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Introduction长城新能源矩阵的发展上限决定着蜂巢能源的发展下限。作者丨罗 超责编丨崔力文编辑丨朱锦斌“十年前,电池企业靠产品技术取胜;五年前,靠差异化定位取胜;但进入TWh时代,企业需要靠技术+制造取胜。“蜂巢能源CEO杨红新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将触角延伸至产业链上游,试图在动力电池
导语
Introduction
蜂巢能源的发展下限是长城新能源矩阵发展的上限。
作者丨罗 超
崔力文
编辑朱锦斌
十年前,电池企业通过产品技术取胜;五年前,通过差异化定位取胜;但进入TWh在这个时代,企业需要依靠技术+制造来获胜。蜂巢能源CEO杨红新雄心勃勃,毫不犹豫地将触角延伸到产业链上游,试图在动力电池高度内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三年来,蜂巢能源围绕创新技术、成本控制、规模效应等相关领域,不遗余力地加快升级等相关领域,叠片电池、无钴电池、短刀电池、蜂云平台、汽车规模工厂相继出现,争夺动力电池系统的话语权。
如何继续依靠技术+制造形成有效的综合竞争力是每个时代参与者都需要回答的问题,蜂巢能源也在最近的电池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蜂巢的技术野心
在电池技术领域,蜂巢能源发布了新一代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龙鳞电池。龙鳞电池的初衷并不复杂,只是为了满足电池安全过充技术的进一步要求,降低能量密度带来的制造成本。
因此,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龙鳞甲电池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热电分离提高了安全性。即热失控泄压区与电连接区相互独立,可大大降低热失控时内部高压拉弧、点火失效的概率。此外,龙鳞甲电池还采用高强度钢+弹性支架设计,为热失控建立安全稳定的泄压通道,提供强大的承载力和保护缓冲,避免碰撞造成的电池组故障。
二、高集成度提高续航能力。在电池系统层面,龙鳞甲短刀电池组装效率高达76%,续航800多公里,高锰铁镍电池续航900多公里,三元锂电池续航1000多公里。
第三,换热能力强。龙鳞甲电池采用上下双面水冷设计,使电池能够大面积接触冷却板,使冷却板能够快速带走电池的热量,尤其是800V换热能力可提高70%。
第四,成本明显下降。与蜂巢第一代矩阵电池组相比,龙鳞甲电池的结构部件减少了20%,整包重量减少了10-20%。kg。
五、兼容性高,龙鳞甲电池可通过调整短刀电池的厚度和长度来兼容A00到C级车。
据了解,2023年将陆续搭载龙鳞甲电池 年量产车型包括2023 年 10 一个月量产SUV车型和轿跑车型。
蜂巢能源还在制造技术领域发布了第三代叠片技术——飞叠技术。
与蜂巢能源上一代叠片技术相比,第三代飞叠技术的叠片机占地面积减少 效率提高45%以上 200%以上。数据显示,蜂巢能源第一代叠片技术效率为0.6秒/片,第二代0.45/片。第三代飞叠技术效率已达0.125秒/片。
此外,第三代飞叠技术还集成了极片放卷、切割和折叠 CCD 在线监测和热压功能缩短了从极片卷材到折叠片之间的片材转移,降低了从极片切割到折叠片之间的加工精度差,大大提高了电池的产品安全性。
在内部,蜂巢能源试图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寻求差异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电池容量,并通过飞叠技术开放,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率,释放供应链价值。
当然,蜂巢能源之所以敢于开放新的制造技术,一方面是因为它储备了应用先进激光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第四代折叠技术,预计明年年底推出,效率和制造水平仍在稳步提高;
另一方面,蜂巢能源也在努力打破垂直集成相对封闭的供应链系统。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能在这个激变的时代独立。宁德时代、弗迪等核心供应商的强劲崛起迫使蜂巢能源向开放和包容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蜂巢能源或长城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实现技术市场,真正推动品牌和产业破茧成蝶,成为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者。
机遇和风险总是伴随着。今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行业领先力量的表现和整体数据都趋于平静。正是从今年开始,动力电池行业大幅扩张,产能过剩的预警声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达3万GWh,出货量为1200GWh,产能过剩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当2023年和2024年电力电池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时期时,过去基于简单交易关系的产业链无法满足新周期的需求。
蜂巢能源提供的方法是大力拓展新领域,在乘用车外开发工程机械和商用车市场,在动力电池外进入储能市场。
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接近500GWh,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030年TWh。蜂巢能源在储能领域找到了动力电池的第二个增长曲线,旨在提前布局过剩市场,抓住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先发优势。
围绕这一战略理念,蜂巢能源确实拓宽了动力电池和储能两个核心板块的工业生存边界。可以看出,从材料公司锂白技术到主要行业OS章鱼博士,从负责储能业务的蜂巢智能储能,到完成可再生资源业务的藤青,蜂巢能源正在开辟整个产业生态环节。这些行业将开启独立融资过程,不断影响蜂巢能源和长城汽车的发展高度。
从储能业务布局来看,蜂窝能源将主要集中在电力储能、工商储能和家庭储能上,充分发挥我国磷酸铁锂资源、蜂窝短刀、我国巨大的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战略优势,以电力电池为核心,储能业务为载体,打造新的生态模式。最终,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0%,进入全球TOP 5的目标。
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适应产业周期的新变化,蜂巢能源还升级了去年电池日发布的领蜂战略,并将进一步关注类别创新战略AI智能制造战略、蜂链生态伙伴战略、资本共创战略等四大战略,通过供应链协调、多业务互通、产业链授权,构建蜂窝生态。
蜂巢前的现实
然而,在蜂巢能源面前,不仅是诗歌和距离,而且是现在。即使是杨洪欣也不得不承认,2023年是电力电池市场占有份额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抓住机会,赢得稳定的客户来源,进入下半年,恐怕生存将非常困难。
事实上,这种困难可以从蜂巢能源的运作中看出。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对长城汽车及其子公司的销售额为19.8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6.95%。2021年和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86.37%和98.68%。
蜂巢能源不仅具有技术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困在长城垂直整合的封闭体系中。长城依赖一直是蜂巢能源的常见问题。
但当内卷加剧的齿轮开始旋转时,蜂巢能源的长城依赖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重新解释。首先,虽然蜂巢能源的主要客户仍然是长城,但扩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外部客户是非常困难的升。
