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会不会造车?01封印解除,造车!

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   致

美国的全面“切断”给了华为造车的完美理由。

华为寒冬正式到来。

据路透社、彭博社和其他外国媒体报道,拜登政府已经停止批准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口大部分产品。Wi-Fi 6、Wi-Fi 7.云计算产品,即使是高通的4G芯片,也在黑名单中。

如果外国媒体的消息是真的,华为不仅会对手机业务造成沉重打击,还会受到ICT基础设施、智能终端、云服务等新一轮打击。随着压力的沉重降临,华为再次面临困难时刻,这一次,华为有了新的支撑点和突破点。

自2019年以来,华为的艰辛从未停止过。也是在风雨飘摇的时刻,华为决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坚决不制造汽车,帮助汽车公司制造好汽车”是华为参与汽车市场的承诺,但在现实中,所有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事实上,华为并不是不制造汽车,而是时间还没有到来。

从产品实力的角度来看,鸿蒙智能驾驶舱和“家庭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是华为发展汽车业务的两个重要触手。在市场的早期阶段,两者也帮助华为站稳脚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汽车制造。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赛力斯SF5是华为的第一次尝试。当时,在上海车展上,华为的智能驾驶能力引起了轩然大波。赛力斯SF5的出现也正式开启了华为智能选车模式的起点。

华为会不会造车?01封印解除,造车!

就华为而言,也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余承东的慷慨赞扬。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其原始业务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时,华为汽车业务必须承担主导地位。

据了解,华为智能选车业务将于2023年再次发展。奇瑞、江淮、极狐、问业都有新的合作车型即将推出。另一方面,华为的参与度,或者主导地位的归属,都指向了同样的关注点——华为会不会造车?

01

封印解除,造车!

2020年10月26日,华为掌舵人任正非发布了[2018]139 华为EMT决定:华为不制造整车,而是专注于 ICT 帮助汽车企业制造好车的技术。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自发表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换句话说,2023年将是“华为不造车”封印解除的一年。即使距离2023年10月26日还有10个月,美国“黑手”之后,华为造车的声量也会越来越强,再创新高。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时,华为需要借助汽车业务来支撑巨大的家庭业务。好消息是,以问世界为首的华为智能选车,用真实数据证实了华为品牌的实力。

据了解,2022年全年问界M5、问界M7、问界M5 EV经过连续努力,月销量多次超过1万辆,已交付7.5万多辆,成为销量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此外,还有消息称,华为深入主导了问界M9在路上,价格在50万左右,预计将于今年9月发布。

华为会不会造车?01封印解除,造车!

2022年初,余承东定义了2022年年销量达到30万辆的目标。

就真实的市场环境而言,当时的余承东确实称赞了海口。作为一个后来的新品牌,问世界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足以让业内的前辈们感到震惊。

但最终的关键是问题,无论是华为提供的“家庭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还是问世界的合作模式,都没有明确表明华为自己制造汽车的决心。

同样跨界的小米车已经大喊大叫了All in;百度半入局集度汽车也正式发布了第二款产品的外观形式。相比之下,隐居幕后的华为缺乏很多“锐度”。

无论是低调还是等待机会,经历过各种挫折的华为一定已经做好了。Plan B。退一步说,即使华为再次走上舞台,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换道,美国的限制也必须如影随形。

每个人都能跑,靠山会倒,面对充满荆棘的前路,华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02

前面的路,充满挑战

2023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各造车新势力生死攸关的一年。

当主要汽车公司仍在喊“为宁德时代工作”和“新能源补贴下降”时,特斯拉挥挥手,拉开了价格战的序幕。这个烟雾弥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即使是著名的魏小理也难以忍受,更不用说没有正式形成“组织”集中、小米、华为了。

华为会不会造车?01封印解除,造车!

好消息是,华为一直是技术的代名词,再加上强大的品牌实力,很容易解决很多汽车公司头疼的营销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华为的技术能和汽车一致多少?华为的汽车产品会是消费者想要的吗?价格贵吗?

美国对华为的“黑手”从5开始G技术创新已逐渐蔓延到半导体器件,AI、云计算等各个方面。

所以华为造车,首先绕不开的就是美方的压制。

华为宣传的智能驾驶芯片和相应的EDA软件都将受到限制。在这方面,这也是大多数汽车公司不敢与“家庭桶”智能驾驶合作的原因之一。

二是关于汽车的整合制造。

与移动消费品相比,汽车产品的要求更高,其零部件供应链更长、更广。以动力电池为例。当成本达到40%~60%时,汽车公司被动力电池公司包围并不新鲜。

虽然华为的咖啡位置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处理所有的零部件供应商。百度进入汽车行业,与吉利合作建立集度汽车。归根结底,它希望有一个领导者能走得更顺利。

明眼人都能看出,华为选择与赛力斯、极狐、江淮合作是为了“探路”。至于这条路需要多长时间,也许是今年,也许是永远。

路虽远,行则即将到来。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之路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在当今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小鹏汽车有一些“失去前脚”的迹象。但行业中有一个真理永远不会改变——以人为本,做好产品,总是会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

消费者并不愚蠢,类似于油到电车型,毕竟,很难优雅。汽车营销也是如此。即使以营销的名义,产品质量、功能设计等,也将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判断。

因此,无论华为是否制造汽车,其内忧都是不可避免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另一方面,华为也必须正视美方压迫、特斯拉竞争等外患,甚至面对硬刚。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华为造车的时机会到来吗?也许,现在,离华为造车最近了。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2224284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