经通过了冬季测试,并于2024年上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也就是说,消费者可能无法在2024年下半年驾驶小米汽车。

然而,与小米同时起步的百度首款车集ROBO-01即将交付。相比之下,小米的汽车制造确实有点慢。

当然,华为和小米制造汽车的尴尬不止于此。

2

谁也不寒酸谁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与小米汽车同病相怜。他们在产品本身和商业闭环方面面临着明显而困难的痛点。

的确,华为很理性,即使汽车圈再狂热,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来看,也不会造车。

首先,华为的优势在于ICT领域,不擅长汽车制造;其次,由于华为受到制裁,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刻制造麻烦,5G芯片问题还没有解决,移动终端业务也没有放缓;第三,由于华为的智能汽车业务,作为乙方,如果你想与汽车公司合作,你不能与甲方的父亲积极抢占市场。

于是“曲线救国”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去年投资超过100亿元,“喜提”收入21亿,净亏损80亿——小米可以比较这一点。2022年,小米汽车投资31亿,计划首期投资100亿。

这100亿的投资,取得了什么效果?从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问界销量可以看出。

从今年开始,销量一路下滑——1月,问界销量为4475辆,环比下降55.88%;2月份,问界销量为3535辆,同比再次下降21.86%,3月份,问界销量为3779辆,同比继续下降。

更让华为尴尬的是,合作伙伴赛力斯开始拓宽产品线,留下后手,“防着”自己了。

3月30日,赛力斯发布了新能源品牌蓝电,推出了一款新车蓝电E5。动力方案配备了比亚迪的弗迪电子混合系统,而不是华为。

尽管问界是华为给赛力斯带来的转折点,但显然,在商业战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仅赛力斯防守了华为,包括北汽、长安、广汽在内的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现有合作汽车公司也不想成为华为“代工厂”。

所以,想要“曲线救国”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供应商业务窗口期短。

例如,像小米这样的企业可能不会选择华为作为自己的供应商。

根据已经“泄露”根据信息,小米汽车运行量,如自动驾驶功能,只达到基本L2水平,使用外部供应商解决方案;使用5R1V集成感知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是大陆集团,类似于2021年的理想ONE,是5毫米波雷达和1800万像素前视觉摄像头,配备地平线旅程3芯片。

华为小米,两个极端华为和小米在造车方面都很尴尬

图片:小米官方微博

换句话说,小米2024年大规模生产的许多汽车配置可能仍处于2021年的水平。毕竟,许多技术功能在短时间内无法自行开发。

令人困惑的是,由于小米汽车采用了外部供应商的智能解决方案,为什么不选择与华为合作呢?毕竟,华为想做的是汽车公司的一流供应商。

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与华为合作过的汽车公司比较有发言权,比如广汽埃安。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在峰会上表示:“华为是一家价格相对较高的大品牌供应商。如果我们想与华为合作,我们会发现我们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

很明显,小米不选择华为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也许是因为华为的定价不符合小米一贯的性价比路线,或者是因为小米想在产品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华为现有的合作案例表明,华为在合作过程中有强烈的深入参与意愿。

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华为的Hi模式似乎并不顺利运行。例如,与长安合作的阿维塔11自去年12月以来只交付了6000台。

小米汽车可能会怀疑华为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技术,对吧?

毕竟,在华为智能选车模式下打造的赛力斯SF5,后期也有车主反映了实际油耗高于宣传、车机卡顿等问题。

华为和小米似乎看不起任何人,从产品技术到商业闭环。

3

还能期待中国的特斯拉吗?

2022年,华为和小米还有很多共同点。

比如表现。

根据华为的业绩报告,2022年收入为6423亿元,同比仅增长0.9%,净利润下降至356亿元,同比下降68.7%。

小米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收入2800亿元,同比下降14.7亿元,年利润25亿元,同比下降87%。

双双陷入“暴跌”局面。

【深眼财经】勇敢断言,两者利润暴跌,虽然各自的基本盘都有影响,但或多或少都与汽车业务有关。

因为无论是华为汽车公司的供应商模式,还是小米的直接汽车制造模式,都需要烧钱,像特斯拉这样的强者也在亏损17年后获利。

科技研发过程漫长,投入长,品牌需要沉淀。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跌宕起伏,兴奋不已,但真正冷静下来,看看现状,从传统汽车企业转型为“蔚小理”新势力,或如像小米这样的跨界者似乎无法与特斯拉展开正面“battle”的产品。

 

华为小米,两个极端华为和小米在造车方面都很尴尬

制图:深眼财经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在过去的3月份,除了比亚迪,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仍然以7.7万的销量遥遥领先于众多品牌。

什么概念?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以10万辆车为突破门槛时,特斯拉仅在中国市场就实现了近10万辆月销售额。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期待它“高科技代表”华为可以造车。

在造车游戏中,华为是“狼来了”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期待着狼。也许,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如果华为不能生产出与特斯拉相当的产品,国内其他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期待的。

4结语

总的来说,华为和小米造车真的很尴尬。

华为的供应商模式看起来不错“与世无争”,但愿意与华为合作的是缺乏实力的汽车公司,从品牌、渠道、零售到汽车制造本身。按照华为智能汽车的经营理念,“帮助汽车公司做好车”,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供应商层面,如何帮助这群人呢?“阿斗”们造好车?

小米造车表面看起来不错“风光热闹”,然而,基于过去市场对小米品牌和技术的刻板印象,也许很少有人期望小米能够交出颠覆性的产品,最终成为雷军的独角戏。长期以来,关于小米汽车产品技术的质疑不断,更多媒体人士直接评论“小米车,很难有惊喜”。

当然,未来是光明的。

虽然中国特斯拉很早就时尚了,但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是一种趋势。当巨头们专注于资本、人才和其他资源投资时,也许正如雷军所说,汽车可以在百年赛道上跑出一条“宝马”。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深眸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2196982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