目前,蜂巢能源拥有吉利汽车、零跑车、东风汽车、兰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力斯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Stellantis从客户结构上看,集团等国内外企业的订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其供应比例和数量都处于较低水平。
这也与当前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为了确保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原始设备制造商逃跑,或开发自己的电池与外部采购竞争,或加强供应链系统的多样性,引入多个供应商,为蜂巢能源扩大朋友圈创造了强有力的条件。
然而,这场席卷供应链的多元化风暴也为每一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站在潮流前列的机会。除了广汽、威来等主机厂毅然投身电池行业外,弗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亿威锂能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经历快速发展,分享残酷诱人的动力电池市场。
几乎每天都乎每天都在发生。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仅在锂电池制造领域(截至12月5日),新发布的投资扩张项目多达94个,其中公布的投资金额76个,总额超过8747亿元。以宁德时代为例,自2022年以来,公司及其合作伙伴至少发布了10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二线动力电池供应商甚至更差。据估计,2023年至2025年,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规划产能复合增长率为46%,明显高于一线厂商(28%)和整个行业(35%)。
产能过剩的担忧背后还有竞争加剧的担忧。为了消化如此大规模的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电池供应商无疑会尽力争夺客户。
在动力电池领域,电池产品研发周期一般在一年半左右,动力电池装载仍需要汽车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产品测试,即动力电池产品从研发生产到实际着陆至少三年,研发成本、测试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当高。
当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标准化和工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汽车制造商通常不会取代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此外,在取消补贴的前提下,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增长率和渗透率都有放缓的迹象。此时,蜂巢能源无疑很难赢得稳定的客户来源。
说到稳定的客户,我们不得不提到蜂巢能源长城依赖的第二个方面,即蜂巢能源不能过度依赖长城,但蜂巢能源的长期发展需要长城的全力支持,现在,长城显然有点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蜂巢能源进入被动扩张。
在长城的规划中,2025年,全球年销量将达到400万辆,其中80%是新能源汽车,这意味着长城新能源汽车320万辆,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长城的新能源化进程在增长和渗透方面并不令人满意。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达到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零售渗透率达到14.8%这个数字在过去的11月迅速上升到36.3%。
长城呢?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120733辆,仅占总销量的12.1%。这一成就也是基于哈弗、魏牌的全面转型和欧拉品牌的崛起。顺便说一句,蜂巢能源相关电池产品没有实现产品效益和市场口碑的裂变,进而缺乏证明技术实力的产品载体。
让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竞争对手。今年以来,比亚迪自然不用说,吉利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占20%以上,长安自主乘用车新能源占18.5%左右。即使是不乐观的奇瑞,新能源的渗透率也达到了19.6%,这一系列数字对长城和蜂巢能源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警告。
错过了新能源领域的大好时光和相对缓慢的发展和布局,正将长城和蜂巢能源的未来推向未知。
然而,杨洪欣在电池日表示,除了新的电力品牌外,一些大型汽车公司明年还将调整节奏,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这是蜂巢希望抓住的结构性机遇。一定有长城,蜂巢能源需要长城强大新能源车型的有效支持。
可以说,长城新能源矩阵的发展上限决定了蜂巢能源的发展下限,而蜂巢能源的上限取决于技术制造体系和管理能力。
2025年蜂巢能源规划产能为600GWh,能满足1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600GWh产能的概念是什么?直观比较,2025年宁德时代规划产能约839GWh,比亚迪的规划产能约为6000GWh,中创新航规划产能约5000GWh,国轩高科技规划产能约3000GWh。
蜂巢能源按其75%的产能利用率计算,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左右。此外,在常州金坛生产基地之后,蜂巢能源不断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开产能扩张之战。
根据宁德时代此前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即使估计更加谨慎,也经常GWh投资也需要3亿元。因此,如果蜂巢能源想达到600元GWh总投资概率超过2000亿元的产能目标。
此外,目前蜂巢能源产品线已覆盖电池、模块、电池组、储能电池系统等电力电池和储能产品领域,正在努力开辟整个行业的生态环节,每一步都对资源配置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蜂巢能源仅去年就完成了近200亿元的融资,并于上个月提交了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招股说明书,计划筹集150亿元,其中90%以上扩大了产能。从目前蜂巢能源600亿元的估值量和资金来看,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宏伟的商业梦想。
蜂巢能源的解决方案一直是利用资本思维进行工业。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入外部融资,登陆资本市场;二是借助资本力量投资产业链,控股和参与部分上游供应商。
然而,资本扩张的道路仍在折磨市场。从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主营业务毛利率仅为6.64%、0.89%、3.23%和4.38%。同期,宁德时代为14.72%、23.14%、26.5%和28.19%。
同时,蜂巢能源净亏损分别为10.17亿元、13.01亿元、7.76亿元和3.47亿元,累计亏损超过34亿元。原因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的客观因素,以及相关产品在生产初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市场影响。
幸运的是,蜂巢能源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历史机遇是抓住,但如何控制节奏,避免过度投资和过高成本也很重要。至于结果,走吧。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231130130.html